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修法,那是没法成就的,都被烦恼淹没了,怎么来实践佛法呢?诸位善知识在此处应该注意。
不知自羞,称为“无惭”,把自己的过失往他人身上推,说这个人错了、那个人错了,最后周边人都不好,社会不好,家庭不好,全都不好,就我一个人好!这样“就我一个人好”的人,于过不能改,常生羞辱,自己也会羞辱自己,即用痛苦来羞辱自己。惭愧法则在比丘法则中是最重要的,对于在家居士的修持,亦复如是。
不羞于人,为“无愧”,所谓“无愧于人”。过去人讲“我仰之无愧”,就是说真正地做到了一个法则。有没有这样的人呢?那些圣者、智者,那些远离了习气、业力的有情,可以说是仰俯无愧者,而一般的人,仰俯之中都应该知惭知愧的。
无惭无愧的人,自取其辱。因为人若骄慢,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惭无愧,指责于他人,这样的人必遭羞辱,这是随烦恼中的伤害。这类人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说自己也不贪了,也不慢了,也不嗔了,也不痴了,也不愚了,实际不是的,他正通过其无惭无愧而表达了贪、嗔、痴、慢、愚,延续着这些根本烦恼,乃至产生邪见,不得佛法深入。所以说,常生惭愧,远离自他二种耻辱,也就是说我们心中不会受耻辱,别人也不会耻辱我们,何以故呢?自己会反省自己。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别人都是善知识,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但末世人恰恰颠倒了,经常会反省别人,找别人的麻烦,找别人的过失,我是对的!他错了!这样就刚强难化,多遭耻辱,此耻辱就来自于不能反省自己,不能把握自心。我们都知道,若要是找别人的麻烦、强制于他人,有几人会臣服于人呢?需要多大的心血呢?浪费多大的精力呢?不如如实了解自心。所以,如实知自心,修法甚方便,改正过失甚方便,了解过失的根源也甚方便,掉头快,主动性大,那我们也就不蒙其他因缘的耻辱。
(12)云何当得正智谦恭。降伏我慢故。
对此大家就比较能感知得到了。“正智”就是如实知自心。“谦恭”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法则,在中国传统文化首选经典——《易经》中,有一个“谦”卦,六爻皆奇,即使最好的乾卦、泰卦,以及很多很吉祥的卦都不是这样,唯有“谦”卦六爻皆奇,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满遭损、谦受益”之说。但末世之人,自大狂妄,多受自我心智逼迫,即自己逼迫自己的心,受种种心智之苦。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调柔的越来越少,自我自大的多一些了,所以世尊给这个时代人的授记是:少智少福,刚强难化,好于争斗。
为什么净土教言在这个时代广泛传播呢?因为其教言就是清净平等的缘起。“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就是清净平等,清净平等的缘起就是真正智慧慈悲的爱护的缘起,也是宗教清净的缘起。宗教的教益就是安慰世间的,清净平等,才能安慰世间,你说自己再高,你安慰不了世间,说他再低,也安慰不了世间。凡、圣,不论我们站在哪一个角度,都安慰不了世间,唯有清净平等,一切众生咸能成佛、咸能往生,这样可以如实地安慰世间,给世间有情带来真实利益。对此我们能思维得到,也观察得到。
“降伏我慢故”,我们稍不注意就会生起来慢心,即自尊于自己、轻贱于他人,这就是末世之相。正法末际有情,多现刚强,佛在经典上有太多这样的授记了,虽然我们的心永远同佛陀的心一样,但业力表现有正有末啊。
(13)云何当得策勤精进。远离懈怠故。
“策勤精进”,读着容易,实际真是不好做。善导大师讲,若是有人日夜六时急走之行,如救头燃,因杂途炽盛故,不能成就往生正因。那么此处的“精进”是什么呢?诸佛如来的教言为:无染无著智慧力,方便饶益有情力,常于守护、无有间断,是为精勤。于正念、誓愿无有失念之时,常勤延续,常勤守护,这是真正的精进善巧。若我们天天不睡觉,站在那儿生骄慢心,自我壮大自己,强执于自我,最好还不要修持,这样修持愈修愈苦,愈修愈远,愈修愈难!对此我们也都能看得到,能感知得到。
“远离懈怠”,此精进应正精进,邪精进者多增慢心、欺辱自他,以我尊贵,欺辱未行者,这样不仅不得佛法的利益,还生一个大骄慢,以增上慢心故未得言得,多欺辱世间,落魔眷属,念佛亦失甘露味,即使天天念佛,若以增上慢心修持,是没有佛法利益的。此处一定要注意。
(14)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故。
这真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四无量心”修持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皆缘于众生,平等化度。
所谓慈者,予众生乐。此处的“予众生”,不能说是你对我亲,对我好,我就给你予乐,那不是慈悲。应是予一切众生以乐,无论逆你、害你、毁你、赞你、谤你、辱你,予这样的众生以乐,令此类有情得到法乐、离苦之乐、心智之安乐、菩提之乐、正法之乐、远离习气沉重之乐,这是真正的佛法守护。若不然我们就会有择取地予众生乐,对我好、恭敬我、赞叹我了,我就给你讲法,我就度你,佛在很多经典上都评判这类人是以魔眷属心,增长炽盛业,即轮回业。这样就是所谓的“拉眷属”,你对我好,我们大家凑到一起,然后我就度化你,给你说法;你对我不好,我就排斥你、伤害你,这不是慈心。慈心周遍,真实一如,广泛给予,令众生得以安乐,令一切善恶有情得以平等安乐住,这是真正的大慈心!令自己的仇人、恶性人、伤害自己的人生于如意善处,得以善报,这是慈心培养。若说你对我不好,你落到恶处吧,受果报去吧,地狱里去吧,那这是嗔心、害心、逆心了。诸位善知识,这很好观察。
所谓悲者,拔众生沉沦之苦,令众生喜悦安住于从苦缘中走出来的自在力、自在业缘中。
所谓喜者,予众生喜庆之心。在佛教的教言中,令众生喜悦、令众生安乐,是令诸佛安乐,所谓众生安乐诸佛安乐,众生欢喜诸佛欢喜,何以故?一切诸佛如来所回施、所守护的菩提心皆从众生因缘上而显,若不然我们学习佛法就会背道而驰。
所谓舍者,以平等心故,舍一切差别对待。舍于怨对,舍于上下,舍于凡圣,此舍彻彰平等饶益,心智平等故,所以舍是平等智的相续表现。舍差别,舍对待,舍疑虑,舍善恶,那就会有种种善巧,能对一切众生平等饶益,这在净土法门中运用得最多。
(15)云何当得闻说甚深真空无相无愿法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
这对一切凡夫有情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感知。“空无相无愿”,即三三解脱法门,是一切学佛之人应行持的解脱法门。我们都知道五分法身摄化,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空无相无愿”是解脱善巧,闻说这样的法门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修什么法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呢?般舟行法的确是在这一百二十二问,即一百二十二个角度都能得到利益的。
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是佛教中一个特定的三昧,就如同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法华三昧,乃是无量无边三昧中的一个修持。三昧修持是佛法正受功德,若没有三昧的运用,现前的功德利益是虚假的、相似的、不抉择的。入欢喜地菩萨有无量三昧一时现前,自得自足,得以威德自在,超出常伦。我们于常伦之中的行为是在常规思维意识下产生的一种所知、能知的力量,这个量是在能知、所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延续。而这些三昧之力,非是想象力,是不可思议境界力、福德力、善巧力、功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方便力、饶益有情之力所产生的一种事实,这个事实唯有三昧者知,诸佛如来也可方便设教,提示引导,作喻,有人喻、法喻,来引导众生契入此法则。我们现在学的“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三昧,亦复如是。
闻到“空无相无愿”,一切凡夫皆心生畏惧,若不畏惧,是没有甚深思维;若是思维而不畏惧,皆是善根成熟者,何以故?于解脱处而得安住。若不得安住者,必生怖畏。对此我们下去可以经常审视思维。
对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若是有相似的随顺,不生怖畏,此人得解脱方便,因为一切有为法、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毕竟如幻、无有实质,乱起乱灭,因缘而生,其性者本空,必无所得故,一切善知识在此抉择,亲证三三昧而得解脱安乐。所谓真实性空,非是断灭空,所以具纳万法,一尘不染。万法中无有一尘,此人得究竟解脱故。若在三三昧中亲证法性无尘染而得究竟解脱,故说“得入三昧义者”,即是无尘染心智安住于一切法中,得毕竟解脱。此解脱,就是事情现前之时,了晓法性,得以抉择,这个抉择是真实不虚的,非是假设、非是理论、非是思维、非是所见,称为三昧之力,即等受之力。
诸位善知识,与实践般舟三昧一样,我们应该深入实践,空无相无愿非是言说,非是理解,实是如是相证,心智如是、感知如是、业相如是、延续如是!在此处“不生惊怖”,唯有般舟当下行者能抉择此心智。我们在实践般舟行法的过程会体会到的,若是体会不到这一点,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九十夜,乃至更长时间,乃至尽未来际的延续是难以成立、难以延续、难以守护的,为什么呢?你沉重故、负背故,被种种妄想所欺辱故,那就不能得到所谓的三昧。三昧就是内发轻安,真正相应,真正相得如是功德,在空无相中空无所求,在空无相中空无所得,所以入无愿三昧,此三昧就是所谓的解脱三昧真实,没有退没,没有染著,没有畏惧!
这就是第十五个“云何”之问,此经中一百二十二个设问皆是“十方诸佛现前”的功德与利益。善知识们,设问就是功德利益的设置,因为一切法本无所得,一切法本无所设立,但依设立令众生得见得闻,就如我们本来没有这个房子,一堆木石把它堆出来了,通过工匠组合、刷漆,就形成…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