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我们认不准一个法则,很多人什么也看、什么也学。

  有人说:“法师,我能不能跟你学习佛法呢?”我说:“你不要跟我学。你也不够格,我也教不了你。”为什么呢?我真是不让你去看的书,你偷偷会看呢,我知道;不让你做的事,你偷偷会做呢,我没有必要教你这个学生,也没有必要去强制。何以故?现在人的心智是很难在生死这个地方,真正用功夫锤打的,所以杂缘炽盛,妄想纷飞。怎么办呢?我们说是不是当下是个下手的机会呢?当下一旦下手,一旦上路,就是一念上路了,你人真是笑看天下之千法万法皆是一法,不离心法之需求,千言万语不离佛语,千教万教你离不开佛甚深的了义教诲,就是直指人心的教诲,那你就不会在法的择取上犹豫徘徊,说高说低了。

  象我们现在遇到净土法门的修行,象《般舟经》它就给你直接讲了,不给你讲其他的。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你还感到不圆满吗?还不高尚吗?还不行吗?那你再去择其他法。十方现前立到你面前,你还不行,你还不修行,那你修什么法呢?这个名字已经夺你的心智了,不让你再迷茫了。现在我们迷茫不迷茫呢?很多人就走过般舟以后,还是说:“嗯,十方现前立也不行,我还想学学其他法。”干什么呢?弥补心中的亏欠。

  净土一法亦复如是,缘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是没有任何含糊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含糊。许多善知识评判昙鸾法师这一段话说:“昙鸾法师所讲啊:缘佛愿力,念念念佛,这是下品下生,临终之时。是这样说的,要不然就是别时意。”要我判呢,说十念念佛是临终意,我是赞成的。为什么呢?我们现下念念,十念念佛,以佛愿力,这念念就是临命终时。我是这样评判的。

  你说别时意,我说你当下用时,就是用时意;你不用时,就是别时意。我不知道这个三千一念、一念三千,究竟有什么差别,这个差别是人设置的,还是真是有这个差别?说诸佛如来说法无自性,所有施教,无我无常,那现在要立实有一法,我不知道这个学佛法的机制怎么能深入。所以若说别时意,就是你不念时是别时意,若念时就是当下意。

  那么十念念佛必然得往生,你若是运用时,念念就是断无始生死根源,念念临命终时;你要是不运用佛的愿力,你念念还是在相续善恶二业,那念念就不是临命终时。好比说“我念佛,我要达到什么样子。”那你还是在念念相续生死业相,不管是善恶业,你在延续生死,就是你念佛也是在延续生死,那说别时意是相应的。这个我感觉到需要大家在修持上认识上不断地审思对比,分析对比。这是说的第一证。

  

第十一愿缘佛愿力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

  昙鸾法师讲得很清楚,这个正定聚,乃至说十念即得往生,是缘佛愿力而得,非是缘你的分别执着善恶而得,这个一定要运用审思清晰,你要认识审思清晰,你不要欺骗自己。你要是说你还是缘你的妄想,缘你的自大,缘你的骄慢,缘你的所谓的习气,那你也不要说你十念往生不往生的问题了,你也不要说住正定之聚了。

  要是我们以佛愿力故,住持心智,了解法性,无亏无欠,延续正定之聚之功德,虽未得三昧,了知、了达一切业力皆无自性,所以得正定相似住。相似住,亦得断除烦恼。一切业习,无力实现,无力在你生命中运用了,渐次散坏。来一个业力就会散坏,来一个业力就会散坏。何以故?以佛愿力故。在正定,就是在自性威德面前,一切无自性之业力,迅速会散坏,会消融。这你要善观察,要不善观察,我们就会感知到什么呢?就会感知到自己的业力了,感觉到自己的业力是什么呢?各人真是参差不齐,千差万别。

  这第二愿亦复如是。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

  这是很震撼人的,直接把净土的教言、修法、所缘,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一旦引起你的重视,你实践净土一法迅速得力;那你要不重视,你经常还会进来退去。这地方给你讲得很清楚,无有回复之难,就是说你不会再回头回脑了,你也不会说有退转之说了。何以故呢?从念佛得往生这个正定之聚开始,一直延续到什么呢?自取灭度,必至灭度,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这个灭度,是无余灭度,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义,非是声闻乘说灭度。这是于无上菩提必得不退转之说。

  这是“二证也。”

  这一段文字我感觉到对净土法门的行人来说,可以说就是眼,你能看到这个地方就是眼目,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眼目了,你能知道这一块,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你要依这个实践,能迅速地消除你无始以来的我:我执我、我慢我、善恶我、凡圣我、对待我、真实我、虚假我、造作我、不造作我,你一时都能舍离,因为在这个法义的运用中,你能纯熟自己的善根。

  所以“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第二十二愿缘佛愿力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这是对哪一类有情说呢?对度化众生、愿意度化众生的有情来说的。

  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这个德本的德应该是道德的德,《无量寿经》上这么说。“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希望诸位善知识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行普贤之德,亦是缘佛愿力故。游化十方,现前行普贤之德,也是以佛愿力,非是自己修持的得失。这个我感到十方诸佛会给我们作证的,一切菩萨威德者都会给我们作证的。作什么证呢?这是以佛愿力而实施的超出常伦之行。要是你以你自己所有的业与缘,这个法则是十分难以成立的。何以故呢?你被业力烦恼自得自失的东西所缠缚,你很难去行普贤之德。这个普贤之德是什么呢?十大愿王所显,无有自力修持之为,但为礼拜、赞叹、乃至供养、忏悔,一切莫不是利益世间,莫不是令佛法住世,无疲无厌。何以故呢?无我得失故,一切作业,莫不随顺法性,令佛法住世。你要是但是仗借自己的修持力,你烦恼尚难以伏断,你怎么来去延续普贤之德呢?所以这个地方,亦是“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行普贤之德。”

  这三个证说的都是很清晰的——缘佛愿力故。在现在的净土行人中,我们会缘自己的业力,好比我的见闻觉知性,我的善恶心智,种种差别,烦恼现前,令人随顺,烦恼现前,不能自制,都会随顺这些东西的。那么这三种佛愿力随顺故,得到往生,得到正定聚,得到现前行普贤之德。因为许多善知识在寂灭守护中不得安乐的,他不去度化别人,他受不了的;不去说教于别人,他受不了的;不去利益世间,受不了的。那怎么办呢?广行普贤之德,那你可以作为的,你无挂无碍可以作为的,但你不要丢掉缘佛愿力故,缘佛力故。要丢掉这一块你会出大事情。

  昙鸾法师在整个教言机制中,他说以佛愿为我命,岂可思议乎?他在这个地方真正着手了,一生勤苦修持于此。昙鸾法师的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行的。所以龙树菩萨给他现身了,说我久居净土,你是我同志,我来看汝,安慰于汝。龙树菩萨从净土来示现于他面前,来给他说这样的安慰。何以故呢?“你所说教言行法,真实不虚故”。

  我们在这个行法的机制上,能不能得到安慰呢?你只要依佛愿力,你会摒弃你的善恶业、得失业,烦恼断与不断、伏与不伏,你会摒弃这个东西,就是在无自性中抉择自己现前缘起,就是依佛愿力。所以这个法界的缘起是以佛法的功德藏为缘起,而不是以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为缘起,如是之处是为法缘起的一个要点。至于我们每时每刻,每个刹那中都有缘起法。所以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你只要起作必有缘起,法不孤起故。这个你要看不懂,那你就把握不住你那个自在的心智,你多会被迷茫的心智所遮蔽。

  那我们要看得清缘起法,我们以佛的愿力为缘起。在善导大师的抉择中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安心者,以佛愿力、以佛之所证果德为自心故,来起行、作业,得以方便,无畏无惧,现前行普贤之德,于自己所有无始以来善恶二业无挂无碍,一时舍弃,横断横出。

  古人经常讲横断横出,但到我们现在人面前,这个横断横出不敢面对啊,还是不敢面对这个。一想啊,到前面昙鸾法师会讲的,说有人说:“我多劫造业,怎么一时能尽呢?”昙鸾法师举了很多例子,来处理这个问题,处理得十分地干净。“我千百劫了,我这一生造业,多生多劫造业,怎么能一时荡尽呢?”他在这个地方不断地给我们来审思一个机制,让我们一时能荡尽无始以来的业,也一时能启用无始以来的业,所以净土法门这一个很危险的地方。

  很多人修行稍微相似一点安乐以后,就会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力的魔放出来了,开始受大魔难。我也见过几个这样的同参道友。认为呢,哦,阿弥陀佛,我得力了。然后把佛的愿力一丢,取用自己的业力去了。结果随着业力一出来,苦不堪言,痛苦挣扎,一时沉沦,不能自拔。这会儿,我说你不要遗忘佛力,你不遗忘佛力你还得度脱,遗忘佛力那你随着业力又荡漾去了。在此处,我见过谤法者、舍法者。缘此法,无有舍离,得以增上成就;要舍离了,业力遮蔽你,还是遮蔽你。

  那你说佛入法界身,住法界身,摄念佛众生不舍?不念者执业遮蔽故。举个例子,现在太阳在照着这个地方,但你要自己没事你钉个黑匣子,你拱到黑匣子里面,你看不到一丝光明。你的烦恼业、你的妄想执着就象你钉的黑匣子一样,你越执着它,你钉的黑匣子你建得越厚,你遮光遮得越强。你自己的执着越强…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