..續本文上一頁思惑,産生所謂分段死;依塵沙惑、無名惑,促生變異死。此二死中,一是生死輪回有情所具有,一是諸菩薩賢聖所具有。若盡此二死,那就成就無上菩提,真實得見。聲聞教中的阿羅漢,親證漏盡通,是出世聖人之極果。我們先不談菩薩教言,但說聲聞極果,此類聖人永別生死輪回,永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回所表現,具含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情。“世間五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是一切世間行道者皆可以成就,非獨佛法中有,所以稱爲世間五通人、五通仙人、五通自在者,此類有情不了分段生死。
我們念阿彌陀佛,行于般舟之法,于出世六通、世間五通尚未得,怎麼能見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呢?這是此段文字的啓問。此處啓問十分清晰,所謂此類有情未離此土,亦未生彼土,但在此世間見諸佛世尊聞法,如法修行,這實是不可思議的大功德相!般舟叁昧行法的利益,其最廣泛、不可思議的內容就是:對于淨欲者、不淨欲者,具通力者、不具通力者,在佛陀世尊的威德願望加持下、神通光明加持下,與本功德力相應故,而得見十方諸佛,聽聞諸佛宣化正法之教,令其如實修行,這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特定法則!
這個法則在其他經典中少有宣化,所以此經典在我們漢傳佛教中甚爲稀有、珍貴、難得。在《觀經》沒有傳到中國前,《般舟經》的行法實在是十分重要的,它指引、成就了很多大善知識對佛法真實功德利益的抉擇,非僅是言說方便、智慧心智方便。也就是說,在般舟一法行持的成就中,不但予衆生以文字方便、語言心智的方便,亦予衆生廣大通力善巧,以及逾越通力善巧的大方便,即得見諸佛,親聞教言,如是修行。其實質利益與超勝之處,就在于凡聖可以同修、同證!唯有在淨土一法中,有這樣凡聖同修之法的宣化。若是沒有《般舟叁昧經》來證實:在諸佛如來威神加被下,一切衆生皆可以見佛,那麼凡聖同修一說形同虛設,無利于世啊,世間有情多會産生語言的迷悶,于法不能生起決定信,尤其是凡愚有情。
最後這一段“複雲何”的文字,實是般舟叁昧行法的利益根本所在,與其他行法不共殊勝所在,真實眼目所在,真實激勵有情、加持有情生決定行法信心所在!若沒有這一條利益的回施與宣化,我們自己是無力抉擇實踐般舟法的信心的,何以故呢?凡夫何有信心可談呢?若是有信心可談,那就是菩薩,那就是智者,那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凡夫要依功德利益如實回施,令其得見得聞,得以心智抉擇,誓願抉擇,才能深入實踐法則、感受法則、證實法則。所以,這一百二十二問,實在是導引衆生的導師,是歸入般舟叁昧行法的大善巧者的實質法益,若沒有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提問的功德利益的給予,我們現前所有的信心,都是一個假設啊。若沒有真正地、完善地了解它,你怎麼能確定不疑地去實踐這個法則呢?尤其是對貪嗔癡慢疑邪見具足之有情,怎麼策勵有情舍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進趣于此法則,來見佛聞法呢?所以,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提問,就是假賢護菩薩之提問啓教,令我等有情心開意解,如實了解般舟叁昧行法的真實功德藏,入其功德藏,打開功德藏,令我們大家得見、得以感知,以有進趣之願樂、意樂。
賢護菩薩仰仗世尊威神加被,來啓問般舟叁昧真實功德內涵,令未證叁昧有情得見、得聞;令不知般舟叁昧人得見、得聞;令不了解、欲了解般舟叁昧人得見、得聞;實有不可思議的勝福德回施。何以故?若沒有賢護菩薩代末世有情發起這種如理提問,就沒有世尊對這一百二十二種般舟行法利益的簡潔作答,末世有情就很難涉足般舟叁昧,很難對其有完整具體的了解,即使得到相似的利益,也很難整體地、清晰地從文字、教言、實質利益中去進趣、了解它。所以,賢護菩薩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大菩薩,欲饒益我等,發起如此殊勝、難得的提問機遇與法會。我們作爲薄地凡夫,欲了解般舟行法,乃至說親證般舟叁昧的實質內容,這一段距離,若是沒有教言引導、法則引導,實是不易涉足以了解的。通過對這一百二十多問的學習、認識,我們逐漸有進趣、了解、實踐這個法的機遇,實是諸佛甚深功德不可思議的回施善巧。就薄地凡夫來說,若無諸佛如來這種廣大善巧的回施,“般舟”之名尚未有聞及,何以親證?所以,諸佛如來立教傳世,廣利人天,于未有緣者,逐漸成熟其因緣;于有緣者,令其行法得以成就;與一切有緣,結下這種不可思議的勝緣!
世尊。譬如今時聖者阿難。
此“聖者阿難”,是初果聖者。在聲聞教言四果四相、八輩聖者中,初果是最初之證得聖果善巧者。
于世尊前親聞法已。皆悉受持。如說奉行。
此處舉阿難多聞第一的例子,我們在行般舟法之時,若得到“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的叁昧,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會不會聞此忘彼呢?這裏舉了一個利益來安慰、來令我等生決定信,所謂如彼阿難,聞則不忘,聞則正行,聞則受持。
彼諸菩薩。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諸佛世尊。聽聞法已。悉能受持如說修行。亦複如是。乃至夢中。鹹若斯也。
這一設問,利益亦如是。什麼樣的法能得到這樣的利益呢?世尊在後面作了一個決定回施,實在是對一切凡聖有情作了一個莫大的安慰與回施,尤其是對在凡有情,未證六通出世功德,未證五通世間善巧,乃至在于凡愚之位欲行法者,作了一極大安慰,令其進趣此法。我們對一個法則的利益與功德,若是了義、不了義,若是真實、不真實,若是廣大、不廣大,乃至說殊勝、不殊勝,凡夫心智是無以了解的,最多是有揣度,假以自己可視的知見去揣度一個法則,實難完善地、完整地了解,難以全體地得見。而在世尊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的回答中,或說在賢護菩薩這一百二十二個提問中,徹底地彰顯了此法則的利益與真實功德,彰顯了此法是凡聖同修的,若出世功德,或若入世功德尚不可得之有情進趣此法,亦能見佛,亦能聞法,亦能如實修行。這給我們開了一個直通涅槃的大道!若是沒有這一百二十二問的宣化,我等何知何曉于般舟叁昧的實質功德呢?所以,賢護菩薩實是我等大師啊,實是我等授惠者、恩育者,給予我等行于般舟法的資糧,給予威德,給予機遇!
後面是世尊來對賢護菩薩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功德利益的善巧回答,即對于什麼樣的法則能得到這樣的殊勝、難以言說的功德利益呢?世尊作以回答。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賢護。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妙義。汝爲利益一切世間諸衆生故。亦爲安樂諸衆生故。複爲憐愍諸天人故。複爲攝受未來世中諸菩薩故。賢護。而汝往昔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種諸善根。聽聞正法。受持正法。愛樂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诃迦葉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樂閑靜阿蘭若處。或居冢間。或在樹下。亦露地坐。常坐不臥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叁衣及糞掃衣。贊歎頭陀。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诃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能爲利益行大慈悲。于諸衆生生平等心。鹹得自在到于彼岸。隨意得見一切諸佛。發廣大願行深妙行。樂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隨順如來種性。發菩提心猶如金剛。通達世間衆生所念。廣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賢護。于汝功德中未說少分也。
爲什麼稱“賢護菩薩摩诃薩”呢?賢護菩薩實是大菩薩。何以故?廣利世間、廣攝世間、廣潤世間有緣衆生,令得真實利益故。
世尊贊言:“善哉善哉。賢護。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妙義。汝爲利益一切世間諸衆生故。亦爲安樂諸衆生故。複爲憐愍諸天人故。複爲攝受未來世中諸菩薩故”,這一言說十分重要。賢護菩薩,乃至一切諸菩薩摩诃薩,其一切啓教皆仰仗于諸佛威神加被,令其起座,而發起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啓問,若不如是,賢護亦難啓問。爲什麼呢?諸佛所證功德利益、功德之藏,唯佛與佛能知,一切菩薩不能知曉。
“爲利益一切世間諸衆生故”,就是一切凡聖有情。淨土一法甚深不可思議全在于此,凡聖同修,是淨土一法的一個特定教言。般舟行法雖然是淨土一法的旁依法則,但它能彰顯淨土法則的一些心髓心智所在,即關鍵要點所在。依《無量壽經》對衆生的提示,我們學習阿彌陀佛的教言,是依佛願力而得度脫,此處是依行般舟叁昧行法而得成就,所行、所攝還是有異的,但是實際利益功德相還是真實一如。賢護菩薩所提的一百二十二問,每一問都是實質的行法之利益所在,都是真實行法者所能收獲的真實內涵,是爲了憐愍人天未涉足般舟叁昧真實功德利益的若凡若聖之有情,而作的真實回施,令其生起利益抉擇,所以如是宣化。這一宣化,不僅攝化諸凡愚有情,亦攝化未來世之諸菩薩,凡聖同修,全顯于此。諸行法中,有攝凡者,有攝聖者,但淨土行法乃至此般舟行法,攝于凡聖,實是大功德藏啊,這個法是如來之法藏、功德之藏,在這段文字中,十分清晰地表達了所謂“利一切世間諸衆生”,若凡類、若聖類,若人類、若天類。
“但依摩诃迦葉尊者教化行故”,我們大家來觀察,此是囑累賢護菩薩,實是囑累現前一切大衆。賢護菩薩是在家菩薩,若在家,若出家,皆以菩薩身而作表述,也就是說凡聖同修,出家在家,出世入世,其善巧內容真實不可思議,普攝普等!我們爲什麼能在摩诃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雞足山華首門之下來學習此經典呢?一定有甚深、不可思議的勝福德因緣機製的加被。也有人問我們這兒爲什麼行般舟呢?我說我也不太懂,應該問問迦葉尊者,應該請他出定,何以強緣攝化我等行持般舟呢?爲什麼到這兒的人行般舟呢?因爲世尊的弟子中,摩诃迦葉尊者成就此法故。在此末世之中,以不可思議的禅定功德守護世尊的金襕袈裟,守護衣缽,以傳未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