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22

  ..续本文上一页

  (117)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

  行般舟法是无有后悔的,这是十方诸佛所珍贵、珍惜的法则,是一切菩萨所顶戴的法则,是一切人天应供养的法则。以前有一个外地来这儿挂单的出家师父,他质问我一个问题:“这么多居士、出家人走般舟,需要常住为他们服务,他们有什么功德,凭什么为他们服务呢”?我问他,你这是质问呢?还是探讨呢?他说他有点看不惯,过去闭关都是有要求的,比如闭关人要为常住服务多久,因为十方信施是难以消化的,为什么这里来个人就可以行般舟,而且大家还会照顾他呢?我说,你如果看了《般舟经》,一定不会这么说了。主要是很多人没有接触过佛陀的教言,依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依自己所知的法来衡量。以前也有放光寺的出家师父问过这个事情,说供养出家人、僧众的东西,居士怎么能用呢?我说,出家人、居士,不管他们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最重要!在这个行法机制中,什么是僧,什么是居士,什么是应受供养,什么是不应受供养,我们用哪个角度来衡量呢?对此应该善观察、善透视,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在此处没抉择,也不敢轻易给大家造出不相应的因果。学完这本经后,大家一定可以认识到:行般舟法的人实是一切诸佛可供养者、一切菩萨决定供养者、一切人天必定应供养者。

  “云何当得大施主”,大施主是什么说法?“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阿弥陀佛这个大施主,是什么样的大施主呢?是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一切皆予以布施,要什么,布施什么。我们在般舟行法中,实际要将整个身心世界都供养给世尊、供养给三宝、供养给法界有情,才能行得下去。所以,此行法,实为大施主之行,无挂碍之行,彻底回施之行,无保留之行!走般舟走得久了,的确可以感觉到善施无畏,善施无畏法则,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一时抉择了。真正行这个法的人,即心无挂碍、心无染著、真正在这个法则上随顺安住的人,是会布施的,会抉择的。这是般舟行法的一个实际功德,与阿弥陀佛所发“普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的大誓愿一样,作如此广大守护,所以行般舟之时,亦是财布施者、无畏布施者,亦是法布施者,三檀悉被,普利有情,无所畏惧。

  (118)云何当得入诸法海。能施胜上法宝藏故。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是一切诸佛出世的心智,是一切胜教言守护者的心愿。此处,“入诸法海。能施胜上法宝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回施,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能令一切众生亲见诸佛闻法,为众开法藏。闻法入法藏,闻法入法海。佛是一切法自在守护者、一切法自在成就者、一切法自在回施者、一切法自在教言者,能令一切众生于法得自在,我们若能见佛闻法,决定能入诸法海,广习一切法,入一切法藏、自性藏、功德藏,乃至一切行愿藏,一切法藏一时得见,就得见于行般舟见“十方诸佛现前立”这个现前因缘成熟之时。

  “能施胜上法宝藏故”,净土法门的行持,包括般舟行法的行持,都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般舟行法被归为唐密净土的一个法,般舟行法不能代表净土行法,是净土行法的一个旁依法门,即只是一个旁枝,不是净土行法的全体,但它有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善巧、不可思议的大加持力、不可思议的成熟善根的力与法。凡夫有情实在是难以思量,还是行者知啊,说者不知,还是希望大家去行法,深入一法,真实行作,才能真正得安乐。阿弥陀佛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那我们念佛人仗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在见诸佛、见阿弥陀佛之时,也是“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的善巧实施者,那是真实不虚的利益,是会现前的。

  (119)云何能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故。

  “得一切世间行”、“舍世间诸相”,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呢?实际是相续的话。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这真是大功德利益世间、净化世间的善巧者。常行道者,必然如是;常行道者,必抉择如是;常行道者,必然守护如是;常行道者,必然教化如是。如是,则能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一切世间诸相,因为一切世间不染故。如何不染呢?为度化世间有情而设置种种方便,而施种种法,不被世间所染而度脱世间有情,所以会产生化度善巧。若我们知道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皆依幻化因缘而生,无有实质,那么我们决定利益世间、无染无著,所以说“能舍世间诸相”,因为化度世间故,不是爱染世间故。世间实无爱染者,实无爱染者可得,即使你甚为追求的一个东西,必无自性,只是一个妄想执着产生的事实激励罢了,这个事实实在是苦与妄!世尊所说的第一部经,《初转*轮经》,还是提倡大家有机会能看一看,一切有情都应该知道“眼、识、智、悟、光皆是苦”啊。世尊对我们这个教诲,是甚深不可思议的,若不识得此,总认为真正有个好的东西在等待着你,一个妄想不断地去打,一个妄想不断地牵制着你,那真是浪费损耗你的智慧生命,也即无染之生命。

  (120)云何当得广大神通。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故。

  对于这个“神通”,我们就不敢随意说了,因为没有通力,不敢说通,但我们把“通”的名词名相提一提。佛教一般讲六通,世间人讲五通。六通者,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漏尽通是佛教抉择与一切法不同的根本所在。有人说,你们佛教的那个漏尽通就是没有生育能力了。这不是笑话啊,甚至许多佛教徒都是这么认为的,说男人漏尽是怎么怎么样,女人漏尽是怎么怎么样,但这跟佛教真没有关系,这是生理现象,跟佛法没有关系!在律藏中,这方面记载是最多的,说这种话是决定不成立的,跟佛法丝毫关系都没有。这是以世俗知见来认识佛法,产生了很多可笑的追求与执着,可笑的想法与妄想,可笑的感知与迷失。漏尽明、漏尽智、漏尽通,非是如是说,这么说只是一个生理的升华、生理的变异,天人没有我们人类的这种龌龊,入忉利天,闻声、色、香、触就具足爱染之心了,你说他是漏尽了吗?你说他是已经出轮回了吗?他尚在欲界天。许多人在佛教的六通中,或说漏尽中,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甚至误导许多有情。如果是自己误就误了,还误导他人,甚为可怜,因为这是不出三界之苦的,跟佛法丝毫关系都没有,这只是一种生理善缘的增上现象罢了,若把这个当作佛法,实在是一个误区。六通中,漏尽通最为重要,前五通是方便,漏尽通是体,是根本所在,是佛法区别于外道的根本需要修证的地方。

  我们世间人怎么说通力呢?大通力方便是谁能得呢?怎么实践呢?这是给大家一个提问罢了。“云何当得广大神通。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行般舟能不能得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利益呢?“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个三昧,满足凡夫有情,亦满足圣者有情,实在是具足行,所以“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利益。凡夫行此法,虽未净欲,尚可得知“十方诸佛现前立”,因为三力相加故,与本行功德相应故,而产生的事实,所以我们每一个现前有情都有这样的机遇!

  (121)云何当得一刹那时间行。即能遍至一切诸佛前故。

  在这一百二十多问中,逐渐深入到诸佛刹土、“遍至一切诸佛前”。我们在此南阎浮提所见到的是五浊恶世的浊恶之相,尤其在减劫之时,五恶五痛五烧炽盛世间,苦恼有情衰坏于世间,我们看到的释迦佛的遗像、阿弥陀佛的德相,乃至过现未来十方诸佛种种德相,皆是画像、金属像、木像、刺绣像,种种这些像虽然亦在应教施化,但无有言辞说法,只有形象默教啊,默然施教,令众生得悟。我们现在对着铜佛、木佛、唐卡画像佛,向他问问法,他的确也在给我们说种种法,但此说,实在无言说啊,虽然彻底彰显诸佛教诲,凡愚有情不得善巧,难以彻底了解,所以还要假世尊报德之佛、应化之佛,随众生根性需求,演说种种法则,令人心开意解,所以我们需要于一刹那间能行至诸佛前这种功德与利益。般舟行法,亦复如是,令众生有闻法之机,即得见诸佛。得见诸佛,一定要进趣于诸佛前,很多行般舟的菩萨们走啊、走啊,能见到诸佛细色妙相、庄严妙相、光明妙相、具身妙相,乃至说微细妙相,有没有闻法者呢?那是进趣问题了。

  (122)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间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惟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

  因为前面是“云何遍至一切诸佛前故”,所以最后一问为我们设置“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间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惟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这一个“云何”,就是前面一百二十一问的实际利益的归结,也就是总结了前面一百二十一个功德相之最终目的,即见佛闻法、如实修行,见一切诸佛,闻一切诸佛所宣的正法眼藏,令心开意解,所谓“如说修行”。

  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三昧,到此一百二十二问中,就彻底地表现了般舟行法的实际利益,从一百二十二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令听闻众生产生爱乐、向往、真实的抉择、利益抉择、闻法欢喜抉择、实是广大内容摄化的抉择,乃至说此究竟利益对自心的唤醒。若对一法之利益的广大、究竟、真实无所涉足,凡夫有情是很难有认真进趣的机会与愿望的。

  “出世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都是出世、入世二种法则所表现,在佛法中,漏尽通者唯阿罗汉所现证,也是唯佛法中所具有。出世六通是十果圣人、应供位、破见思惑、了分段死者所拥有。在生死业海中,有两大类“死”:依见…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