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弥勒佛,广利人天龙华三会,这样的传播机制就是摩诃迦叶尊者所守护。我们今天来到迦叶尊者的脚下,来行此法,似乎是理所当然,似乎是因缘成熟,似乎是善根善缘成熟之重要标志,是不是这样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善思维。因为一个法则绝不会孤独而起啊,皆因众缘合和展现在我们的现缘之中,若成熟,若不成熟。我们来到这个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华首门下,放光寺、恒阳庵也在迦叶尊者的威德俯摄下,来加被我等,促使我等行法善根成熟,若不如是,我感到对“般舟行法”这个名字都甚难闻,其功德利益的内涵更是难得难闻,对如此完善、具足、深刻、广大、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利益实在是未敢涉足,也没有敢想象!而我们有这样的胜福德因缘,来到鸡足山这个佛教胜地,在迦叶尊者慈目的注视下来行般舟,是不是有大因缘呢?诸位善知识,善自细细地思维,细细地观察,莫以空过!
“少欲知足”,此下是参照摩诃迦叶尊者的行法,来展示般舟一法的内涵。
“恒乐闲静阿兰若处”,远离身心愦闹,远离自他二种愦闹,行于阿兰若,即寂静处,心智寂静,安乐守护。现在学佛的人喜于愦闹,实是可怜啊。你说,那我在大乘法则中,或说一些殊胜功德中,以意乐修法,行不行呢?这与般舟三昧行法有不相应处。对于此行法,在寂静处一定是为增上方便。我们走在这个原始森林中,或走在周边比较广阔、原始、朴素的土地上,有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即依报环境,这样我们再调整自己的心智,令其寂静,远离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愦闹,即自我的骚扰、心智的烦躁,则能进趣这个寂静的、安乐的得见诸佛的善巧。
“或居冢间。或在树下。亦露地坐。常坐不卧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三衣及粪扫衣。赞叹头陀”,这里所举就是十二头陀法则所行。我们知道,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的行者。在世尊的头陀教化中,头陀可以翻译成很多名字,“抖擞”是其中比较被认可的一个名字。比如我们在中午昏沉来了,一振奋,把身体提一提,瞪瞪眼睛,搓搓耳朵,也就起来了,就不睡下去了,但是如果我们加一个意念,说,哎呀,怎么发晕呢?那头一低就睡着了。“抖擞”二字,就象我们身上有灰尘了,把它抖掉一样,就是振奋一下。头陀一词,又称“杜多”,一般很少直接翻译,基本都以音译“头陀”二字,来作为佛教中的一个特定名词。有十二种头陀行,我们提示一下,希望大家有一个知见理解:
- 住阿兰若,译为闲静处,谓身离愦闹,心离欲盖。
我们都知道,欲有五欲,对色身香味触法的染著,称为五欲之乐;盖有五盖,即财色名食睡。
- 常乞食,谓离诸贪求,不受他请,不分别好恶,不嫌饥乏。
托钵乞食,是远离贪求的一种殊胜方法。学佛之众在饮食上过份地浪费时间,是不相宜的,但如果没有正常的饮食,也是不相宜的。托食,若得与不得,若足与不足,因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谓宿缘成熟、异缘成熟,种种差别,就如佛在经典中记载的一样,有的阿罗汉托钵,常得丰盛之供养,有的阿罗汉就托不到,经常会空腹空钵。这里若足、不足,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以道业为增上。
- 次第乞食,谓不着于味,不择贫富,平等次第而乞。
乞食的要求是不能择于贫富,如果说这一带人富有,我去这一带托钵,那一带贫瘠,我就远离,这是不相应的。
- 一食,比丘为修道故,断数数食,行一食法。
以前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能吃两餐呢?我说我吃两餐很痛苦啊,因为以前发过愿,一餐以报父母养育恩,学以前老和尚的做法,也学世尊在世四十二年中诸比丘皆以一食法作增上,即远离数数食,因为数数食会浪费人的大量的精力。
- 节量食,比丘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饥乏者,又减一抟食施禽兽,一分自食。若不见饥乏者,钵中之食亦仅食三分之二。
过去若求得三抟之食,先一抟给“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之母,甘露喜充满”,来布施食血肉之罗刹鬼之母、金翅鸟等有情,令其得以安乐。当然这是有出处的,如大鹏金翅鸟,身体巨大,其翅膀一掀,就拨开海水叼龙为食,象鸡吃蚯蚓一样。龙王就去世尊处说,儿孙日益减少啊,恳请世尊爱护它的生命及其生命的延续。世尊就与诸比丘说,尔等以后在乞食之余,应以一抟之食施于金翅鸟等,令其远离杀业。亦与大鹏金翅鸟授不杀生戒。因此出家人在饮食之前,一定要施一抟之食,哪怕是一指甲盖大小的饮食,也要布施,以令大鹏金翅鸟有饮食之得,远离杀业之缘,又因其身体巨大,所以要念真言,以令其饮食满足。
又如罗刹鬼之母,都是食血肉之生命。在佛教中有鬼之母的故事,她日日食于世间有情的小孩子,一天吃一个,一天吃一个,后来,世尊就以通力将其最喜欢的儿子拿到一个地方,她就象疯了一样,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怎么也找不到,就跪在那儿求啊,说,谁能把我的儿子找到,叫我干什么都行!这时世尊就现前了,说,你以后要守护不杀生戒,爱护世间有情生命。她说,那我怎么来生存呢?不杀生,我吃什么呢?这些儿孙不都要死掉吗?世尊又给诸比丘说,汝等以后于乞食之时,应分出一抟之食予此罗刹鬼之母,令其远离杀业。所以,出家僧众处处常行慈悲业,广利人天,一定不要小看我们的身份啊,一般念供养的时候,很多人不在意,这是不行的。
- 过中不饮浆,浆者,即果浆蜜浆等。
在比丘教法中是有这样的要求的。现在寺院里有非食浆之类,如我们中国禅宗寺院,开于药食,实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 着弊纳衣,不贪服饰,粪扫为衣也。
世人很少知什么是粪扫衣,就是被世人遗弃之布料所做的衣服,如裹尸衣、十分肮脏的布等,捡来后把它洗净、捶直,然后缝制成衣。
- 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三衣袈裟外,更不畜余衣。
- 冢间坐,常修无常苦空等观,求出离故。
- 树下坐,如佛得道,在树下坐也。
- 露地坐,树下犹如半舍,恐生贪爱,故露地坐。
- 常坐不卧,恐贪睡眠,故胁不至席。
以上是十二头陀行,少欲知足者行于头陀,过去是为一些智者、圣者、威德者、具善巧者所守护,现在这样行的人比较稀少一些。十二头陀法,相互成就,不可败坏,也就是说不能顾此失彼,应清净守护。
“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呵责诸菩萨”,为什么有呵责之说呢?鼓励、策励故。“教示诸菩萨”,如我们现在闻到此般舟一百二十二个利益的内涵,就是所谓的教示于凡圣有情,教示我等,令我等得见得闻,我们若不亲闻此教言之真实内涵,怎么来思维观察般舟行法的真实广大功德利益呢?这就是教示之说。“成就诸菩萨”,即依法令诸菩萨得以成就。
“能为利益行大慈悲。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在佛法的修持中,慈悲心、平等心甚为重要,是佛法之极处。
“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随意得见,若梦中见,若现下见,若境界中见,若舍报见,时时处处得见得用。这四种见实际就是周遍所见、随意得见。我们如果能串习、常行这样的法则,就不会有放逸懈怠、后待生悔的心智,以及浪费时光的冤枉,就会尊重自己的生命与法则。
“发广大愿行深妙行。乐一切智菩提梁柱”,菩提梁柱,就如一个房子要有梁柱一样。
“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发菩提心犹如金刚”,菩提心者,犹如金刚。菩提心已发,不碍再发,真实认取故。度众生、成菩提,一发心,尽未来际真实守护,不假增减,如是一心愿中,行一切法,消一切业,行一切缘,利一切众,这样必至菩提,无有退转,如此心智就是金刚心智,如此心愿就是菩提心愿。
“通达世间众生所念。广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贤护。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这一百二十二问,虽然贤护菩萨拨开我等眼目,令我等知、闻般舟行法甚深广大不可思议的利益,但世尊说,在这个广大不可思议行愿海中,汝所问利益,实是少分说,甚至少分说亦未到,只是说其点滴之分。
贤护。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贤护当知。更有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说此菩萨念一切佛现前三昧。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多获利益多受安乐故。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受安乐故。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佛威力故。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彼既闻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既学行已当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汝言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解脱。贤护复言。善哉世尊。我深乐闻如来所说。
善哉!随着文字,我们可以来深入地剖析自己的现前心智,来印契“十方诸佛现前三昧”之法则,开我们心地之道,开我们心地法藏,启发如来的心智,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源之心智,令一切众生的功德藏可以真正地仰仗佛的教言威德得以成熟。
“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思维二字,甚为重要。般舟行法的翻译也有“定意三昧”,这个“思维”,让我们可以比较灵动地感知到此三昧修法的依止。
“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也…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