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缠缚,再来回头看这个色身,基本上都能看到光相的,看得到时,你就基本上知道此人有什么病、身体怎样、脾气怎样。我们没有禅定,没有神通善巧,所以我们这个眼就是个肉眼,目不过物,没有力量。佛教中讲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而我们的肉眼已经不简洁、不明快了,天眼已经不通达了,慧眼已经不具足了,法眼已经不清净了,我们不能圆满地看到世间了,所以不是佛眼。善导大师给我们提出来,应该“慈心相向,佛眼相见”,睁开我们的佛眼吧。
令彼诸国城邑聚落。一切诸有诸比丘众。咸各来诣王舍大城。
我们现在还有“令”啊,早上起来撞钟击鼓,这是个令,打板叫响,是令,部队的冲锋号,是令,此处世尊以神通力,以大威光普照于众生心智,唤醒心智,令其往诣王舍大城。
有人问,世尊这样的力量是不是神话呢?一些还是佛教教内的菩萨写文章说,佛教中所说的神通善巧实在是迷信,是乌有的,是人为了歌颂、神话释迦牟尼世尊而说的。若这样说,那我们的天就太小了,那我们所说的色界、欲界,乃至十法界,就成戏论了。十方法界本无差别,依心而现,其所现的差别太大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与一只蚂蚁相比,人的力量对蚂蚁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你不能用蚂蚁的思想来衡量人的作为。比起佛陀世尊,我们凡夫的生命力就象一只蚂蚁一样,不要用这个量来思维佛陀世尊的量,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广大的智慧、广大的透视力、善巧神通力,他可能就没有,自己没有这种究竟广大善巧的感知,没有这样的威德善巧,他可能也就没有,这就堕落在自己的知见、感知上去了。实际我们用现代科技就可以表达出来,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对文革都是很熟悉的,那时国家领导人在上面一说,全国的喇叭一时就开响了,那就是一个人的心光通过电、喇叭一传播,全国人都知道了,最高最新指示,当天就传遍全国,步调绝对是一致的。那是不是心光独耀啊?不过是通过政治的、人为的机器把它传播出去了。那么释迦牟尼佛不用这个大喇叭,也不用这个政策,他就坐在大光明藏中,以大通力善巧,令一切有缘众生得以感知。我们现在的机器能制造出这样的能力,世尊一定具有这样的能力。若没有对这种胜法威德之乐的向往,那我们修法是没有进趣的,我们会堕落在平庸慢中,丧失佛法广大教言机制,也就是说其对你的鼓励不能成立了。许多人学佛不能进趣真实佛法利益,就是因为堕在自己的知见的量上,溺在自己所知障的范畴中生存、实践佛法,不能逾越,所以世尊称此类不能走出自我感知的人为可怜悯者,这样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心智。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迦兰陀竹园精舍。有百千数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与二万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也就是世尊的姨母。我们知道,世尊诞生之后不久,其母亲就往生忉利天,世尊由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后,就是所谓的大爱道比丘尼,是众比丘尼之首领。在释迦佛的教言机制中,女众经历了一定障缘后才得以出家。
尔时王舍大城。有优婆塞。
优婆塞,是在家学佛男众。我们中国人对在家习法人以居士称呼,而世尊在世时,居士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在家修行者。
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贤护菩萨是此经典的主要启发者,此经典以其名字命名,是他使我们得以来学习、实践般舟,乃至能成就三昧,能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一个法则。
亦与五百优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仪。是大菩萨。久已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本愿力故。常随世尊。乐闻正法。恒勤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
贤护菩萨早已于无上菩提亲证,常行守护正行,只是未证佛果,以愿力故“常随世尊,乐闻正法,恒勤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即贤护菩萨所发誓愿,是为令一切众生于法精进,于一切众生启开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法的助缘。
于朝旦时。承佛威神。从本住处。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不论是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皆是退坐一面。
尔时毗耶离大城。有一离车子。名曰宝生。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诸离车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皆自彼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如来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离车子,即刹利种。
尔时瞻婆城有一长者子。名曰星藏。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自瞻婆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我们在文字中处处可以看到,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刹利种、长者子等,莫不是承借佛的威神,依佛威神力故而聚集于此。
尔时复有一摩那婆(隋言净持亦云少年亦云仁童子等)。名那罗达多。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于晨朝时。自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摩那婆,即少年学道者。
尔时舍卫国复有长者。名大善商主。并彼给孤独长者。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自彼舍卫国诣王舍城。入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王舍大城。复有长者。名曰水天。为最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从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摩伽陀国主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亦与百千诸眷属俱。于晨朝时。亦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观无量寿经》是世尊以阿阇世王为主体而讲的一部经,也是净土主要依止的经典。阿阇世的父王是频婆娑罗王,其母韦提希。由于频婆娑罗王岁数已很大而尚未有子,王位无人来继承,所以就乞求仙人转世。仙人说三年以后才能舍报,于是频婆娑罗王就用了一些方法逼他投生,由此在未生之时,仙人就与频婆娑罗王结怨,所以称为“未生怨”。然后仙人舍身投胎,因怨而生为阿阇世,你捕杀我,我亦捕杀你,所以后来把频婆娑罗王禁锢在七层牢狱中,做出弑父之罪。阿阇世受提婆达多的鼓惑来害父,以作新王,而提婆达多来害佛以作新佛,他们的逆行遭到很苦恶性果报。后来阿阇世就真诚忏悔,守护世尊教言,成为五百结集的主要护法。
前面提到比丘、比丘尼等等,为什么没有优婆夷呢?这是印度的一个风俗习惯,有时说优婆塞,就会省略说优婆夷。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种族性是十分清晰的,他们次第从各处聚集到世尊所,至此种种人类有情已聚集完毕。
尔时复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各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亦于晨朝。悉来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乃至欲界一切天众”,前面是人类有情,后面是诸天。因为《大集经》摄色界、欲界诸大菩萨,是对此类有情所宣化经典。从四大天王,乃至一直到他化自在天,一小世界有情皆云集在一处。四大天王及天帝释,属于帝居天,摩西罗天宫为兜率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天,层层递增,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摄之天。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这个数字就不是我们人类的数字了。
“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这些天众的退坐,及其设座,可能就与我们人类有很大差异了。因为天是细妙色身,各具光相,而我们这个色身是团食所造就的四大之身,也称为五蕴身,是粗重身,此粗重身则有粗重座吧。
尔时复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娑婆世界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应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此娑婆世界主为大梵天王,与释迦佛所住持的法王位是有差别的。
对于这些名词,我们实在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提示,我们学习《般舟三昧经》不在于解释名词,所以对名词、名相一般不做过多解释,大家下去可以找一些相应的资料继续学习。我们要把《般舟三昧经》的主体思想给大家作一个提示、学习,以在大家实践般舟法中可以作一个清晰的增上加持与指导,这不失为我们学习《般舟三昧经》的目的,过多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贻误我们的时间,所以这个地方就一带而过。
尔时复有大自在天王。亦与无量百千净居诸天众俱。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四阿修罗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阿修罗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难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凡夫有情多不可得见。我们都知道世尊在讲一些大的经典,诸阿罗汉如聋如盲,如《妙法莲华经》中所说,其他许多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尔时复有娑伽罗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及摩那斯龙王。伊跋罗龙王等。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以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乃至人非人。及诸王等。信如来者。为听法故。一切皆集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此交代十分清晰,次第也十分清晰,一切皆是“信如来者,为听法故”,云集于此。
尔时迦兰陀园。其地弘广。
就同维摩诘的丈室一样,可以容纳无量有情。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
这皆是世尊威德所现故。以世尊福德力、威神力具足充盈故,自他受用真实不虚故,所以无空缺处。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