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修法,那是沒法成就的,都被煩惱淹沒了,怎麼來實踐佛法呢?諸位善知識在此處應該注意。
不知自羞,稱爲“無慚”,把自己的過失往他人身上推,說這個人錯了、那個人錯了,最後周邊人都不好,社會不好,家庭不好,全都不好,就我一個人好!這樣“就我一個人好”的人,于過不能改,常生羞辱,自己也會羞辱自己,即用痛苦來羞辱自己。慚愧法則在比丘法則中是最重要的,對于在家居士的修持,亦複如是。
不羞于人,爲“無愧”,所謂“無愧于人”。過去人講“我仰之無愧”,就是說真正地做到了一個法則。有沒有這樣的人呢?那些聖者、智者,那些遠離了習氣、業力的有情,可以說是仰俯無愧者,而一般的人,仰俯之中都應該知慚知愧的。
無慚無愧的人,自取其辱。因爲人若驕慢,認爲自己是正確的,無慚無愧,指責于他人,這樣的人必遭羞辱,這是隨煩惱中的傷害。這類人一般都自我感覺良好,說自己也不貪了,也不慢了,也不嗔了,也不癡了,也不愚了,實際不是的,他正通過其無慚無愧而表達了貪、嗔、癡、慢、愚,延續著這些根本煩惱,乃至産生邪見,不得佛法深入。所以說,常生慚愧,遠離自他二種恥辱,也就是說我們心中不會受恥辱,別人也不會恥辱我們,何以故呢?自己會反省自己。中國儒家思想中有“吾日叁省吾身”、“叁人同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別人都是善知識,我們要經常反省自己。但末世人恰恰顛倒了,經常會反省別人,找別人的麻煩,找別人的過失,我是對的!他錯了!這樣就剛強難化,多遭恥辱,此恥辱就來自于不能反省自己,不能把握自心。我們都知道,若要是找別人的麻煩、強製于他人,有幾人會臣服于人呢?需要多大的心血呢?浪費多大的精力呢?不如如實了解自心。所以,如實知自心,修法甚方便,改正過失甚方便,了解過失的根源也甚方便,掉頭快,主動性大,那我們也就不蒙其他因緣的恥辱。
(12)雲何當得正智謙恭。降伏我慢故。
對此大家就比較能感知得到了。“正智”就是如實知自心。“謙恭”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個法則,在中國傳統文化首選經典——《易經》中,有一個“謙”卦,六爻皆奇,即使最好的乾卦、泰卦,以及很多很吉祥的卦都不是這樣,唯有“謙”卦六爻皆奇,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滿遭損、謙受益”之說。但末世之人,自大狂妄,多受自我心智逼迫,即自己逼迫自己的心,受種種心智之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調柔的越來越少,自我自大的多一些了,所以世尊給這個時代人的授記是:少智少福,剛強難化,好于爭鬥。
爲什麼淨土教言在這個時代廣泛傳播呢?因爲其教言就是清淨平等的緣起。“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就是清淨平等,清淨平等的緣起就是真正智慧慈悲的愛護的緣起,也是宗教清淨的緣起。宗教的教益就是安慰世間的,清淨平等,才能安慰世間,你說自己再高,你安慰不了世間,說他再低,也安慰不了世間。凡、聖,不論我們站在哪一個角度,都安慰不了世間,唯有清淨平等,一切衆生鹹能成佛、鹹能往生,這樣可以如實地安慰世間,給世間有情帶來真實利益。對此我們能思維得到,也觀察得到。
“降伏我慢故”,我們稍不注意就會生起來慢心,即自尊于自己、輕賤于他人,這就是末世之相。正法末際有情,多現剛強,佛在經典上有太多這樣的授記了,雖然我們的心永遠同佛陀的心一樣,但業力表現有正有末啊。
(13)雲何當得策勤精進。遠離懈怠故。
“策勤精進”,讀著容易,實際真是不好做。善導大師講,若是有人日夜六時急走之行,如救頭燃,因雜途熾盛故,不能成就往生正因。那麼此處的“精進”是什麼呢?諸佛如來的教言爲:無染無著智慧力,方便饒益有情力,常于守護、無有間斷,是爲精勤。于正念、誓願無有失念之時,常勤延續,常勤守護,這是真正的精進善巧。若我們天天不睡覺,站在那兒生驕慢心,自我壯大自己,強執于自我,最好還不要修持,這樣修持愈修愈苦,愈修愈遠,愈修愈難!對此我們也都能看得到,能感知得到。
“遠離懈怠”,此精進應正精進,邪精進者多增慢心、欺辱自他,以我尊貴,欺辱未行者,這樣不僅不得佛法的利益,還生一個大驕慢,以增上慢心故未得言得,多欺辱世間,落魔眷屬,念佛亦失甘露味,即使天天念佛,若以增上慢心修持,是沒有佛法利益的。此處一定要注意。
(14)雲何當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與樂故。
這真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四無量心”修持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皆緣于衆生,平等化度。
所謂慈者,予衆生樂。此處的“予衆生”,不能說是你對我親,對我好,我就給你予樂,那不是慈悲。應是予一切衆生以樂,無論逆你、害你、毀你、贊你、謗你、辱你,予這樣的衆生以樂,令此類有情得到法樂、離苦之樂、心智之安樂、菩提之樂、正法之樂、遠離習氣沈重之樂,這是真正的佛法守護。若不然我們就會有擇取地予衆生樂,對我好、恭敬我、贊歎我了,我就給你講法,我就度你,佛在很多經典上都評判這類人是以魔眷屬心,增長熾盛業,即輪回業。這樣就是所謂的“拉眷屬”,你對我好,我們大家湊到一起,然後我就度化你,給你說法;你對我不好,我就排斥你、傷害你,這不是慈心。慈心周遍,真實一如,廣泛給予,令衆生得以安樂,令一切善惡有情得以平等安樂住,這是真正的大慈心!令自己的仇人、惡性人、傷害自己的人生于如意善處,得以善報,這是慈心培養。若說你對我不好,你落到惡處吧,受果報去吧,地獄裏去吧,那這是嗔心、害心、逆心了。諸位善知識,這很好觀察。
所謂悲者,拔衆生沈淪之苦,令衆生喜悅安住于從苦緣中走出來的自在力、自在業緣中。
所謂喜者,予衆生喜慶之心。在佛教的教言中,令衆生喜悅、令衆生安樂,是令諸佛安樂,所謂衆生安樂諸佛安樂,衆生歡喜諸佛歡喜,何以故?一切諸佛如來所回施、所守護的菩提心皆從衆生因緣上而顯,若不然我們學習佛法就會背道而馳。
所謂舍者,以平等心故,舍一切差別對待。舍于怨對,舍于上下,舍于凡聖,此舍徹彰平等饒益,心智平等故,所以舍是平等智的相續表現。舍差別,舍對待,舍疑慮,舍善惡,那就會有種種善巧,能對一切衆生平等饒益,這在淨土法門中運用得最多。
(15)雲何當得聞說甚深真空無相無願法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故。
這對一切凡夫有情來說是一個真實的感知。“空無相無願”,即叁叁解脫法門,是一切學佛之人應行持的解脫法門。我們都知道五分法身攝化,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空無相無願”是解脫善巧,聞說這樣的法門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修什麼法能得到這樣的利益呢?般舟行法的確是在這一百二十二問,即一百二十二個角度都能得到利益的。
空無相無願叁叁昧,是佛教中一個特定的叁昧,就如同念佛叁昧、般舟叁昧、法華叁昧,乃是無量無邊叁昧中的一個修持。叁昧修持是佛法正受功德,若沒有叁昧的運用,現前的功德利益是虛假的、相似的、不抉擇的。入歡喜地菩薩有無量叁昧一時現前,自得自足,得以威德自在,超出常倫。我們于常倫之中的行爲是在常規思維意識下産生的一種所知、能知的力量,這個量是在能知、所知的情況下産生的一種延續。而這些叁昧之力,非是想象力,是不可思議境界力、福德力、善巧力、功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方便力、饒益有情之力所産生的一種事實,這個事實唯有叁昧者知,諸佛如來也可方便設教,提示引導,作喻,有人喻、法喻,來引導衆生契入此法則。我們現在學的“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叁昧,亦複如是。
聞到“空無相無願”,一切凡夫皆心生畏懼,若不畏懼,是沒有甚深思維;若是思維而不畏懼,皆是善根成熟者,何以故?于解脫處而得安住。若不得安住者,必生怖畏。對此我們下去可以經常審視思維。
對空無相無願叁叁昧,若是有相似的隨順,不生怖畏,此人得解脫方便,因爲一切有爲法、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畢竟如幻、無有實質,亂起亂滅,因緣而生,其性者本空,必無所得故,一切善知識在此抉擇,親證叁叁昧而得解脫安樂。所謂真實性空,非是斷滅空,所以具納萬法,一塵不染。萬法中無有一塵,此人得究竟解脫故。若在叁叁昧中親證法性無塵染而得究竟解脫,故說“得入叁昧義者”,即是無塵染心智安住于一切法中,得畢竟解脫。此解脫,就是事情現前之時,了曉法性,得以抉擇,這個抉擇是真實不虛的,非是假設、非是理論、非是思維、非是所見,稱爲叁昧之力,即等受之力。
諸位善知識,與實踐般舟叁昧一樣,我們應該深入實踐,空無相無願非是言說,非是理解,實是如是相證,心智如是、感知如是、業相如是、延續如是!在此處“不生驚怖”,唯有般舟當下行者能抉擇此心智。我們在實踐般舟行法的過程會體會到的,若是體會不到這一點,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九十夜,乃至更長時間,乃至盡未來際的延續是難以成立、難以延續、難以守護的,爲什麼呢?你沈重故、負背故,被種種妄想所欺辱故,那就不能得到所謂的叁昧。叁昧就是內發輕安,真正相應,真正相得如是功德,在空無相中空無所求,在空無相中空無所得,所以入無願叁昧,此叁昧就是所謂的解脫叁昧真實,沒有退沒,沒有染著,沒有畏懼!
這就是第十五個“雲何”之問,此經中一百二十二個設問皆是“十方諸佛現前”的功德與利益。善知識們,設問就是功德利益的設置,因爲一切法本無所得,一切法本無所設立,但依設立令衆生得見得聞,就如我們本來沒有這個房子,一堆木石把它堆出來了,通過工匠組合、刷漆,就形成…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