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杖头许而不遍者。
也就是说连插一个杖头的地方都没有。因为世尊大威德光明善巧,威神功德善巧,福慧具足善巧,能令众生向往、渴望云集此处。
如是上至有顶。下逮梵宫。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乃至一切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以上是经典序分的一部分,来让我们看大会之云集,说法主释迦牟尼佛以威光普摄于十方有情,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刹利王种、长者子、长者、龙王、天龙八部,乃至四天、忉利天、梵天等等一切具威德善巧者,一切感应者,信法者,向法者,皆来聚会。
贤护启教: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咨问如来应供等正觉。心中所疑。不审世尊。见垂听否。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来世尊。随汝所疑。恣汝所问。为汝宣释。令汝欢喜。时彼贤护菩萨。既蒙听许。复白复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贤护菩萨将在后面提出一百二十二条“云何”之问。这一百二十二问,皆是对佛法出世入世种种善巧、神通、功德、智慧与方便等一切法用的具足问,从各个角度来提示我们:行般舟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为什么又称为一切三昧之王?为什么有这样多的殊胜功德与利益?贤护菩萨代一切众生之欲实践佛法者、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来启问,为使善根成熟有情闻法而勤行证道来启问,为启发善根未成熟有情向往善根成熟的机制来提出这一百二十二个功德相。在一卷本的《佛说般舟三昧经》中有二十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是从二十一个角度来提问,这里提出了一百二十二个问题,也就是从一百二十二个角度来给我们提示行般舟的实质功德与利益,实是不可思议!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这是印度人的一个风俗习惯,其出家在家人都搭披单,在印度民族服装中现在也还用披单,它很实用,可以作被子、帐篷,可以挡风寒、灰尘、虫子等等,作用很多。“偏袒右肩”也是一个风俗习惯,表达尊重。“右膝着地”,即单膝着地,问法期间,偏袒右肩,蹲坐下来,或双膝、单膝着地,来问佛,一般我们问法是双膝着地,因为他是大菩萨啊,现缘方便。我们现在的礼敬方式,多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接足礼的一种形式。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咨问如来应供等正觉。心中所疑。不审世尊。见垂听否。”我要提问题,世尊能不能回答我啊?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来世尊。随汝所疑。恣汝所问。为汝宣释。令汝欢喜。”世尊不是不让我们凡夫有情生疑,贪嗔痴慢疑是凡夫本分事,诸佛如来所知、能知、已知,而众生在贪嗔痴慢疑中延续生命。这一百二十二个问实际就是解答行法的实质功德内涵,直接为我们宣释从哪些方面应该注意?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时彼贤护菩萨。既蒙听许”,世尊允许他来问。
“复白复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由此可知,此般舟行法、“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是大功德聚!以前我们准备在这前面的山口建一个放生池,取名叫“德聚”,就来自此经典,意为道德之聚集、功德之聚集、福德之聚集,真实法则的聚集,令世间有情得以取用。
后面就开始一百二十二问,为“发起序分”,此经通过前面的正序分,以及现在的发起序分,来让世尊回答正宗分之内容,让我们真正了解般舟的内容,及般舟行法的真实功德,以激励那些善根未成熟的人听闻此法则,激励那些善根成熟的人去实践此法则,激励那些善根成熟的人亲证此法则,激励那些善根成熟、已亲证的人传播此法则,激励那些善根成熟、了知此法则的人相互交流、守护、安住于此法则。这都离不开世尊的教言,离不开贤护菩萨的如理启教。末世有情难以如理启教,何以故?不知启教方便故,无有启教善巧故。因此在竹林精舍,贤护菩萨就来代我们大家,从一百二十二个方面提出疑问,以让世尊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把“大功德聚”的内容一一给我们揭示出来。读一遍这一百二十二问,我们就知道这些菩萨的心智是多么周密、详尽,是多么仔细地来消除我们心中的疑惑及对法义的模糊。
(1)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慧藏。问无疑惑故。
大智慧,毕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有人有疑问时,能为之解答,善巧除疑,所以说“多闻大海”具智慧方便,令疑惑有情得以消除一切疑虑,入无碍智。此第一个问题即是问行什么样的法能入大智慧海,即多闻大海呢?也就是问行什么样的法能生起大智慧,除一切众生疑惑,于一切众生得无上方便?
(2)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减故。
“得无意戒聚”,戒者,防护力故,来令我们得到安稳的法则之守护,所谓“无意”者,因为戒律非我等造作,皆是世尊所制,不论出家在家,我们现在所学的戒律,都来自于如来世尊所制,非是我们意念所作。这是甚为重要的一个思想机制,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了解。我们在思维四正勤之时,对应作与不应作还是有作意的,而戒法无作意,何以故?只是随顺守护即可。我们在守戒的时候,是没有是、没有非的,即“心无过非”,远离是非,戒德自然聚集于身,彰显于世间,自他二利,如是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无有退转。若是真正守戒,此人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这是决定无疑的,何以故?一切戒法皆从如来无漏心智中成熟、流出,应一切众生需求而设置。
(3)复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故。
第三个云何,也就是问什么样的法或功德聚可以不生愚痴,不再落诸顽空邪见呢?
(4)云何当得宿命智。遍知去来故。
“宿命智”者,了晓过去,于自于他皆得方便无碍,如何年何月何以生、何以没?是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畜,是什么样的畜?六道众生何以安立?何世界安立?寿命长短?智慧高低?男女形象?等等,皆清晰了知,是为宿命智善巧。宿命明者,可以无碍通达于一切有情,即了解一切有情的过去,若一世、百世、千世、万世,若一劫、二劫、多劫、多大劫、无穷大劫,皆能了知。
许多走过般舟的菩萨们有过这样的体会:这个环境很熟悉啊,以前早就来过;这个境相很熟悉啊,似乎见过;等等这类感受。这就是所谓相似的宿命通达,但不能称宿命智,也不能称宿命明,若是证得了自然智,就有方便智、善巧运用智、无碍善巧照见智,这个“智”不是我们自己夸张出来的,它会产生事实之力。
(5)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
这是般舟行法的一个特别、特定要求——欲使大家见佛闻法,不是见一佛、二佛,乃是见无量诸佛,听闻正教,远离不正见,乃至在梦中。大家在般舟行持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感知与实践,即在念佛实践的过程中,业力表现的差异十分大,所以虽有如是功德利益,但都各有表现。
般舟,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之三昧,见佛的目的是为了闻法,闻法是销归自性的一个善巧,认得自性,识得方便,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抉择。我们对这个法益应该深入观察。见佛,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个是现前见佛。
般舟三昧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的三昧。以前我念过药师佛,念过观世音菩萨圣号,念过文殊菩萨真言,行法稍一用功的时候,得见形象并不复杂,但是若能问法,是还需要一定进趣性的。我们一般所谓的见佛,已是一个很大的增上机制,是善根的成熟过程,因为心净则境相净,心善则境相善,心中觉悟则有诸佛如来的奇妙境相,但若是不能闻法,多是善根不能真正地成熟。以前有出家师父跟我说,哎呀,我念佛、念真言啊,念着念着非常疲惫,经常会看到石头佛、泥巴佛、画像佛,都是不会说话的佛啊!这是善根不成熟,对佛陀的智、悲、方便的深入实践与观察机制不成熟时,就会见到这样的佛,不仅不能闻法,也只是见见罢了。我们若能细致地实践、如理地实践、无染著地实践,欲渴望闻法地实践,那么就能见佛。如果我们见到阿弥陀佛或他方诸佛,一定要有法可问,但如果我们平时没有如法的思维,没有闻法的渴望,没有问答的愿望,怎么能问呢?见佛也可能就迷失自心了,也可能就失去了问的愿望,失去了问的主动性,那佛也可能就迅速消失了。
昨天有个菩萨问,走般舟,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即使见佛了,佛还是要走啊,那该怎么办啊?其实,若是不走,那就出事情了,要么你取灭了,要么他取灭了,至少是你舍报了,已经不在此土中延续了,若不如是,彼佛一定会舍弃你,何以故呢?你在行法助缘中一时威德照见,念佛照见,佛善巧力照见,他是见即问,问即答,答即消失,他不可能会住在你这个地方的。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这个法用的次第,不要迷失在此处。有个菩萨来这里走般舟,一开始就问,我若是见了佛,佛还是走掉了,那我还受这么多辛苦见他干什么?主要是你没见到,若是见到了,你就知道不辛苦了。
现前见佛,就是不生彼土,不舍报,佛也不来,我也不去,何以故?依念佛力故,依佛神通力加被故,依佛愿力摄化故,依本行功德相应故,现前能见诸佛,对此我们不要迟疑,一切向法、乐法、愿意实践此法的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也都会有这样的成就。
第二是定中见佛。
若人有种种禅定善巧,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入自在,建立种种游戏神通善巧方便,那么在定中见佛不难。一些禅定功夫比较好的人,对见佛这个事情并不太在意,因为一旦有禅定,对正见、智慧就比较能抉择清晰,所谓由定生慧,此慧是不置疑的慧,是不会被冲击、不会被外境惑乱…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