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彌勒佛,廣利人天龍華叁會,這樣的傳播機製就是摩诃迦葉尊者所守護。我們今天來到迦葉尊者的腳下,來行此法,似乎是理所當然,似乎是因緣成熟,似乎是善根善緣成熟之重要標志,是不是這樣呢?諸位善知識,善觀察,善思維。因爲一個法則絕不會孤獨而起啊,皆因衆緣合和展現在我們的現緣之中,若成熟,若不成熟。我們來到這個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華首門下,放光寺、恒陽庵也在迦葉尊者的威德俯攝下,來加被我等,促使我等行法善根成熟,若不如是,我感到對“般舟行法”這個名字都甚難聞,其功德利益的內涵更是難得難聞,對如此完善、具足、深刻、廣大、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利益實在是未敢涉足,也沒有敢想象!而我們有這樣的勝福德因緣,來到雞足山這個佛教勝地,在迦葉尊者慈目的注視下來行般舟,是不是有大因緣呢?諸位善知識,善自細細地思維,細細地觀察,莫以空過!
“少欲知足”,此下是參照摩诃迦葉尊者的行法,來展示般舟一法的內涵。
“恒樂閑靜阿蘭若處”,遠離身心愦鬧,遠離自他二種愦鬧,行于阿蘭若,即寂靜處,心智寂靜,安樂守護。現在學佛的人喜于愦鬧,實是可憐啊。你說,那我在大乘法則中,或說一些殊勝功德中,以意樂修法,行不行呢?這與般舟叁昧行法有不相應處。對于此行法,在寂靜處一定是爲增上方便。我們走在這個原始森林中,或走在周邊比較廣闊、原始、樸素的土地上,有一個相對寂靜的環境,即依報環境,這樣我們再調整自己的心智,令其寂靜,遠離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帶來的愦鬧,即自我的騷擾、心智的煩躁,則能進趣這個寂靜的、安樂的得見諸佛的善巧。
“或居冢間。或在樹下。亦露地坐。常坐不臥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叁衣及糞掃衣。贊歎頭陀”,這裏所舉就是十二頭陀法則所行。我們知道,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的行者。在世尊的頭陀教化中,頭陀可以翻譯成很多名字,“抖擻”是其中比較被認可的一個名字。比如我們在中午昏沈來了,一振奮,把身體提一提,瞪瞪眼睛,搓搓耳朵,也就起來了,就不睡下去了,但是如果我們加一個意念,說,哎呀,怎麼發暈呢?那頭一低就睡著了。“抖擻”二字,就象我們身上有灰塵了,把它抖掉一樣,就是振奮一下。頭陀一詞,又稱“杜多”,一般很少直接翻譯,基本都以音譯“頭陀”二字,來作爲佛教中的一個特定名詞。有十二種頭陀行,我們提示一下,希望大家有一個知見理解:
- 住阿蘭若,譯爲閑靜處,謂身離愦鬧,心離欲蓋。
我們都知道,欲有五欲,對色身香味觸法的染著,稱爲五欲之樂;蓋有五蓋,即財色名食睡。
- 常乞食,謂離諸貪求,不受他請,不分別好惡,不嫌饑乏。
托缽乞食,是遠離貪求的一種殊勝方法。學佛之衆在飲食上過份地浪費時間,是不相宜的,但如果沒有正常的飲食,也是不相宜的。托食,若得與不得,若足與不足,因緣是有很大差別的,所謂宿緣成熟、異緣成熟,種種差別,就如佛在經典中記載的一樣,有的阿羅漢托缽,常得豐盛之供養,有的阿羅漢就托不到,經常會空腹空缽。這裏若足、不足,都是沒有意義的,它以道業爲增上。
- 次第乞食,謂不著于味,不擇貧富,平等次第而乞。
乞食的要求是不能擇于貧富,如果說這一帶人富有,我去這一帶托缽,那一帶貧瘠,我就遠離,這是不相應的。
- 一食,比丘爲修道故,斷數數食,行一食法。
以前有人問我爲什麼不能吃兩餐呢?我說我吃兩餐很痛苦啊,因爲以前發過願,一餐以報父母養育恩,學以前老和尚的做法,也學世尊在世四十二年中諸比丘皆以一食法作增上,即遠離數數食,因爲數數食會浪費人的大量的精力。
- 節量食,比丘得食,分作叁分。一分施饑乏者,又減一抟食施禽獸,一分自食。若不見饑乏者,缽中之食亦僅食叁分之二。
過去若求得叁抟之食,先一抟給“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之母,甘露喜充滿”,來布施食血肉之羅刹鬼之母、金翅鳥等有情,令其得以安樂。當然這是有出處的,如大鵬金翅鳥,身體巨大,其翅膀一掀,就撥開海水叼龍爲食,象雞吃蚯蚓一樣。龍王就去世尊處說,兒孫日益減少啊,懇請世尊愛護它的生命及其生命的延續。世尊就與諸比丘說,爾等以後在乞食之余,應以一抟之食施于金翅鳥等,令其遠離殺業。亦與大鵬金翅鳥授不殺生戒。因此出家人在飲食之前,一定要施一抟之食,哪怕是一指甲蓋大小的飲食,也要布施,以令大鵬金翅鳥有飲食之得,遠離殺業之緣,又因其身體巨大,所以要念真言,以令其飲食滿足。
又如羅刹鬼之母,都是食血肉之生命。在佛教中有鬼之母的故事,她日日食于世間有情的小孩子,一天吃一個,一天吃一個,後來,世尊就以通力將其最喜歡的兒子拿到一個地方,她就象瘋了一樣,到處尋找自己的兒子,怎麼也找不到,就跪在那兒求啊,說,誰能把我的兒子找到,叫我幹什麼都行!這時世尊就現前了,說,你以後要守護不殺生戒,愛護世間有情生命。她說,那我怎麼來生存呢?不殺生,我吃什麼呢?這些兒孫不都要死掉嗎?世尊又給諸比丘說,汝等以後于乞食之時,應分出一抟之食予此羅刹鬼之母,令其遠離殺業。所以,出家僧衆處處常行慈悲業,廣利人天,一定不要小看我們的身份啊,一般念供養的時候,很多人不在意,這是不行的。
- 過中不飲漿,漿者,即果漿蜜漿等。
在比丘教法中是有這樣的要求的。現在寺院裏有非食漿之類,如我們中國禅宗寺院,開于藥食,實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
- 著弊納衣,不貪服飾,糞掃爲衣也。
世人很少知什麼是糞掃衣,就是被世人遺棄之布料所做的衣服,如裹屍衣、十分肮髒的布等,撿來後把它洗淨、捶直,然後縫製成衣。
- 但叁衣,比丘少欲知足,叁衣袈裟外,更不畜余衣。
- 冢間坐,常修無常苦空等觀,求出離故。
- 樹下坐,如佛得道,在樹下坐也。
- 露地坐,樹下猶如半舍,恐生貪愛,故露地坐。
- 常坐不臥,恐貪睡眠,故脅不至席。
以上是十二頭陀行,少欲知足者行于頭陀,過去是爲一些智者、聖者、威德者、具善巧者所守護,現在這樣行的人比較稀少一些。十二頭陀法,相互成就,不可敗壞,也就是說不能顧此失彼,應清淨守護。
“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诃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呵責諸菩薩”,爲什麼有呵責之說呢?鼓勵、策勵故。“教示諸菩薩”,如我們現在聞到此般舟一百二十二個利益的內涵,就是所謂的教示于凡聖有情,教示我等,令我等得見得聞,我們若不親聞此教言之真實內涵,怎麼來思維觀察般舟行法的真實廣大功德利益呢?這就是教示之說。“成就諸菩薩”,即依法令諸菩薩得以成就。
“能爲利益行大慈悲。于諸衆生生平等心”,在佛法的修持中,慈悲心、平等心甚爲重要,是佛法之極處。
“鹹得自在到于彼岸。隨意得見一切諸佛”,隨意得見,若夢中見,若現下見,若境界中見,若舍報見,時時處處得見得用。這四種見實際就是周遍所見、隨意得見。我們如果能串習、常行這樣的法則,就不會有放逸懈怠、後待生悔的心智,以及浪費時光的冤枉,就會尊重自己的生命與法則。
“發廣大願行深妙行。樂一切智菩提梁柱”,菩提梁柱,就如一個房子要有梁柱一樣。
“善能隨順如來種性。發菩提心猶如金剛”,菩提心者,猶如金剛。菩提心已發,不礙再發,真實認取故。度衆生、成菩提,一發心,盡未來際真實守護,不假增減,如是一心願中,行一切法,消一切業,行一切緣,利一切衆,這樣必至菩提,無有退轉,如此心智就是金剛心智,如此心願就是菩提心願。
“通達世間衆生所念。廣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賢護。于汝功德中未說少分也”,這一百二十二問,雖然賢護菩薩撥開我等眼目,令我等知、聞般舟行法甚深廣大不可思議的利益,但世尊說,在這個廣大不可思議行願海中,汝所問利益,實是少分說,甚至少分說亦未到,只是說其點滴之分。
賢護。今有菩薩叁昧名曰思惟諸佛現前叁昧。若有菩薩。具足修習如是叁昧。當得成就如上所問諸功德等。賢護當知。更有無量無邊勝上功德說不可盡。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說此菩薩念一切佛現前叁昧。令此世間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諸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多獲利益多受安樂故。亦令當來無量衆生多得利益受安樂故。又爲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佛威力故。又願現在未來諸菩薩等。普得聞此念一切佛現前叁昧。彼既聞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當如實修學如教奉行。既學行已當令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勝上功德等。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汝言者。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今爲汝分別解脫。賢護複言。善哉世尊。我深樂聞如來所說。
善哉!隨著文字,我們可以來深入地剖析自己的現前心智,來印契“十方諸佛現前叁昧”之法則,開我們心地之道,開我們心地法藏,啓發如來的心智,也就是一切衆生本源之心智,令一切衆生的功德藏可以真正地仰仗佛的教言威德得以成熟。
“今有菩薩叁昧名曰思惟諸佛現前叁昧”,思維二字,甚爲重要。般舟行法的翻譯也有“定意叁昧”,這個“思維”,讓我們可以比較靈動地感知到此叁昧修法的依止。
“若有菩薩。具足修習如是叁昧。當得成就如上所問諸功德等”,也…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