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纏縛,再來回頭看這個色身,基本上都能看到光相的,看得到時,你就基本上知道此人有什麼病、身體怎樣、脾氣怎樣。我們沒有禅定,沒有神通善巧,所以我們這個眼就是個肉眼,目不過物,沒有力量。佛教中講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而我們的肉眼已經不簡潔、不明快了,天眼已經不通達了,慧眼已經不具足了,法眼已經不清淨了,我們不能圓滿地看到世間了,所以不是佛眼。善導大師給我們提出來,應該“慈心相向,佛眼相見”,睜開我們的佛眼吧。
令彼諸國城邑聚落。一切諸有諸比丘衆。鹹各來詣王舍大城。
我們現在還有“令”啊,早上起來撞鍾擊鼓,這是個令,打板叫響,是令,部隊的沖鋒號,是令,此處世尊以神通力,以大威光普照于衆生心智,喚醒心智,令其往詣王舍大城。
有人問,世尊這樣的力量是不是神話呢?一些還是佛教教內的菩薩寫文章說,佛教中所說的神通善巧實在是迷信,是烏有的,是人爲了歌頌、神話釋迦牟尼世尊而說的。若這樣說,那我們的天就太小了,那我們所說的色界、欲界,乃至十法界,就成戲論了。十方法界本無差別,依心而現,其所現的差別太大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與一只螞蟻相比,人的力量對螞蟻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你不能用螞蟻的思想來衡量人的作爲。比起佛陀世尊,我們凡夫的生命力就象一只螞蟻一樣,不要用這個量來思維佛陀世尊的量,如果認爲自己沒有廣大的智慧、廣大的透視力、善巧神通力,他可能就沒有,自己沒有這種究竟廣大善巧的感知,沒有這樣的威德善巧,他可能也就沒有,這就墮落在自己的知見、感知上去了。實際我們用現代科技就可以表達出來,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對文革都是很熟悉的,那時國家領導人在上面一說,全國的喇叭一時就開響了,那就是一個人的心光通過電、喇叭一傳播,全國人都知道了,最高最新指示,當天就傳遍全國,步調絕對是一致的。那是不是心光獨耀啊?不過是通過政治的、人爲的機器把它傳播出去了。那麼釋迦牟尼佛不用這個大喇叭,也不用這個政策,他就坐在大光明藏中,以大通力善巧,令一切有緣衆生得以感知。我們現在的機器能製造出這樣的能力,世尊一定具有這樣的能力。若沒有對這種勝法威德之樂的向往,那我們修法是沒有進趣的,我們會墮落在平庸慢中,喪失佛法廣大教言機製,也就是說其對你的鼓勵不能成立了。許多人學佛不能進趣真實佛法利益,就是因爲墮在自己的知見的量上,溺在自己所知障的範疇中生存、實踐佛法,不能逾越,所以世尊稱此類不能走出自我感知的人爲可憐憫者,這樣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心智。
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迦蘭陀竹園精舍。有百千數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雲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複有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與二萬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也就是世尊的姨母。我們知道,世尊誕生之後不久,其母親就往生忉利天,世尊由摩诃波阇波提撫養。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後,就是所謂的大愛道比丘尼,是衆比丘尼之首領。在釋迦佛的教言機製中,女衆經曆了一定障緣後才得以出家。
爾時王舍大城。有優婆塞。
優婆塞,是在家學佛男衆。我們中國人對在家習法人以居士稱呼,而世尊在世時,居士是證得初果、二果、叁果的在家修行者。
名曰賢護。爲衆上首。
賢護菩薩是此經典的主要啓發者,此經典以其名字命名,是他使我們得以來學習、實踐般舟,乃至能成就叁昧,能得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一個法則。
亦與五百優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儀。是大菩薩。久已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行。本願力故。常隨世尊。樂聞正法。恒勤精進。爲滿一切助道法故。
賢護菩薩早已于無上菩提親證,常行守護正行,只是未證佛果,以願力故“常隨世尊,樂聞正法,恒勤精進,爲滿一切助道法故”,即賢護菩薩所發誓願,是爲令一切衆生于法精進,于一切衆生啓開成就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修法的助緣。
于朝旦時。承佛威神。從本住處。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不論是比丘、比丘尼,以及優婆塞,皆是退坐一面。
爾時毗耶離大城。有一離車子。名曰寶生。爲衆上首。亦與二萬八千諸離車俱。于晨朝時。承佛神力。皆自彼城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至如來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離車子,即刹利種。
爾時瞻婆城有一長者子。名曰星藏。爲衆上首。亦與二萬八千長者子俱。于晨朝時。承佛神力。自瞻婆城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我們在文字中處處可以看到,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刹利種、長者子等,莫不是承借佛的威神,依佛威神力故而聚集于此。
爾時複有一摩那婆(隋言淨持亦雲少年亦雲仁童子等)。名那羅達多。爲衆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于晨朝時。自本住處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摩那婆,即少年學道者。
爾時舍衛國複有長者。名大善商主。並彼給孤獨長者。爲衆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自彼舍衛國詣王舍城。入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王舍大城。複有長者。名曰水天。爲最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從本住處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摩伽陀國主韋提希子阿阇世王。亦與百千諸眷屬俱。于晨朝時。亦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觀無量壽經》是世尊以阿阇世王爲主體而講的一部經,也是淨土主要依止的經典。阿阇世的父王是頻婆娑羅王,其母韋提希。由于頻婆娑羅王歲數已很大而尚未有子,王位無人來繼承,所以就乞求仙人轉世。仙人說叁年以後才能舍報,于是頻婆娑羅王就用了一些方法逼他投生,由此在未生之時,仙人就與頻婆娑羅王結怨,所以稱爲“未生怨”。然後仙人舍身投胎,因怨而生爲阿阇世,你捕殺我,我亦捕殺你,所以後來把頻婆娑羅王禁锢在七層牢獄中,做出弑父之罪。阿阇世受提婆達多的鼓惑來害父,以作新王,而提婆達多來害佛以作新佛,他們的逆行遭到很苦惡性果報。後來阿阇世就真誠忏悔,守護世尊教言,成爲五百結集的主要護法。
前面提到比丘、比丘尼等等,爲什麼沒有優婆夷呢?這是印度的一個風俗習慣,有時說優婆塞,就會省略說優婆夷。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的種族性是十分清晰的,他們次第從各處聚集到世尊所,至此種種人類有情已聚集完畢。
爾時複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釋。乃至欲界一切天衆。各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衆俱。亦于晨朝。悉來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乃至欲界一切天衆”,前面是人類有情,後面是諸天。因爲《大集經》攝色界、欲界諸大菩薩,是對此類有情所宣化經典。從四大天王,乃至一直到他化自在天,一小世界有情皆雲集在一處。四大天王及天帝釋,屬于帝居天,摩西羅天宮爲兜率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天,層層遞增,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所攝之天。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衆”,這個數字就不是我們人類的數字了。
“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這些天衆的退坐,及其設座,可能就與我們人類有很大差異了。因爲天是細妙色身,各具光相,而我們這個色身是團食所造就的四大之身,也稱爲五蘊身,是粗重身,此粗重身則有粗重座吧。
爾時複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衆俱。于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娑婆世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此娑婆世界主爲大梵天王,與釋迦佛所住持的法王位是有差別的。
對于這些名詞,我們實在很難有充分的時間來提示,我們學習《般舟叁昧經》不在于解釋名詞,所以對名詞、名相一般不做過多解釋,大家下去可以找一些相應的資料繼續學習。我們要把《般舟叁昧經》的主體思想給大家作一個提示、學習,以在大家實踐般舟法中可以作一個清晰的增上加持與指導,這不失爲我們學習《般舟叁昧經》的目的,過多的名詞解釋可能會贻誤我們的時間,所以這個地方就一帶而過。
爾時複有大自在天王。亦與無量百千淨居諸天衆俱。于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複有四阿修羅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阿修羅衆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複有難陀龍王。及跋難陀龍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衆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呢?凡夫有情多不可得見。我們都知道世尊在講一些大的經典,諸阿羅漢如聾如盲,如《妙法蓮華經》中所說,其他許多大乘經典亦複如是。
爾時複有娑伽羅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及摩那斯龍王。伊跋羅龍王等。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衆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此叁千大千世界。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以一切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乃至人非人。及諸王等。信如來者。爲聽法故。一切皆集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各坐一面。
此交代十分清晰,次第也十分清晰,一切皆是“信如來者,爲聽法故”,雲集于此。
爾時迦蘭陀園。其地弘廣。
就同維摩诘的丈室一樣,可以容納無量有情。
如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衆充滿。無空缺處。
這皆是世尊威德所現故。以世尊福德力、威神力具足充盈故,自他受用真實不虛故,所以無空缺處。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