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惑,产生所谓分段死;依尘沙惑、无名惑,促生变异死。此二死中,一是生死轮回有情所具有,一是诸菩萨贤圣所具有。若尽此二死,那就成就无上菩提,真实得见。声闻教中的阿罗汉,亲证漏尽通,是出世圣人之极果。我们先不谈菩萨教言,但说声闻极果,此类圣人永别生死轮回,永断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所表现,具含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世间五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是一切世间行道者皆可以成就,非独佛法中有,所以称为世间五通人、五通仙人、五通自在者,此类有情不了分段生死。
我们念阿弥陀佛,行于般舟之法,于出世六通、世间五通尚未得,怎么能见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呢?这是此段文字的启问。此处启问十分清晰,所谓此类有情未离此土,亦未生彼土,但在此世间见诸佛世尊闻法,如法修行,这实是不可思议的大功德相!般舟三昧行法的利益,其最广泛、不可思议的内容就是:对于净欲者、不净欲者,具通力者、不具通力者,在佛陀世尊的威德愿望加持下、神通光明加持下,与本功德力相应故,而得见十方诸佛,听闻诸佛宣化正法之教,令其如实修行,这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特定法则!
这个法则在其他经典中少有宣化,所以此经典在我们汉传佛教中甚为稀有、珍贵、难得。在《观经》没有传到中国前,《般舟经》的行法实在是十分重要的,它指引、成就了很多大善知识对佛法真实功德利益的抉择,非仅是言说方便、智慧心智方便。也就是说,在般舟一法行持的成就中,不但予众生以文字方便、语言心智的方便,亦予众生广大通力善巧,以及逾越通力善巧的大方便,即得见诸佛,亲闻教言,如是修行。其实质利益与超胜之处,就在于凡圣可以同修、同证!唯有在净土一法中,有这样凡圣同修之法的宣化。若是没有《般舟三昧经》来证实:在诸佛如来威神加被下,一切众生皆可以见佛,那么凡圣同修一说形同虚设,无利于世啊,世间有情多会产生语言的迷闷,于法不能生起决定信,尤其是凡愚有情。
最后这一段“复云何”的文字,实是般舟三昧行法的利益根本所在,与其他行法不共殊胜所在,真实眼目所在,真实激励有情、加持有情生决定行法信心所在!若没有这一条利益的回施与宣化,我们自己是无力抉择实践般舟法的信心的,何以故呢?凡夫何有信心可谈呢?若是有信心可谈,那就是菩萨,那就是智者,那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凡夫要依功德利益如实回施,令其得见得闻,得以心智抉择,誓愿抉择,才能深入实践法则、感受法则、证实法则。所以,这一百二十二问,实在是导引众生的导师,是归入般舟三昧行法的大善巧者的实质法益,若没有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提问的功德利益的给予,我们现前所有的信心,都是一个假设啊。若没有真正地、完善地了解它,你怎么能确定不疑地去实践这个法则呢?尤其是对贪嗔痴慢疑邪见具足之有情,怎么策励有情舍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进趣于此法则,来见佛闻法呢?所以,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提问,就是假贤护菩萨之提问启教,令我等有情心开意解,如实了解般舟三昧行法的真实功德藏,入其功德藏,打开功德藏,令我们大家得见、得以感知,以有进趣之愿乐、意乐。
贤护菩萨仰仗世尊威神加被,来启问般舟三昧真实功德内涵,令未证三昧有情得见、得闻;令不知般舟三昧人得见、得闻;令不了解、欲了解般舟三昧人得见、得闻;实有不可思议的胜福德回施。何以故?若没有贤护菩萨代末世有情发起这种如理提问,就没有世尊对这一百二十二种般舟行法利益的简洁作答,末世有情就很难涉足般舟三昧,很难对其有完整具体的了解,即使得到相似的利益,也很难整体地、清晰地从文字、教言、实质利益中去进趣、了解它。所以,贤护菩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大菩萨,欲饶益我等,发起如此殊胜、难得的提问机遇与法会。我们作为薄地凡夫,欲了解般舟行法,乃至说亲证般舟三昧的实质内容,这一段距离,若是没有教言引导、法则引导,实是不易涉足以了解的。通过对这一百二十多问的学习、认识,我们逐渐有进趣、了解、实践这个法的机遇,实是诸佛甚深功德不可思议的回施善巧。就薄地凡夫来说,若无诸佛如来这种广大善巧的回施,“般舟”之名尚未有闻及,何以亲证?所以,诸佛如来立教传世,广利人天,于未有缘者,逐渐成熟其因缘;于有缘者,令其行法得以成就;与一切有缘,结下这种不可思议的胜缘!
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
此“圣者阿难”,是初果圣者。在声闻教言四果四相、八辈圣者中,初果是最初之证得圣果善巧者。
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
此处举阿难多闻第一的例子,我们在行般舟法之时,若得到“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的三昧,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会不会闻此忘彼呢?这里举了一个利益来安慰、来令我等生决定信,所谓如彼阿难,闻则不忘,闻则正行,闻则受持。
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这一设问,利益亦如是。什么样的法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呢?世尊在后面作了一个决定回施,实在是对一切凡圣有情作了一个莫大的安慰与回施,尤其是对在凡有情,未证六通出世功德,未证五通世间善巧,乃至在于凡愚之位欲行法者,作了一极大安慰,令其进趣此法。我们对一个法则的利益与功德,若是了义、不了义,若是真实、不真实,若是广大、不广大,乃至说殊胜、不殊胜,凡夫心智是无以了解的,最多是有揣度,假以自己可视的知见去揣度一个法则,实难完善地、完整地了解,难以全体地得见。而在世尊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的回答中,或说在贤护菩萨这一百二十二个提问中,彻底地彰显了此法则的利益与真实功德,彰显了此法是凡圣同修的,若出世功德,或若入世功德尚不可得之有情进趣此法,亦能见佛,亦能闻法,亦能如实修行。这给我们开了一个直通涅槃的大道!若是没有这一百二十二问的宣化,我等何知何晓于般舟三昧的实质功德呢?所以,贤护菩萨实是我等大师啊,实是我等授惠者、恩育者,给予我等行于般舟法的资粮,给予威德,给予机遇!
后面是世尊来对贤护菩萨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功德利益的善巧回答,即对于什么样的法则能得到这样的殊胜、难以言说的功德利益呢?世尊作以回答。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贤护。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亦为安乐诸众生故。复为怜愍诸天人故。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贤护。而汝往昔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爱乐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乐闲静阿兰若处。或居冢间。或在树下。亦露地坐。常坐不卧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三衣及粪扫衣。赞叹头陀。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能为利益行大慈悲。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发广大愿行深妙行。乐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发菩提心犹如金刚。通达世间众生所念。广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贤护。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
为什么称“贤护菩萨摩诃萨”呢?贤护菩萨实是大菩萨。何以故?广利世间、广摄世间、广润世间有缘众生,令得真实利益故。
世尊赞言:“善哉善哉。贤护。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亦为安乐诸众生故。复为怜愍诸天人故。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这一言说十分重要。贤护菩萨,乃至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其一切启教皆仰仗于诸佛威神加被,令其起座,而发起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启问,若不如是,贤护亦难启问。为什么呢?诸佛所证功德利益、功德之藏,唯佛与佛能知,一切菩萨不能知晓。
“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就是一切凡圣有情。净土一法甚深不可思议全在于此,凡圣同修,是净土一法的一个特定教言。般舟行法虽然是净土一法的旁依法则,但它能彰显净土法则的一些心髓心智所在,即关键要点所在。依《无量寿经》对众生的提示,我们学习阿弥陀佛的教言,是依佛愿力而得度脱,此处是依行般舟三昧行法而得成就,所行、所摄还是有异的,但是实际利益功德相还是真实一如。贤护菩萨所提的一百二十二问,每一问都是实质的行法之利益所在,都是真实行法者所能收获的真实内涵,是为了怜愍人天未涉足般舟三昧真实功德利益的若凡若圣之有情,而作的真实回施,令其生起利益抉择,所以如是宣化。这一宣化,不仅摄化诸凡愚有情,亦摄化未来世之诸菩萨,凡圣同修,全显于此。诸行法中,有摄凡者,有摄圣者,但净土行法乃至此般舟行法,摄于凡圣,实是大功德藏啊,这个法是如来之法藏、功德之藏,在这段文字中,十分清晰地表达了所谓“利一切世间诸众生”,若凡类、若圣类,若人类、若天类。
“但依摩诃迦叶尊者教化行故”,我们大家来观察,此是嘱累贤护菩萨,实是嘱累现前一切大众。贤护菩萨是在家菩萨,若在家,若出家,皆以菩萨身而作表述,也就是说凡圣同修,出家在家,出世入世,其善巧内容真实不可思议,普摄普等!我们为什么能在摩诃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鸡足山华首门之下来学习此经典呢?一定有甚深、不可思议的胜福德因缘机制的加被。也有人问我们这儿为什么行般舟呢?我说我也不太懂,应该问问迦叶尊者,应该请他出定,何以强缘摄化我等行持般舟呢?为什么到这儿的人行般舟呢?因为世尊的弟子中,摩诃迦叶尊者成就此法故。在此末世之中,以不可思议的禅定功德守护世尊的金襕袈裟,守护衣钵,以传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