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2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這樣的叁昧可以滿足賢護菩薩所提問的一百二十二問中的所有功德。

  “賢護當知。更有無量無邊勝上功德說不可盡”,世尊在此作了清晰的回答:賢護,你提出的一百二十二問的殊勝功德,實是般舟叁昧,或說思維佛現前叁昧之功德的少分,乃至未及少分。般舟叁昧之法,實在有多未可言說者,其意義廣大究竟,唯佛親知,唯佛親證,其究竟利益,此經宣化了少分之少分,令我等得知得聞。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說此菩薩念一切佛現前叁昧”,有如此廣大功德利益,請世尊與我等宣化。

  “令此世間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諸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多獲利益多受安樂故”,種種生命差別,一時惠以廣大究竟真實利益。諸佛菩薩出興于世,唯一大事因緣,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道業,也就是所謂的“圓成菩提、離苦得樂”,成就真實的利益,使生命利益的延續作用于法性,法性作用于生命,遠離無明困惑,使一切衆生得無礙智。

  “亦令當來無量衆生多得利益受安樂故”,不僅利于現下有情、今世有情,亦令未來世、當來世有情得諸安樂。

  “又爲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佛威力故”,即作清淨緣起。在念佛一法中,起步者,大光明藏回施者是,大莊嚴安住者是,具足功德守護隨順者是,即其緣起就是大光明藏,遠離一切衆生業相之差別,直入光明藏!此光明藏者,心念舉動之刹那、法界體性本來具足之刹那的動相,此動相尚未染汙啊,也就是說此緣起是清淨緣起,非是染著緣起。我們現前凡夫心念,所有舉心動念中延續于業流,延續于蒙昧知見,延續于貪嗔癡慢疑邪見之業習,不知無始以來此法性未被無染啊,未造未作,而所有造作,實是虛假,實是無常、無我。在這無常無我虛假業中,枉受輪回,強執輪回,實在是冤枉!諸佛如來悲憫有情,惠以佛法真實利益,令得見自心,抉擇于究竟安樂,所以“又爲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佛威力故”,一切佛法最殊勝功德因緣就在于緣佛成佛!這是真實種姓不可思議功德所在。多有虛妄衆生、驕狂衆生、邪見衆生,以爲自己有法可修,有佛可成,有自得利益可得,而不知一切功德利益來自于諸佛菩薩親證善巧回施照見,令其種姓成熟,若不如是,迷失于自己的虛妄假設之中,不得成就菩提道業。在我們漢傳佛教中,多諸有情自诩,自以爲是,不受功德,何以故?未隨順諸佛如來威力加被故,未受諸佛種姓回施故,未受諸佛清淨攝化故,于無所得法中妄诩以有所得,所以苦受輪回啊,在輪回之苦上又加一個有所得的法苦,強執于自得,這實在是我們學佛中比較大的一個需要警覺的問題。

  “又願現在未來諸菩薩等。普得聞此念一切佛現前叁昧”,普得聞,因爲此叁昧凡聖平等回施故,一切有情鹹得行持故,不擇于根性。你說這個般舟行法,身體不好的人怎麼能走呢?恰恰我看到一些資料說,在臺灣走般舟的普通實踐者中,大部分都是絕症病人,無有他路了,就來行持此法。所以此法實是不可思議的,病人尚能行,絕症病人尚能行,我等健康之類呢?我等向法之類呢?我等尚在年輕體壯之時呢?

  “彼既聞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當如實修學如教奉行。既學行已當令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勝上功德等”,般舟行法,乃至說淨土行法,即是一生成辦之法,實在是諸佛出世的一個暢佛本懷的廣大究竟教法!所以一般我們談到淨土,會說“普度衆生是諸佛出世的本懷,暢佛本懷唯顯于淨土”,爲什麼呢?如此周遍廣大的教化,其他法門所不攝啊。不是偏贊,是各守護其教。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汝言者。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今爲汝分別解脫”,這個“汝”,就是現前大衆。切莫錯失因緣、失之交臂,說這個“汝”是不是要回到竹林精舍世尊在世之時的那些菩薩位的善知識們?不是,就是我們現前大衆!

  “賢護複言。善哉世尊。我深樂聞如來所說”,我們現前大衆樂聞勝教,甚爲重要。

  

  

世尊講法:雲何名爲菩薩思維一切諸佛現前叁昧

  佛複告言。賢護。雲何名爲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

  爲什麼說我們學習《般舟叁昧經》是對心地的剖析呢?因爲一切言說皆來自于諸佛心地,亦來自于衆生心地。一切煩惱業海,衆生心地所現;一切諸佛正遍知海,諸佛心智所現,也是我們自性心智所現。在這個心地法門中,我們所讀經教,亦從心地出,剖析心地,則令自得見得用。

  “佛複告言。賢護。雲何名爲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我們現在學的是思維品,“思維”二字被放在一個甚爲重要的位置,因爲般舟行法的起步,來自于諸佛威神加被,而讓我們來善思維觀察。“善”者,依佛教言,依佛功德威神,依佛加被來善觀察、善思維,而不是依自己的業習與妄想揣度來觀察、思維。所以,應如是念佛思維,依佛勝功德思維,依佛不思議教言功德加被思維,放棄自己的染著不平等心念來思維。

  若有菩薩具足成就此叁昧者。即獲如前諸功德事。亦得其余殊異功德。

  故以上一百二十二問中的功德利益是真實不虛的,“其余殊異功德”者,非一百二十二功德所攝,在其廣大無盡功德中,這一百二十二功德只是少分,乃至少分不及。

  所謂心念諸佛皆現在前。其心不亂。不舍作業。求勝上智。勇猛精勤。荷負重擔。度脫衆生。

  佛陀教言中,一切法則莫不是度脫衆生、荷負如來真正的家業。

  承事供給諸善知識。常修空寂廣大思惟。

  “空寂廣大思維”與承事善知識有什麼因緣呢?承事善知識者,于一切衆生生恭敬想,生善知識想,生難得難遇想,于一切機遇生尊者想,即是承事善巧。往往我們有擇取機遇之善,不知當下之善,所以“善心之善,是爲完善,是我真善”,若發起恭敬尊重承事一切善知識之心,即現前一切大衆皆應承事,此承事,非是去做或不做,但以真誠心中,以佛法相互地提示、愛樂、尊重,這個承事是十分重要的。當然也有物質的承事、形象的承事、恭敬禮拜的承事,此承事只是個假設,是一個方便,如實的承事,就是佛法的真實利益,是自他利益的真實功德。

  親善知識。滅除諸蓋。

  這是十分重要的。在漢地行法中,這一塊兒就丟失得比較多,我們往往把它當一句話就帶過去了,而不知這是一個法則。我們想到孩提時父母對自己的恩德時,經常會痛哭流涕,痛哭流涕能消除許多心理的障礙。乃至憶念佛陀對我們的加持的時候,我們會痛哭流涕,會感恩戴德,亦能消除諸蓋,如昏沈、無記,以及財色名食睡,一時蕩滌一盡。在這種感激心中、清淨心中,能洗除我們的蓋障,若是假以他法,甚難。

  所以說親近善知識能除蓋障,這是古來以久的行法技巧。說“技巧”,是不是功利呢?不是,必須這樣行才能除諸蓋。比如,有的人驕慢心故,多于昏沈;隨煩惱熾盛故,多于昏沈;無慚無愧故,多于昏沈;不得利益佛法故,多于昏沈,我們如果用其他方法來除這個昏沈、堵這個昏沈,是很難除,很難堵的,但如果我們生起一念真正猛利的恭敬心、難得難遇心,就能除,就如我們費了很大工夫求見到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昏沈的,也不會掉舉,也不會無記,爲什麼呢?尊重故,愛樂故,向往故,珍惜故,如是守護故,就不會有昏蓋的蒙蔽了。

  在現前修法中,尤其僧衆中,最容易昏沈,爲什麼呢?久久地,其善心,即恭敬善知識的心、恭敬善緣的心、尊重的心,慢慢都消融了,結果就多以昏沈無記,不是他不願意進趣法則,而是在這裏有個消沈之處,所以隨煩惱熾盛。昏沈是蓋啊,“財色名食睡”中的睡,表現在蓋障中就是現前昏沈,但如果你生起尊重、難遇、稀有之心,昏沈不可得,就如同你准備了叁天,要見一位你多年渴望相見的善知識也好、親人也好,你不會昏睡的,也不會迷失自心的。

  在隨煩惱中,怠倦,即懈怠心,這個煩惱相最容易生起,往往是最難克製的一個關口,在夏天尤其容易表現,頭一低、眼一眯,就睡過去了,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了,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蓋障所蒙蔽故。怎麼來消除呢?親近善知識,難得難遇想,尊重想,你就不會這樣了。假設我們在過去的帝王時代,因爲種種因緣,你想見這個帝王,爲此你要做很大的准備,通過很多方法,才能得見,如果見到帝王,你趴在地上睡著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又比如我們到很遙遠的地方去求善知識、求法,千辛萬苦、曆盡艱難,你不會睡覺的,爲什麼呢?你的恭敬心催使故,難得心催使故,你不可能昏沈的。

  所以,我們在行般舟的時候,要真正地生起諸佛如對目前想,如現前想,你在佛前睡覺,除非是你不願意見佛了。一個菩薩跟我這麼說,哎呀,我要行般舟啦,准備走叁天叁夜,我現在已經睡了四天了。我說爲什麼呢?他說我要睡足,睡夠啊。我說你睡八百年也睡不夠。想在家睡足覺、打足氣了,來這兒走般舟,如果說睡覺睡足了就補充過來了,這是不相應的。

  遠離惡友。息世語言。

  惡友者,以世俗語言相伴,各相侵害,各相惑亂。那些言語滔滔、心智煩躁的人是惡友啊,一定當善于遠離,這也是愛護對方,因爲大家到一起,說于世俗之語,各相侵奪,令心智迷惑,心智越來越苦,這是惡友相伴。

  善知識們,要真正地行法則啊。過去行法,止語是必定的。到道場,少于言說、多于念佛,法則上可以交流,世俗之語切莫言說,多受其苦,多受傷害!言說愈多,造惡愈多,傷害愈大!你未來忏悔,實在難以忏除,比如在十人面前說一句惡語,即使于九人得忏,一人不忏之時,你的惡業尚存啊,而惡語容易傷人,容易遠布,惡業自當自受啊。你一個人做了惡業,做了就做了,你自作自受,但惡語廣泛流傳,所謂惡語熏染,傷害于衆,忏悔…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