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想象來發明的,實實在在是依止《無量壽經》,法藏比丘通過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觀察,即四十二劫的觀察,通過五劫的思維,所設立的一個殊勝法則。世自在王這樣宣化:“若有衆生緣此法則依止,滿足一切大願。”那麼就是這句話的延續,也就是我們淨土法門延續的一個根本依止。任何一個法則,它要沒有它的根據、根本依止的經典、傳播的論、或者說曆代祖師的實踐、抉擇,那這個法是不成立的,或者說它相續的實質內容是不存在的,有情實踐這個法則就很難得力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現在學習淨土法門的人是很廣泛的,也是阿彌陀佛誓願的威攝與恩典的回施。那麼要是不識這個恩德與願力的加持,往往自以爲是,反造善業、惡業乃至無記業,或者驕慢業、卑劣業。那麼雖是持佛名,修種種善惡,還是以自身的我執我見來修持,無疑是造業。此業是因生滅法而起,因造作而起,因對待而起,這是難出生死的。

  我們以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那就有這樣一個無造無作的順性起修,所有的作業皆是感恩戴德、無所得失的、無所挂礙的、清淨的、平等的。這樣無作無起的現前的種種作爲皆是清淨善緣、清淨業緣、清淨功德因緣。那麼這個因緣就是說我們順性來起修,來運用,不造作于未來的生死善惡業流。

  這樣一個法則十分的清晰、明快,沒有任何的遮蔽。因爲我們在隨順佛陀的願力這樣的心智業緣下,就會直接逾越我們任何的造作、對待的業相,可以逾越這個業相。它不是以個人的得失、善惡、好惡來建立,皆是仰仗彌陀的威德、光明,隨順彌陀的誓願來所行的心地安樂,或者說利益世間的法則,這樣的人出離生死的困惑、輪回的困惑,是極容易實踐與認知的。

  爲什麼在現在淨土行人中有種種類的說法呢?現在社會上普傳的就是叁大類說法,所謂的自力、他力、佛力之說,或者說自力、佛力、半自力半佛力之說。不管怎麼說,它畢竟離不開法性的根本依止,怎麼轉換,它離不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這個抉擇,“一切衆生本具法性”的這個抉擇,若離開這個教言,那視同外道。

  我們在這個根本上一旦抉擇,以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出離各人所謂的業力的善惡造作,那是最爲直接明了的。所謂的隨順佛願、佛力最爲方便,如此而已。至于說自力、半自力半他力等等的修法來說,那只是一個名字的差別,畢竟要歸結到佛陀親證的法性周遍的真實,來出離生死苦海,這是畢竟要依止的。所以一個法門的機製,我們看它了義不了義,清晰不清晰,便于運用不便于運用,實踐得或實踐不得,這對于我們來說反而變得比較重要了。所以四十八願實是爲利衆生,非是虛設。

  昙鸾法師舉了叁個願,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

  今的取叁願

  從功德的緣起上取叁願。

  用證義意:

  

第十八願緣佛願力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這個十念往生,古來以久的很多善知識依止《攝大乘論》這樣一篇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二位合著的著作,來批駁淨土,說“實是別時意”。別時意講的是別時意往生,那麼淨土一法不可立爲了義教言,不可立一法。所以淨土在這個地方受到很大的教言的阻礙,就是說它是以異經,即其他的教言,來遮蔽這個教法。那麼這個是不相成立的。何以故?佛法的一切修持,不離于當念抉擇,不離于法界緣起,是了義教言,令我們的心智能清晰透視法則,可以深入實踐,若不如是,何以實踐佛法呢?所以在這個地方若以抉擇,別時意是不成立的。

  那我們在這聽聞了阿彌陀佛殊勝的願力,稱念阿彌陀佛念念佛時,那不能相續,乃至業力相續之時,是不是說你這往生有退轉呢?或者說是不是別時意呢?這是機類差別了。若善根成熟者,聞即解脫,聞即成就,聞即生死根除,一時斷滅,就是消除,一時認知一切無始以來對待作業,無有實質,認知阿彌陀佛清淨願力,但顯自性,無挂無礙。那麼這樣的抉擇非此時意,亦非別時意,但以了義,安樂自心,順性起修。這個地方可以判立淨土教言,就是可以立起來淨土教言,要不然淨土教言難以安立。但說別時意,容易造成衆生修法意識、依止的混亂,就是說他不敢抉擇于現下。不敢抉擇于現下,何以抉擇于未來呢?那麼這造成修法的疑慮與障礙。

  現在很廣泛傳播的,還在這個別時意上,遮蔽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因爲這個著作,我們都知道,八萬四千病有八萬四千藥,藥藥都是治病的,但要是拿此藥說治彼病,那有時會把病搞得很重的,因爲它不是對症下藥的。那淨土法門這個症,這個藥,是一定要對症下藥的,若不然呢,就會拿其他的藥方來誹謗這個藥方。那就産生了這個藥方不對、不能使用的這種不相應知見。

  這是曆史留下來的一種讓我們審視法則的一個公案,也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必須了解的一個所謂的別時意的問題。不了解這個問題,往往就不知道爲什麼延續到現在?爲什麼念佛法門追結到究竟上要緣阿彌陀佛願力爲究竟的修持方便?要是不了解這個,你很難一生,在此一生中,斷無始以來的輪回業流,在此一生中成就無上道業,你是沒有機製的。何以故?所緣法則不一。你緣的是漸續法則。好比這麼說,我們曠劫以來造業,也是逐漸造出來的,善業、惡業,那你要想以漸次地消除,那你要逐漸地消除。那麼這個漸次教中,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有言說的。所以象《璎珞經》之說,基本上介紹的漸次修行,依次第而增長的,不是橫斷橫出生死的法門。所緣法則有異。

  我們學到前面的文字,昙鸾法師會給我們作這樣一個補充的解釋。我們現在先學的是長行的這一篇文字,就是先學的後面的這一段文字。爲什麼呢?我感覺到前面的文字更加猛利,直接的接觸,往往容易産生心理障礙。以前我們就在這個殿堂裏講,還不是昙鸾法師的教言,是善導大師的教言,還比較中緩,有的法師就承受不了,就義憤填膺地拍案而起,說這是魔說。我說:“魔說佛說,畢竟是有傳承說。”因爲什麼呢?這個機製他不能承擔。所以這個藥,就是法的機製,我感覺到這樣的我們先從後篇學,可能比較中緩一些。因爲前面的語言特別地鋒利,與常規教言的教言機製不太相同。

  因爲淨土一法要從一般的普通教言機製中走出來,它就要特立一些說法,要不然我們就剝離不出來常規的說法。就是說,聖道教言究竟與淨土教言的差別是什麼?他剝離不出來,剝離不出來你就無力使用。就是一學你就相互地矛盾起來了,心理自相矛盾,無有法緣,你緣不上這個法則,就無以實踐,你不要說成就了,那你就會産生法的對立矛盾心理。因爲此處此講,彼處彼講,八萬四千病有八萬四千藥講,藥方子真是差異太大了。

  雖然是法平等,法無高下,無高下對治之時的各顯差別妙用,一時對症下藥,就會使你的病得到出離,就能使你康複。怎麼康複?不再輪回的康複,不再煩惱的康複。那要是我們不能對症下藥,把藥方子全部混亂在一起,那就産生很多矛盾。好比說有補藥、有瀉藥、有溫藥、有寒藥。你不能說,拿寒藥說溫藥錯了,你也不能拿補藥說瀉藥不對,那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但是爲了校正我們的疑慮,校正我們所謂的造業與對待心智,令我們身心健康,脫離煩惱的糾纏,如是能使我們出離生死沈淪。

  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往往對法的認知不清晰,就攀于高,說于低的,攀高攀低的時間,心智與法則不能認清,多在世俗高低中、得失中去認取了,那這樣于佛法反而沒有意義了,你所謂地把佛法也改造成世俗的得失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講“是法平等,法無高下,法尚須舍,況且非法”。舍者就是我們一旦康複,藥方就不能再用了。你再用,那就是執藥爲病了。現在的人不光是執藥爲病,還拿自己藥方子去說其他法門的過失呢。那這樣你就産生更多的煩惱與疑慮,以法謗法,那你會犯墮法罪、舍法罪。這個我們要有個清晰的認知。

  所以這個法門是當下,我們象行般舟是一樣的,勿念勿念,一期念,念其方,一念就是念佛,其他的勿念,怎麼來勿念?當下修,抉擇自心心智。淨土法門下手的方便就是當下隨順,不是再法了,不能重複再來,不能這樣重複自己的這個……,使自己的心智迷倒。那要一旦産生迷倒,那你就離佛法越來越遠,與法門越來越遠,産生法門的修持疑慮。現在這樣的機製是比較普遍的,經常遇到一些比較迷茫徘徊的學法者,出家在家的。我說:“哎,你現在學什麼法呀?”他說:“我什麼也修,什麼也學。”我說:“你確定修哪一個法則呢?你總得有一個主修的法吧?”他說:“現在拿不准,想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我說:“更適合自己的就是心閑下來,知道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消除煩惱,斷除習氣,你能深入就你現緣最熟悉的法則,能實踐就能成就的。”

  那現在社會上各顯峥嵘,說高說低的,尤其是現在受到象藏傳佛教,乃至南傳佛教,或者是我們漢傳佛教各種機製的紛紛攘攘的爭執。但你要說法有高低的時候,你一定出問題了。我們也不想談淨土法門是什麼高明的法則,但這個機製易行,教言簡單,這就是它的所謂的不共處;順願力能橫斷生死,這是它的不可思議的地方。這是我們在提倡這個法門,也不希望遮其他法,只是說你要不順緣,把一個法真正完整地徹底地認識一個機製,學習實踐它,那你今天就是朝叁暮四,這個地方打一榔頭,那個地方打一榔頭。象古代這些善知識舉例子,象那個老鼠掉到棺材裏一樣,你想從那漆黑的棺材裏出去,你就一個地方把它咬通就對了,你可以出去。要是東咬一口,西咬一口,這個棺材到處咬到疤疤瘌瘌的,你出不去的。現在修法的混亂的機製是這樣子,就…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