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智慧,所以他有許多善巧,不會被境相蒙蔽,故對見佛、不見佛,反而設置了很多方便。

  第叁是夢中見佛。

  這是普通人所容易擁有的。以前我在一個堂口住,因爲那裏幾十年如一日地念佛,所以人一進去念佛,很容易就融入其中了,一般叁天就有很多夢境,比如夢見極樂世界莊嚴、他方國土莊嚴,或者天宮莊嚴,或者菩薩、天人,很多殊勝的境界,當然也有夢見死人,夢見很惡、很黑暗、很殘酷的境相,雖然如是,其因緣是一樣的,都是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念佛功德力的加持下,而照了覺知一切業相罷了。

  善導大師有一段文字,是淨土夢修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若是有菩薩善于修持,此方法十分方便:一般在晚上臨睡覺前合掌念念佛,感覺到身體疲憊不支了,就合掌吉祥臥,念一念那幾句話——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今聞善知識教言,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本願功德,稱念佛號,因爲愚癡業障蒙蔽故,不能得見諸佛菩薩國土莊嚴,願佛菩薩加被于我,令我得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及其國土清淨莊嚴,如是妙相令我得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慢慢念著就睡了,很容易出現吉祥、具足、清淨的妙相。這是夢中見佛,此方法很好修持,古來以久修行淨土法門的人,白天念佛,睡覺前一定會這樣做的,如我們以前在堂口念佛的時候,晚上大回向時,就會跪在佛前念這一段文字,然後回去休息。

  實際這是一種念佛的相續,因爲在昏沈、無記,業力成熟之時,我們不隨業力,而把念佛的願望輸入在自己欲休息調整的時間中,不空過,所謂“夜莫空過,存念叁寶”,那我們在夢中亦可以修法,實踐于念佛法則。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一個修行方式,古來以久,尤其是善導大師傳播此法門以後,許多實踐者的征兆、感應是難以具述的,基本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說只要按照這樣的修法,若一日、二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懈怠地、不間斷地去實踐,就很容易出現夢中見佛菩薩,乃至極樂世界妙相的征兆。

  第四是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必生佛前,所以故有命終舍報見佛。

  這四種見佛,都是真實不虛的,何以故?實有凡夫相故,亦有諸佛相;實有凡夫業故,亦有諸佛業;實有濁土故,亦有諸佛淨土;實有諸衆生業力故,也有諸佛殊勝功德莊嚴,所以此有彼有,此無則彼無所可顯。我們一定要善于觀察,諸佛因緣生故,在緣他法則中,在修德差別中,各取其念佛的利益與功用,此用是大家可以取用的。

  般舟叁昧修法使這四種見佛都是容易發露現前的,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現前見佛,若我們現前見佛的機製不成熟,也有定中見佛、夢中見佛,乃至臨終見佛的畢竟結果,所以說此念佛法門實在是不可思議!

  很多人問:“我行這個法的善根成不成熟呢”?我感覺若一日一夜、一日兩夜,我們能精勤地、細致地、深入地實踐,是不會傷害到人的。這麼多年來,我在此處十分小心。大概從九五年開始,我有時間就會走一走,實踐實踐,不敢傷害自己,福德因緣不具就緩沖一下,具了就走一走,基本上是一天走十五個小時,若這一段都有時間了,就拿出七天、一個月的時間,或者半年的時間,有機會就一天走十五個小時,不算是般舟,就叫經行念佛吧,其中的因緣啊、感受,在許多人叁天、七天,乃至很多天的走法中也都是有的。後來有一年年底,十一月十五日,我們在雞足山放光寺起了一個一百天的七,打七以後,就有幾個沙彌走了七天般舟,其間也有比丘行般舟,但都是兩天、叁天、四天,在這些過程中,大家行法的感知差別是很大的。實際走般舟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行法,當然還是需要善根的成熟,得遇此法甚難並不是誇張出來的,是其本質性的、實質的內容。

  (6)雲何當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儀衆生樂見故。

  “上妙色身”,我們這個身是粗重身,有時候念佛,人的色身的確會象天人一樣具足光相,具足自由之作用,此處反而不多說爲好,我們可以自己去實踐,乃至爲了果報,亦複如是。

  (7)雲何當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貴之位。見者恭敬故。

  這裏的大部分人都行過般舟,行法對色身、心理的改變,大家是有共識的,其未來果報,若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大姓之家是決定無疑的,何以故?行爲單一、尊重故,具足福德因緣故。

  (8)雲何複得父母兄弟宗親眷屬。及以知識。左右圍繞。恒無別離故。

  以前大家族五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很多,一家二叁十口、叁四十口人很正常,現在十分難見了,即使叁口之家也不太好守護了,何以故?人的信賴與道德差異很大,現在即使親人之間,也不願意,或很難清晰協調了,慢慢地互相的信任就不具了,相互的愛護尊重就不夠了。

  “左右圍繞”,就是指眷屬相互地眷愛、守護。眷屬的匮乏、身心的孤薄,實際是貧瘠之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初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千二百五十比丘隨其行之時,淨飯王就說,何以現此貧瘠相?跟隨釋迦佛的這些人怎麼又黑又瘦?于是要求釋迦族每個家庭都要出一個最好的男子來出家,以令世尊眷屬莊嚴,這也是爲了激勵大家,讓大家知道佛法的利益是依正二報、自他二利廣大、真實的的延續。

  (9)雲何當得廣達博通。所爲殊異。亦終無缺減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

  般舟法是有此實質內涵的,能令人廣達博通。有人說,就這一句佛號,怎麼能令人廣達博通呢?我們實踐實踐就知道了,若是真正實踐得清晰、明了,再看一切經典,原來出于己心!若我們真正能證得叁昧,再來看一切教言,原來是自身教言!再看一切法則,原來是本具法則!絕定是無二的,這樣我們就不會排斥了。所以,淨土教言有一個機製成就,即它是密攝叁乘、密護叁乘、密踐叁乘的。

  以前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阿彌陀佛教言的,它是受戒形式的念佛,也就是說念佛就是應該守護的戒德,必須得念佛。其中有叁條叁昧耶戒,其戒有兩種授法,一個是在境界中授,一個是在曼達中、壇城中授。聞到這叁條叁昧耶戒,即叁個誓願後,我一直也在念佛,但念佛的心理狀態不一樣,不是爲了要達到一個什麼狀態、證得什麼結果才念佛的,而是因這叁個誓願念佛,比如以無诤心念佛,無诤就是誓願;又如以護持一切諸法行人而念佛,也就是說很多人在行種種法,密法、顯法,禅宗,教下、宗下,爲了護持其行法善巧,乃至激勵其行法成就而念佛,這是一種所謂的平等供養念佛,是不爲自求的念佛,它從根本上是不爲自求的。現在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爲“我”往生念佛,爲“我的”功夫念佛,爲“我的”身體念佛,爲“我”免除災難念佛,爲“我”證得聖道、出離煩惱念佛,這個念佛真是不太一樣的緣起。

  我們真正地來念佛,可以通達叁乘,畢竟無礙,于一切義産生方便自在力,可以透視一切法而無所挂礙、無所畏懼,這是決定無疑的,所以說廣達博通于內外經典,所行所爲不同凡愚,必然成就一味,得方便出離生死對待的困惑、凡聖對待的困惑、高低大小對待的困惑,在平等智中一時抉擇,亦不退屈于無上菩提,因爲念佛的機製就是無上菩提心,讀過《無量壽經》都知道,叁輩往生所攝者皆以無上菩提心爲緣起,一向專念爲方式,最終歸結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切功德善巧爲成就。此教言是十分清晰的。

  (10)雲何當得正念正行。節度不移。心知足故。

  正見正念正行者,心行無邪。若我們依誓願、依戒爲守護,來實踐佛法,是不會有邪業的。我們所謂的意識、業力、習慣是有不正見的,即所謂邪念、雜念、惡念,但我們若是依戒律,不會有不正見;我們若是念佛,把“南無阿彌陀佛”純正的知見作爲自己守護的戒德,也不會産生邪見。這也是必然的,心無邪念,業無邪行,就知節有度,即做事就恰到好處。

  我這段時間做事就對自己有點疑慮啊,今天中午就扛不住了。早上起來就想找維那師去請假,說,哎呀,這堂課我上不了了,我就休息吧。後來還是沒有請假,走走又講課去了。上完課回來,還是想,哎呀,下午就不要講了,因爲這個身體不行了。實際就是意識跟不上了,等到了這個大殿,又感覺可以了。這個知見是根據自己的感知所産生的一種不相續,往往我們的知見與感受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高啊、低啊的變異中,很難把持,若我們說,不管怎樣我都要守護這個法則,它就不會變異了。所以此處是“節度不移。心知足故”,善巧地運用閑心、淨心、平等心、智慧心,善于運用這些心,所以心不外移啊,不被外境所侵奪。我們每個人應注意自己的感知、行爲,少欲知足,免于被邪知邪見所侵蝕。

  (11)雲何當得常生慚愧。遠離恥辱故。

  無慚無愧,是上品隨煩惱。若人感到“我做得很好了”,這是無慚愧人語,此人多有什麼狀態呢?無記、放逸,此二者也是上品隨煩惱的表現。貪于無記、昏沈,此人不知慚愧善巧,多落在無慚無愧上,不能精進于法則,行法多不得力,多不能增上。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實踐法則,應該珍惜,能深入實踐才能真正地有所成就。

  慚愧一法,對我們實踐佛法、遠離羞辱、遠離羞愧特別重要。遠離,就是慚愧當下,對他人做得不足,對自己做得不足,應生慚愧,經常忏悔,經常自我反省,如實地從自心觀察自己的現業。知慚知愧,不受侮辱啊;若是不知慚愧的人、肆無忌憚的人,也就是自以爲自己很好,驕慢邪見,無慚無愧,多作無記,這樣的人喜歡睡覺,喜歡吃飯,那麼隨煩惱粗重,慢慢地就會落入根本煩惱,即所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很自然地就會表達出來。

  所以,對于世尊關于煩惱、隨煩惱、細微隨煩惱的表述,我們應看得到。我們都知道學佛是爲了斷煩惱、去生死,運用悲智,廣利世間,成就菩提。斷煩惱是十分重要的,但若不知道什麼叫煩惱,怎麼來斷呢?很多人于嗔心中、慢心中、疑心中、無慚無愧中、昏沈倒語中、驕慢邪見中,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