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我們認不准一個法則,很多人什麼也看、什麼也學。
有人說:“法師,我能不能跟你學習佛法呢?”我說:“你不要跟我學。你也不夠格,我也教不了你。”爲什麼呢?我真是不讓你去看的書,你偷偷會看呢,我知道;不讓你做的事,你偷偷會做呢,我沒有必要教你這個學生,也沒有必要去強製。何以故?現在人的心智是很難在生死這個地方,真正用功夫錘打的,所以雜緣熾盛,妄想紛飛。怎麼辦呢?我們說是不是當下是個下手的機會呢?當下一旦下手,一旦上路,就是一念上路了,你人真是笑看天下之千法萬法皆是一法,不離心法之需求,千言萬語不離佛語,千教萬教你離不開佛甚深的了義教誨,就是直指人心的教誨,那你就不會在法的擇取上猶豫徘徊,說高說低了。
象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的修行,象《般舟經》它就給你直接講了,不給你講其他的。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你還感到不圓滿嗎?還不高尚嗎?還不行嗎?那你再去擇其他法。十方現前立到你面前,你還不行,你還不修行,那你修什麼法呢?這個名字已經奪你的心智了,不讓你再迷茫了。現在我們迷茫不迷茫呢?很多人就走過般舟以後,還是說:“嗯,十方現前立也不行,我還想學學其他法。”幹什麼呢?彌補心中的虧欠。
淨土一法亦複如是,緣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這個地方,昙鸾法師是沒有任何含糊的東西,沒有任何的含糊。許多善知識評判昙鸾法師這一段話說:“昙鸾法師所講啊:緣佛願力,念念念佛,這是下品下生,臨終之時。是這樣說的,要不然就是別時意。”要我判呢,說十念念佛是臨終意,我是贊成的。爲什麼呢?我們現下念念,十念念佛,以佛願力,這念念就是臨命終時。我是這樣評判的。
你說別時意,我說你當下用時,就是用時意;你不用時,就是別時意。我不知道這個叁千一念、一念叁千,究竟有什麼差別,這個差別是人設置的,還是真是有這個差別?說諸佛如來說法無自性,所有施教,無我無常,那現在要立實有一法,我不知道這個學佛法的機製怎麼能深入。所以若說別時意,就是你不念時是別時意,若念時就是當下意。
那麼十念念佛必然得往生,你若是運用時,念念就是斷無始生死根源,念念臨命終時;你要是不運用佛的願力,你念念還是在相續善惡二業,那念念就不是臨命終時。好比說“我念佛,我要達到什麼樣子。”那你還是在念念相續生死業相,不管是善惡業,你在延續生死,就是你念佛也是在延續生死,那說別時意是相應的。這個我感覺到需要大家在修持上認識上不斷地審思對比,分析對比。這是說的第一證。
第十一願緣佛願力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
昙鸾法師講得很清楚,這個正定聚,乃至說十念即得往生,是緣佛願力而得,非是緣你的分別執著善惡而得,這個一定要運用審思清晰,你要認識審思清晰,你不要欺騙自己。你要是說你還是緣你的妄想,緣你的自大,緣你的驕慢,緣你的所謂的習氣,那你也不要說你十念往生不往生的問題了,你也不要說住正定之聚了。
要是我們以佛願力故,住持心智,了解法性,無虧無欠,延續正定之聚之功德,雖未得叁昧,了知、了達一切業力皆無自性,所以得正定相似住。相似住,亦得斷除煩惱。一切業習,無力實現,無力在你生命中運用了,漸次散壞。來一個業力就會散壞,來一個業力就會散壞。何以故?以佛願力故。在正定,就是在自性威德面前,一切無自性之業力,迅速會散壞,會消融。這你要善觀察,要不善觀察,我們就會感知到什麼呢?就會感知到自己的業力了,感覺到自己的業力是什麼呢?各人真是參差不齊,千差萬別。
這第二願亦複如是。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複之難,所以得速。
這是很震撼人的,直接把淨土的教言、修法、所緣,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一旦引起你的重視,你實踐淨土一法迅速得力;那你要不重視,你經常還會進來退去。這地方給你講得很清楚,無有回複之難,就是說你不會再回頭回腦了,你也不會說有退轉之說了。何以故呢?從念佛得往生這個正定之聚開始,一直延續到什麼呢?自取滅度,必至滅度,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它這個滅度,是無余滅度,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非是聲聞乘說滅度。這是于無上菩提必得不退轉之說。
這是“二證也。”
這一段文字我感覺到對淨土法門的行人來說,可以說就是眼,你能看到這個地方就是眼目,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眼目了,你能知道這一塊,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了。你要依這個實踐,能迅速地消除你無始以來的我:我執我、我慢我、善惡我、凡聖我、對待我、真實我、虛假我、造作我、不造作我,你一時都能舍離,因爲在這個法義的運用中,你能純熟自己的善根。
所以“無諸回複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第二十二願緣佛願力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這是對哪一類有情說呢?對度化衆生、願意度化衆生的有情來說的。
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這個德本的德應該是道德的德,《無量壽經》上這麼說。“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希望諸位善知識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行普賢之德,亦是緣佛願力故。遊化十方,現前行普賢之德,也是以佛願力,非是自己修持的得失。這個我感到十方諸佛會給我們作證的,一切菩薩威德者都會給我們作證的。作什麼證呢?這是以佛願力而實施的超出常倫之行。要是你以你自己所有的業與緣,這個法則是十分難以成立的。何以故呢?你被業力煩惱自得自失的東西所纏縛,你很難去行普賢之德。這個普賢之德是什麼呢?十大願王所顯,無有自力修持之爲,但爲禮拜、贊歎、乃至供養、忏悔,一切莫不是利益世間,莫不是令佛法住世,無疲無厭。何以故呢?無我得失故,一切作業,莫不隨順法性,令佛法住世。你要是但是仗借自己的修持力,你煩惱尚難以伏斷,你怎麼來去延續普賢之德呢?所以這個地方,亦是“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行普賢之德。”
這叁個證說的都是很清晰的——緣佛願力故。在現在的淨土行人中,我們會緣自己的業力,好比我的見聞覺知性,我的善惡心智,種種差別,煩惱現前,令人隨順,煩惱現前,不能自製,都會隨順這些東西的。那麼這叁種佛願力隨順故,得到往生,得到正定聚,得到現前行普賢之德。因爲許多善知識在寂滅守護中不得安樂的,他不去度化別人,他受不了的;不去說教于別人,他受不了的;不去利益世間,受不了的。那怎麼辦呢?廣行普賢之德,那你可以作爲的,你無挂無礙可以作爲的,但你不要丟掉緣佛願力故,緣佛力故。要丟掉這一塊你會出大事情。
昙鸾法師在整個教言機製中,他說以佛願爲我命,豈可思議乎?他在這個地方真正著手了,一生勤苦修持于此。昙鸾法師的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行的。所以龍樹菩薩給他現身了,說我久居淨土,你是我同志,我來看汝,安慰于汝。龍樹菩薩從淨土來示現于他面前,來給他說這樣的安慰。何以故呢?“你所說教言行法,真實不虛故”。
我們在這個行法的機製上,能不能得到安慰呢?你只要依佛願力,你會摒棄你的善惡業、得失業,煩惱斷與不斷、伏與不伏,你會摒棄這個東西,就是在無自性中抉擇自己現前緣起,就是依佛願力。所以這個法界的緣起是以佛法的功德藏爲緣起,而不是以自己無始以來的業爲緣起,如是之處是爲法緣起的一個要點。至于我們每時每刻,每個刹那中都有緣起法。所以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你只要起作必有緣起,法不孤起故。這個你要看不懂,那你就把握不住你那個自在的心智,你多會被迷茫的心智所遮蔽。
那我們要看得清緣起法,我們以佛的願力爲緣起。在善導大師的抉擇中就是安心、起行、作業。安心者,以佛願力、以佛之所證果德爲自心故,來起行、作業,得以方便,無畏無懼,現前行普賢之德,于自己所有無始以來善惡二業無挂無礙,一時舍棄,橫斷橫出。
古人經常講橫斷橫出,但到我們現在人面前,這個橫斷橫出不敢面對啊,還是不敢面對這個。一想啊,到前面昙鸾法師會講的,說有人說:“我多劫造業,怎麼一時能盡呢?”昙鸾法師舉了很多例子,來處理這個問題,處理得十分地幹淨。“我千百劫了,我這一生造業,多生多劫造業,怎麼能一時蕩盡呢?”他在這個地方不斷地給我們來審思一個機製,讓我們一時能蕩盡無始以來的業,也一時能啓用無始以來的業,所以淨土法門這一個很危險的地方。
很多人修行稍微相似一點安樂以後,就會把自己無始以來的業力的魔放出來了,開始受大魔難。我也見過幾個這樣的同參道友。認爲呢,哦,阿彌陀佛,我得力了。然後把佛的願力一丟,取用自己的業力去了。結果隨著業力一出來,苦不堪言,痛苦掙紮,一時沈淪,不能自拔。這會兒,我說你不要遺忘佛力,你不遺忘佛力你還得度脫,遺忘佛力那你隨著業力又蕩漾去了。在此處,我見過謗法者、舍法者。緣此法,無有舍離,得以增上成就;要舍離了,業力遮蔽你,還是遮蔽你。
那你說佛入法界身,住法界身,攝念佛衆生不舍?不念者執業遮蔽故。舉個例子,現在太陽在照著這個地方,但你要自己沒事你釘個黑匣子,你拱到黑匣子裏面,你看不到一絲光明。你的煩惱業、你的妄想執著就象你釘的黑匣子一樣,你越執著它,你釘的黑匣子你建得越厚,你遮光遮得越強。你自己的執著越強…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