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杖頭許而不遍者。
也就是說連插一個杖頭的地方都沒有。因爲世尊大威德光明善巧,威神功德善巧,福慧具足善巧,能令衆生向往、渴望雲集此處。
如是上至有頂。下逮梵宮。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諸天大衆。乃至一切諸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以上是經典序分的一部分,來讓我們看大會之雲集,說法主釋迦牟尼佛以威光普攝于十方有情,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刹利王種、長者子、長者、龍王、天龍八部,乃至四天、忉利天、梵天等等一切具威德善巧者,一切感應者,信法者,向法者,皆來聚會。
賢護啓教: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何等叁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爾時賢護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咨問如來應供等正覺。心中所疑。不審世尊。見垂聽否。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來世尊。隨汝所疑。恣汝所問。爲汝宣釋。令汝歡喜。時彼賢護菩薩。既蒙聽許。複白複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何等叁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賢護菩薩將在後面提出一百二十二條“雲何”之問。這一百二十二問,皆是對佛法出世入世種種善巧、神通、功德、智慧與方便等一切法用的具足問,從各個角度來提示我們:行般舟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爲什麼又稱爲一切叁昧之王?爲什麼有這樣多的殊勝功德與利益?賢護菩薩代一切衆生之欲實踐佛法者、欲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來啓問,爲使善根成熟有情聞法而勤行證道來啓問,爲啓發善根未成熟有情向往善根成熟的機製來提出這一百二十二個功德相。在一卷本的《佛說般舟叁昧經》中有二十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是從二十一個角度來提問,這裏提出了一百二十二個問題,也就是從一百二十二個角度來給我們提示行般舟的實質功德與利益,實是不可思議!
“爾時賢護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這是印度人的一個風俗習慣,其出家在家人都搭披單,在印度民族服裝中現在也還用披單,它很實用,可以作被子、帳篷,可以擋風寒、灰塵、蟲子等等,作用很多。“偏袒右肩”也是一個風俗習慣,表達尊重。“右膝著地”,即單膝著地,問法期間,偏袒右肩,蹲坐下來,或雙膝、單膝著地,來問佛,一般我們問法是雙膝著地,因爲他是大菩薩啊,現緣方便。我們現在的禮敬方式,多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接足禮的一種形式。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咨問如來應供等正覺。心中所疑。不審世尊。見垂聽否。”我要提問題,世尊能不能回答我啊?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來世尊。隨汝所疑。恣汝所問。爲汝宣釋。令汝歡喜。”世尊不是不讓我們凡夫有情生疑,貪嗔癡慢疑是凡夫本分事,諸佛如來所知、能知、已知,而衆生在貪嗔癡慢疑中延續生命。這一百二十二個問實際就是解答行法的實質功德內涵,直接爲我們宣釋從哪些方面應該注意?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利益?
“時彼賢護菩薩。既蒙聽許”,世尊允許他來問。
“複白複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何等叁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由此可知,此般舟行法、“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是大功德聚!以前我們准備在這前面的山口建一個放生池,取名叫“德聚”,就來自此經典,意爲道德之聚集、功德之聚集、福德之聚集,真實法則的聚集,令世間有情得以取用。
後面就開始一百二十二問,爲“發起序分”,此經通過前面的正序分,以及現在的發起序分,來讓世尊回答正宗分之內容,讓我們真正了解般舟的內容,及般舟行法的真實功德,以激勵那些善根未成熟的人聽聞此法則,激勵那些善根成熟的人去實踐此法則,激勵那些善根成熟的人親證此法則,激勵那些善根成熟、已親證的人傳播此法則,激勵那些善根成熟、了知此法則的人相互交流、守護、安住于此法則。這都離不開世尊的教言,離不開賢護菩薩的如理啓教。末世有情難以如理啓教,何以故?不知啓教方便故,無有啓教善巧故。因此在竹林精舍,賢護菩薩就來代我們大家,從一百二十二個方面提出疑問,以讓世尊給我們一個圓滿的答案,把“大功德聚”的內容一一給我們揭示出來。讀一遍這一百二十二問,我們就知道這些菩薩的心智是多麼周密、詳盡,是多麼仔細地來消除我們心中的疑惑及對法義的模糊。
(1)雲何得入多聞大海。獲智慧藏。問無疑惑故。
大智慧,畢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有人有疑問時,能爲之解答,善巧除疑,所以說“多聞大海”具智慧方便,令疑惑有情得以消除一切疑慮,入無礙智。此第一個問題即是問行什麼樣的法能入大智慧海,即多聞大海呢?也就是問行什麼樣的法能生起大智慧,除一切衆生疑惑,于一切衆生得無上方便?
(2)雲何複得無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退減故。
“得無意戒聚”,戒者,防護力故,來令我們得到安穩的法則之守護,所謂“無意”者,因爲戒律非我等造作,皆是世尊所製,不論出家在家,我們現在所學的戒律,都來自于如來世尊所製,非是我們意念所作。這是甚爲重要的一個思想機製,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于觀察、善于了解。我們在思維四正勤之時,對應作與不應作還是有作意的,而戒法無作意,何以故?只是隨順守護即可。我們在守戒的時候,是沒有是、沒有非的,即“心無過非”,遠離是非,戒德自然聚集于身,彰顯于世間,自他二利,如是直至成就無上菩提,無有退轉。若是真正守戒,此人于無上菩提不退轉,這是決定無疑的,何以故?一切戒法皆從如來無漏心智中成熟、流出,應一切衆生需求而設置。
(3)複雲何得不生愚癡。邪見空處故。
第叁個雲何,也就是問什麼樣的法或功德聚可以不生愚癡,不再落諸頑空邪見呢?
(4)雲何當得宿命智。遍知去來故。
“宿命智”者,了曉過去,于自于他皆得方便無礙,如何年何月何以生、何以沒?是人,是什麼樣的人,是畜,是什麼樣的畜?六道衆生何以安立?何世界安立?壽命長短?智慧高低?男女形象?等等,皆清晰了知,是爲宿命智善巧。宿命明者,可以無礙通達于一切有情,即了解一切有情的過去,若一世、百世、千世、萬世,若一劫、二劫、多劫、多大劫、無窮大劫,皆能了知。
許多走過般舟的菩薩們有過這樣的體會:這個環境很熟悉啊,以前早就來過;這個境相很熟悉啊,似乎見過;等等這類感受。這就是所謂相似的宿命通達,但不能稱宿命智,也不能稱宿命明,若是證得了自然智,就有方便智、善巧運用智、無礙善巧照見智,這個“智”不是我們自己誇張出來的,它會産生事實之力。
(5)雲何當得不離奉見諸佛世尊。聽聞正法。乃至夢中故。
這是般舟行法的一個特別、特定要求——欲使大家見佛聞法,不是見一佛、二佛,乃是見無量諸佛,聽聞正教,遠離不正見,乃至在夢中。大家在般舟行持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感知與實踐,即在念佛實踐的過程中,業力表現的差異十分大,所以雖有如是功德利益,但都各有表現。
般舟,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之叁昧,見佛的目的是爲了聞法,聞法是銷歸自性的一個善巧,認得自性,識得方便,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抉擇。我們對這個法益應該深入觀察。見佛,一般從四個方面來談:
第一個是現前見佛。
般舟叁昧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的叁昧。以前我念過藥師佛,念過觀世音菩薩聖號,念過文殊菩薩真言,行法稍一用功的時候,得見形象並不複雜,但是若能問法,是還需要一定進趣性的。我們一般所謂的見佛,已是一個很大的增上機製,是善根的成熟過程,因爲心淨則境相淨,心善則境相善,心中覺悟則有諸佛如來的奇妙境相,但若是不能聞法,多是善根不能真正地成熟。以前有出家師父跟我說,哎呀,我念佛、念真言啊,念著念著非常疲憊,經常會看到石頭佛、泥巴佛、畫像佛,都是不會說話的佛啊!這是善根不成熟,對佛陀的智、悲、方便的深入實踐與觀察機製不成熟時,就會見到這樣的佛,不僅不能聞法,也只是見見罷了。我們若能細致地實踐、如理地實踐、無染著地實踐,欲渴望聞法地實踐,那麼就能見佛。如果我們見到阿彌陀佛或他方諸佛,一定要有法可問,但如果我們平時沒有如法的思維,沒有聞法的渴望,沒有問答的願望,怎麼能問呢?見佛也可能就迷失自心了,也可能就失去了問的願望,失去了問的主動性,那佛也可能就迅速消失了。
昨天有個菩薩問,走般舟,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即使見佛了,佛還是要走啊,那該怎麼辦啊?其實,若是不走,那就出事情了,要麼你取滅了,要麼他取滅了,至少是你舍報了,已經不在此土中延續了,若不如是,彼佛一定會舍棄你,何以故呢?你在行法助緣中一時威德照見,念佛照見,佛善巧力照見,他是見即問,問即答,答即消失,他不可能會住在你這個地方的。我們要清晰地了解這個法用的次第,不要迷失在此處。有個菩薩來這裏走般舟,一開始就問,我若是見了佛,佛還是走掉了,那我還受這麼多辛苦見他幹什麼?主要是你沒見到,若是見到了,你就知道不辛苦了。
現前見佛,就是不生彼土,不舍報,佛也不來,我也不去,何以故?依念佛力故,依佛神通力加被故,依佛願力攝化故,依本行功德相應故,現前能見諸佛,對此我們不要遲疑,一切向法、樂法、願意實踐此法的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也都會有這樣的成就。
第二是定中見佛。
若人有種種禅定善巧,于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出入自在,建立種種遊戲神通善巧方便,那麼在定中見佛不難。一些禅定功夫比較好的人,對見佛這個事情並不太在意,因爲一旦有禅定,對正見、智慧就比較能抉擇清晰,所謂由定生慧,此慧是不置疑的慧,是不會被沖擊、不會被外境惑亂…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