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4

  ..续本文上一页的智慧,所以他有许多善巧,不会被境相蒙蔽,故对见佛、不见佛,反而设置了很多方便。

  第三是梦中见佛。

  这是普通人所容易拥有的。以前我在一个堂口住,因为那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念佛,所以人一进去念佛,很容易就融入其中了,一般三天就有很多梦境,比如梦见极乐世界庄严、他方国土庄严,或者天宫庄严,或者菩萨、天人,很多殊胜的境界,当然也有梦见死人,梦见很恶、很黑暗、很残酷的境相,虽然如是,其因缘是一样的,都是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功德力的加持下,而照了觉知一切业相罢了。

  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是净土梦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若是有菩萨善于修持,此方法十分方便:一般在晚上临睡觉前合掌念念佛,感觉到身体疲惫不支了,就合掌吉祥卧,念一念那几句话——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今闻善知识教言,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本愿功德,称念佛号,因为愚痴业障蒙蔽故,不能得见诸佛菩萨国土庄严,愿佛菩萨加被于我,令我得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其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妙相令我得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慢慢念着就睡了,很容易出现吉祥、具足、清净的妙相。这是梦中见佛,此方法很好修持,古来以久修行净土法门的人,白天念佛,睡觉前一定会这样做的,如我们以前在堂口念佛的时候,晚上大回向时,就会跪在佛前念这一段文字,然后回去休息。

  实际这是一种念佛的相续,因为在昏沉、无记,业力成熟之时,我们不随业力,而把念佛的愿望输入在自己欲休息调整的时间中,不空过,所谓“夜莫空过,存念三宝”,那我们在梦中亦可以修法,实践于念佛法则。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个修行方式,古来以久,尤其是善导大师传播此法门以后,许多实践者的征兆、感应是难以具述的,基本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只要按照这样的修法,若一日、二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懈怠地、不间断地去实践,就很容易出现梦中见佛菩萨,乃至极乐世界妙相的征兆。

  第四是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必生佛前,所以故有命终舍报见佛。

  这四种见佛,都是真实不虚的,何以故?实有凡夫相故,亦有诸佛相;实有凡夫业故,亦有诸佛业;实有浊土故,亦有诸佛净土;实有诸众生业力故,也有诸佛殊胜功德庄严,所以此有彼有,此无则彼无所可显。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诸佛因缘生故,在缘他法则中,在修德差别中,各取其念佛的利益与功用,此用是大家可以取用的。

  般舟三昧修法使这四种见佛都是容易发露现前的,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现前见佛,若我们现前见佛的机制不成熟,也有定中见佛、梦中见佛,乃至临终见佛的毕竟结果,所以说此念佛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

  很多人问:“我行这个法的善根成不成熟呢”?我感觉若一日一夜、一日两夜,我们能精勤地、细致地、深入地实践,是不会伤害到人的。这么多年来,我在此处十分小心。大概从九五年开始,我有时间就会走一走,实践实践,不敢伤害自己,福德因缘不具就缓冲一下,具了就走一走,基本上是一天走十五个小时,若这一段都有时间了,就拿出七天、一个月的时间,或者半年的时间,有机会就一天走十五个小时,不算是般舟,就叫经行念佛吧,其中的因缘啊、感受,在许多人三天、七天,乃至很多天的走法中也都是有的。后来有一年年底,十一月十五日,我们在鸡足山放光寺起了一个一百天的七,打七以后,就有几个沙弥走了七天般舟,其间也有比丘行般舟,但都是两天、三天、四天,在这些过程中,大家行法的感知差别是很大的。实际走般舟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法,当然还是需要善根的成熟,得遇此法甚难并不是夸张出来的,是其本质性的、实质的内容。

  (6)云何当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

  “上妙色身”,我们这个身是粗重身,有时候念佛,人的色身的确会象天人一样具足光相,具足自由之作用,此处反而不多说为好,我们可以自己去实践,乃至为了果报,亦复如是。

  (7)云何当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贵之位。见者恭敬故。

  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行过般舟,行法对色身、心理的改变,大家是有共识的,其未来果报,若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大姓之家是决定无疑的,何以故?行为单一、尊重故,具足福德因缘故。

  (8)云何复得父母兄弟宗亲眷属。及以知识。左右围绕。恒无别离故。

  以前大家族五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很多,一家二三十口、三四十口人很正常,现在十分难见了,即使三口之家也不太好守护了,何以故?人的信赖与道德差异很大,现在即使亲人之间,也不愿意,或很难清晰协调了,慢慢地互相的信任就不具了,相互的爱护尊重就不够了。

  “左右围绕”,就是指眷属相互地眷爱、守护。眷属的匮乏、身心的孤薄,实际是贫瘠之相。所以释迦牟尼佛初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千二百五十比丘随其行之时,净饭王就说,何以现此贫瘠相?跟随释迦佛的这些人怎么又黑又瘦?于是要求释迦族每个家庭都要出一个最好的男子来出家,以令世尊眷属庄严,这也是为了激励大家,让大家知道佛法的利益是依正二报、自他二利广大、真实的的延续。

  (9)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般舟法是有此实质内涵的,能令人广达博通。有人说,就这一句佛号,怎么能令人广达博通呢?我们实践实践就知道了,若是真正实践得清晰、明了,再看一切经典,原来出于己心!若我们真正能证得三昧,再来看一切教言,原来是自身教言!再看一切法则,原来是本具法则!绝定是无二的,这样我们就不会排斥了。所以,净土教言有一个机制成就,即它是密摄三乘、密护三乘、密践三乘的。

  以前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阿弥陀佛教言的,它是受戒形式的念佛,也就是说念佛就是应该守护的戒德,必须得念佛。其中有三条三昧耶戒,其戒有两种授法,一个是在境界中授,一个是在曼达中、坛城中授。闻到这三条三昧耶戒,即三个誓愿后,我一直也在念佛,但念佛的心理状态不一样,不是为了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证得什么结果才念佛的,而是因这三个誓愿念佛,比如以无诤心念佛,无诤就是誓愿;又如以护持一切诸法行人而念佛,也就是说很多人在行种种法,密法、显法,禅宗,教下、宗下,为了护持其行法善巧,乃至激励其行法成就而念佛,这是一种所谓的平等供养念佛,是不为自求的念佛,它从根本上是不为自求的。现在很多人基本上都是为“我”往生念佛,为“我的”功夫念佛,为“我的”身体念佛,为“我”免除灾难念佛,为“我”证得圣道、出离烦恼念佛,这个念佛真是不太一样的缘起。

  我们真正地来念佛,可以通达三乘,毕竟无碍,于一切义产生方便自在力,可以透视一切法而无所挂碍、无所畏惧,这是决定无疑的,所以说广达博通于内外经典,所行所为不同凡愚,必然成就一味,得方便出离生死对待的困惑、凡圣对待的困惑、高低大小对待的困惑,在平等智中一时抉择,亦不退屈于无上菩提,因为念佛的机制就是无上菩提心,读过《无量寿经》都知道,三辈往生所摄者皆以无上菩提心为缘起,一向专念为方式,最终归结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切功德善巧为成就。此教言是十分清晰的。

  (10)云何当得正念正行。节度不移。心知足故。

  正见正念正行者,心行无邪。若我们依誓愿、依戒为守护,来实践佛法,是不会有邪业的。我们所谓的意识、业力、习惯是有不正见的,即所谓邪念、杂念、恶念,但我们若是依戒律,不会有不正见;我们若是念佛,把“南无阿弥陀佛”纯正的知见作为自己守护的戒德,也不会产生邪见。这也是必然的,心无邪念,业无邪行,就知节有度,即做事就恰到好处。

  我这段时间做事就对自己有点疑虑啊,今天中午就扛不住了。早上起来就想找维那师去请假,说,哎呀,这堂课我上不了了,我就休息吧。后来还是没有请假,走走又讲课去了。上完课回来,还是想,哎呀,下午就不要讲了,因为这个身体不行了。实际就是意识跟不上了,等到了这个大殿,又感觉可以了。这个知见是根据自己的感知所产生的一种不相续,往往我们的知见与感受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在高啊、低啊的变异中,很难把持,若我们说,不管怎样我都要守护这个法则,它就不会变异了。所以此处是“节度不移。心知足故”,善巧地运用闲心、净心、平等心、智慧心,善于运用这些心,所以心不外移啊,不被外境所侵夺。我们每个人应注意自己的感知、行为,少欲知足,免于被邪知邪见所侵蚀。

  (11)云何当得常生惭愧。远离耻辱故。

  无惭无愧,是上品随烦恼。若人感到“我做得很好了”,这是无惭愧人语,此人多有什么状态呢?无记、放逸,此二者也是上品随烦恼的表现。贪于无记、昏沉,此人不知惭愧善巧,多落在无惭无愧上,不能精进于法则,行法多不得力,多不能增上。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实践法则,应该珍惜,能深入实践才能真正地有所成就。

  惭愧一法,对我们实践佛法、远离羞辱、远离羞愧特别重要。远离,就是惭愧当下,对他人做得不足,对自己做得不足,应生惭愧,经常忏悔,经常自我反省,如实地从自心观察自己的现业。知惭知愧,不受侮辱啊;若是不知惭愧的人、肆无忌惮的人,也就是自以为自己很好,骄慢邪见,无惭无愧,多作无记,这样的人喜欢睡觉,喜欢吃饭,那么随烦恼粗重,慢慢地就会落入根本烦恼,即所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很自然地就会表达出来。

  所以,对于世尊关于烦恼、随烦恼、细微随烦恼的表述,我们应看得到。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断烦恼、去生死,运用悲智,广利世间,成就菩提。断烦恼是十分重要的,但若不知道什么叫烦恼,怎么来断呢?很多人于嗔心中、慢心中、疑心中、无惭无愧中、昏沉倒语中、骄慢邪见中,想…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