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幻視、幻聽、幻覺,幻受及種種境相所欺辱。行般舟是爲了見佛聞法,若見到這類有情,我們但以佛功德回施,那就度脫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而無所畏懼!若不如是,我們于菩提道業上無法真正進趣,很快就會被雜緣所侵奪。常年以來,隔不了十天半月就有人,尤其是大夫對我說,哎喲,你有什麼什麼問題。我說我不知道,這個色身不屬于你大夫,也不屬于我,它要按照它的一個法則、一個因緣,跟你說的沒關系。因爲若是輕從這些事情了,我們的心智就會昧失在一個現緣的境界之中、現緣的量之中,而無益于佛法進趣。因爲經常聽別人說這個那個,我也習慣了,但現在的學佛者,若是菩提心智、行法心智不清晰,叁兩句話就把你給纏縛住了,我遇到不少出家師父就是被人幾句話套定了,一生也走不出來!
真正作一個學佛人,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路子呢?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無懼于此,無畏于此!若不如是,則會落入一個甚可憐的境地,也就是被現前的陰境、言辭、事相、困難,乃至說是一個業相所逼迫、蒙蔽,這樣你與無上菩提無份啊,墮入一個現緣的沼澤地,其中處處都是大坑,這坑有多深呢?只要隨順它,你就永遠沒有出離的邊際!那我們作爲學佛人,應如何來面對這些事情呢?我感到發心最爲重要,發心是爲首要,認識這個所謂的“出離心”最爲重要。出離心,在一切言辭、境色、對待中一路走出,決定無染,所以說“當得不染著,遊行一切世間”,若不然,把你安排到一個世界,不令你出,把你安排在一個法界中,令你困惑,那你遊曆十方刹土就不得自在。
去年,也是一個有通力的大夫來給我說,哎呀!你這個身體怎樣怎樣,你這個樣子怎樣怎樣,好壞都有。我說,這個“怎樣”是你眼目中的人、你眼目中的量、你眼目中的事相。就如“萬法唯識”教言中說,魚見河水就是房舍,人見河水可以洗滌飲用,修羅見水拿起來就可以打仗,天人見水就是琉璃寶地,餓鬼見水就是火焰。所以,那是他眼目中的慈法,若我隨著這個緣走,那就是隨著他的業力走了,那我不名慈法,而是業流言下之慈法,如此而已!所以我們學佛人啊,不要昧于言說,不要昧于現量,不要昧于因緣,不要昧于境相,不要昧于現前種種的雜緣,而要幹什麼呢?發無上菩提心。至少出離心要得見,即于一切對待心智中莫有染著,平等觀察,不要取它,也不要舍它,跟你沒關系,只是衆生見份罷了。一些有“名堂”的人會說,你看看,跟你說你還不服氣。我說,我從來不服氣這個,服氣這個我就不出家了!我不聽你這一套,聽這一套,我是個廢物!因爲我是個學佛者,我是自知者,我是依佛教而行持者。對于這一點,諸位善知識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認知。
(107)雲何當得珊瑚之相。得諸相故。
“珊瑚之相”,珊瑚是七寶中一寶,有白珊瑚、黃珊瑚、紅珊瑚、紫珊瑚……珊瑚的相貌真是參差不齊的,但大多是白珊瑚。因爲珊瑚是在深海底,在古代采集很不容易,現在有潛艇了,大量的珊瑚都被采發出來,但彩色珊瑚,如紅珊瑚,還是很少的。
“得諸相”,就是所謂的珍寶心智,這裏是喻說,因爲種種相中本是法寶,種種相中本是善巧,種種相中本無所得,種種相中本來可用可取。取者無染,自得方便;染者必然負重,負重就會造成新的業流。所謂業流,即是染著的業流。用者不染,得以方便,就如我們拿手電照路,晚上帶著就行了,如果有電燈的時候,可以不用它了,如果太陽出來,也不需要帶手電,但染著的人認爲“我需要用手電”,于是時時刻刻都要背著這個東西。如果什麼都這樣帶,一個東西、一個東西地負背在身上,帶得久了,人就被東西拖跨了,業力亦複如是。
(108)雲何當得如虛空。一切法無得相故。
前面說“得諸相”,以珊瑚作法寶喻,令般舟行法之有情得以安住于諸穩定相續、業相續。此處說“無得相”、“如虛空”者,是于種種穩定相續中無所牽挂,無所得,因爲在種種延續中輕安引發,乃至種種法益現前,若染著輕安,人必墮落,故以無所染進趣無上大利,說于諸法無所染。
我們在走般舟的時候,若染著于輕安相,人會墮落;若染著于光明相、莊嚴相,都會出現問題;乃至染著于佛相,也會出問題。你說,念“南無阿彌陀佛”,走來走去,以求見佛,那是不是染著相呢?非是!因爲于不見之相無所染啊。你沒有相見,何以染呢?不要自欺啊,就如人對著虛空說:“我不愛財”,當這個財産堆到你面前、屬于你了,你不染著,那才是真正的不愛財。行法亦複如是,真正得到法的利益了,你不染著,那才是真不染著。事情現前而無染無著,才是真實功德,當我們貧瘠、無一物所有時,你說自己不愛這個、不貪那個,那是自欺之語。
所以,經文此處是前後相承之語句,前面“得如珊瑚,得諸相故”,就是在種種珍寶法中享受種種清晰的受用、輕安的受用、莊嚴的受用,乃至斷除煩惱的受用,此受用實不可染,實不可得,即是後面所謂的“當得如虛空,一切法無得相故”。諸法因緣生,法性本空,一切衆生應明了此處,若不知法空、性空,諸因緣必然受阻,所以,性空緣起是爲觀察善巧。知諸法,一定知性空;知性空者,諸法本質相一定得見得用。所以,法無所得,法性本空,生種種法,法實無生。若不如是善巧觀察世間與出世間法則,我們就會昧失在所謂的無法、有法之中,無法者,無所依從;有法者,以爲實有所得,都會喪失廣大功德利益。
(109)雲何當得如菩薩。不斷佛種故。
“不斷佛種”,即入佛種姓、信順佛教者。信忍、順忍相得相彰之時,成就如來種姓。我們在學習佛法中,不入如來種姓,那就是外道,是名字學佛。
在阿彌陀佛殊勝教言中,聞說“南無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之鈍根有情,皆得二種忍[12],即菩薩法忍,也就是入如來種姓。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們漢地,不論內、外道,學佛的人都很多,許多有情不自覺地都在學佛,不見得要挂上佛教徒的名字,何以故?如來種姓的加持。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在不斷地催熟衆生的心智,令其在二忍中得以成就,一般聽一次、兩次,種子已種下,但不成熟,所以行般舟能令佛種不斷。在佛教的修行中,續佛慧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行般舟,就能令佛種不斷,因爲此名號功德在于此,實質內涵在于此,此處你不用擔憂。很多人會擔憂這個菩薩怎麼不好好學佛呢?那個人怎麼不好好學佛呢?你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平等地回向,不需要顧慮,對衆生放心故,對佛陀放心,對佛的願力放心,對你行持這個法的回施、無保無留的回施徹底放心!
(110)雲何當得不休息。行諸菩薩道未曾遠離大乘故。
般舟一法,的確是廣大載負、平等載負,無遮的載負!學習淨土,比較難做到的是什麼呢?沒有怨對;比較難做到的是什麼呢?沒有取舍;比較難做到的是什麼呢?不舍一切苦惱罪惡有情;比較難做到的是什麼呢?平等載負一切;比較難做到的是什麼呢?這樣說,也這樣做。比較難,何以故?衆生的取舍、愛憎分別心十分清晰、十分猛厲、十分純熟,而平等的心、不取舍的心、廣大饒益的心、愛樂饒益苦難有情的心,反而比較生疏、遙遠,甚不得力,勤苦培養而不能生信,往往培養一段時間,一遇到違緣了,就想要舍這個法,感覺忍受不了,尤其是對“不舍一切苦惱有情,平等回施,安住無疑”,這是此法最難認識的地方。
就如我們在走般舟的時候,困來了,苦來了,難緣來了,違緣來了,即惡境相來了,都是一切苦惱有情所幻現、所演幻出來的境相,你唯一的因緣實在就是回施利益它,令其安樂。如何做呢?就是不排斥,也不隨它,清淨地念佛,一路走去,這樣的行持未曾遠離大乘。所謂“不休息”者,就是在此種種困難、因緣面前無所畏懼。在我出家接觸淨土的十來年中,此處是讓人退墮最多的地方,對于傷害你的人、不斷傷害你的人、汙辱你的人、诋毀你人格的人,你感覺要去利他、作一個不舍念佛回施給他的心,開始是很難生起的,往往于利他份作回避,心想對方不受惡報就行了,感覺這就是祝福了,而希望對方善巧、成就,甚至比自己成就得早、利益功德更大、更殊勝、更真實、更迅速,這樣的願望很難培養!因爲凡夫心種姓如是啊,即愛憎分明、是非分明、取舍分明,而這個分明帶來的只是種種困惑,什麼困惑呢?狹隘、自利、小乘心,或說寂滅心、或說一種厭離心。
這段文字提示我們:如菩薩一樣不休息。凡夫心總需要休息,尤其是有對待的心智生起、對待的業相生起時,就想回避,不願意再接觸它,感覺到太累、太苦、太無意義。實際不是的。諸佛如來在此勤奮不舍,常行不舍,曠劫以來不舍我等!我等的確皆是謗法、疑法之有情,或說畏于佛法之有情,或說破滅喪失佛法之有情,若不然,我們不會生在佛前佛後,墮入八難啊,此處你不能過份自尊。而念佛法門,尤其行般舟,是無有休息、未離大乘。所謂“菩薩道”,此道不可須臾離也,也無所從離,無所從離故,是爲菩薩道,不休息故,是爲菩薩道,常行道故,所以“不舍一切衆生,不舍一切行願”。這句話十分容易說,但做起來,若是隨佛願、隨佛智、隨佛行,那是很歡喜、很喜悅、很不可思議的利益;若是隨自己的業力,隨自己的分別執著的心智,就十分痛苦,十分難受,十分不相應!我們說:“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諸佛甚深功德,令其迅速成就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你把你的法則利益回施給一切現前有緣,若順緣,若惡緣,都如是平等回施,那真是常行道者、道業不舍者,是菩薩行。此話甚易說,而凡夫心智需要有一定忍受的量,需要有一定自我的努力、堅持與鼓勵,或者說隨順。
我們都知道,大乘教言中是欲度一切衆生,成就菩提。若願“一切衆生先我成佛”,這是個大乘的猛…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