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象来发明的,实实在在是依止《无量寿经》,法藏比丘通过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观察,即四十二劫的观察,通过五劫的思维,所设立的一个殊胜法则。世自在王这样宣化:“若有众生缘此法则依止,满足一切大愿。”那么就是这句话的延续,也就是我们净土法门延续的一个根本依止。任何一个法则,它要没有它的根据、根本依止的经典、传播的论、或者说历代祖师的实践、抉择,那这个法是不成立的,或者说它相续的实质内容是不存在的,有情实践这个法则就很难得力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是很广泛的,也是阿弥陀佛誓愿的威摄与恩典的回施。那么要是不识这个恩德与愿力的加持,往往自以为是,反造善业、恶业乃至无记业,或者骄慢业、卑劣业。那么虽是持佛名,修种种善恶,还是以自身的我执我见来修持,无疑是造业。此业是因生灭法而起,因造作而起,因对待而起,这是难出生死的。
我们以阿弥陀佛愿力功德,那就有这样一个无造无作的顺性起修,所有的作业皆是感恩戴德、无所得失的、无所挂碍的、清净的、平等的。这样无作无起的现前的种种作为皆是清净善缘、清净业缘、清净功德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就是说我们顺性来起修,来运用,不造作于未来的生死善恶业流。
这样一个法则十分的清晰、明快,没有任何的遮蔽。因为我们在随顺佛陀的愿力这样的心智业缘下,就会直接逾越我们任何的造作、对待的业相,可以逾越这个业相。它不是以个人的得失、善恶、好恶来建立,皆是仰仗弥陀的威德、光明,随顺弥陀的誓愿来所行的心地安乐,或者说利益世间的法则,这样的人出离生死的困惑、轮回的困惑,是极容易实践与认知的。
为什么在现在净土行人中有种种类的说法呢?现在社会上普传的就是三大类说法,所谓的自力、他力、佛力之说,或者说自力、佛力、半自力半佛力之说。不管怎么说,它毕竟离不开法性的根本依止,怎么转换,它离不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抉择,“一切众生本具法性”的这个抉择,若离开这个教言,那视同外道。
我们在这个根本上一旦抉择,以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出离各人所谓的业力的善恶造作,那是最为直接明了的。所谓的随顺佛愿、佛力最为方便,如此而已。至于说自力、半自力半他力等等的修法来说,那只是一个名字的差别,毕竟要归结到佛陀亲证的法性周遍的真实,来出离生死苦海,这是毕竟要依止的。所以一个法门的机制,我们看它了义不了义,清晰不清晰,便于运用不便于运用,实践得或实践不得,这对于我们来说反而变得比较重要了。所以四十八愿实是为利众生,非是虚设。
昙鸾法师举了三个愿,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
今的取三愿
从功德的缘起上取三愿。
用证义意:
第十八愿缘佛愿力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这个十念往生,古来以久的很多善知识依止《摄大乘论》这样一篇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二位合著的著作,来批驳净土,说“实是别时意”。别时意讲的是别时意往生,那么净土一法不可立为了义教言,不可立一法。所以净土在这个地方受到很大的教言的阻碍,就是说它是以异经,即其他的教言,来遮蔽这个教法。那么这个是不相成立的。何以故?佛法的一切修持,不离于当念抉择,不离于法界缘起,是了义教言,令我们的心智能清晰透视法则,可以深入实践,若不如是,何以实践佛法呢?所以在这个地方若以抉择,别时意是不成立的。
那我们在这听闻了阿弥陀佛殊胜的愿力,称念阿弥陀佛念念佛时,那不能相续,乃至业力相续之时,是不是说你这往生有退转呢?或者说是不是别时意呢?这是机类差别了。若善根成熟者,闻即解脱,闻即成就,闻即生死根除,一时断灭,就是消除,一时认知一切无始以来对待作业,无有实质,认知阿弥陀佛清净愿力,但显自性,无挂无碍。那么这样的抉择非此时意,亦非别时意,但以了义,安乐自心,顺性起修。这个地方可以判立净土教言,就是可以立起来净土教言,要不然净土教言难以安立。但说别时意,容易造成众生修法意识、依止的混乱,就是说他不敢抉择于现下。不敢抉择于现下,何以抉择于未来呢?那么这造成修法的疑虑与障碍。
现在很广泛传播的,还在这个别时意上,遮蔽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因为这个著作,我们都知道,八万四千病有八万四千药,药药都是治病的,但要是拿此药说治彼病,那有时会把病搞得很重的,因为它不是对症下药的。那净土法门这个症,这个药,是一定要对症下药的,若不然呢,就会拿其他的药方来诽谤这个药方。那就产生了这个药方不对、不能使用的这种不相应知见。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一种让我们审视法则的一个公案,也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一个所谓的别时意的问题。不了解这个问题,往往就不知道为什么延续到现在?为什么念佛法门追结到究竟上要缘阿弥陀佛愿力为究竟的修持方便?要是不了解这个,你很难一生,在此一生中,断无始以来的轮回业流,在此一生中成就无上道业,你是没有机制的。何以故?所缘法则不一。你缘的是渐续法则。好比这么说,我们旷劫以来造业,也是逐渐造出来的,善业、恶业,那你要想以渐次地消除,那你要逐渐地消除。那么这个渐次教中,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有言说的。所以象《璎珞经》之说,基本上介绍的渐次修行,依次第而增长的,不是横断横出生死的法门。所缘法则有异。
我们学到前面的文字,昙鸾法师会给我们作这样一个补充的解释。我们现在先学的是长行的这一篇文字,就是先学的后面的这一段文字。为什么呢?我感觉到前面的文字更加猛利,直接的接触,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以前我们就在这个殿堂里讲,还不是昙鸾法师的教言,是善导大师的教言,还比较中缓,有的法师就承受不了,就义愤填膺地拍案而起,说这是魔说。我说:“魔说佛说,毕竟是有传承说。”因为什么呢?这个机制他不能承担。所以这个药,就是法的机制,我感觉到这样的我们先从后篇学,可能比较中缓一些。因为前面的语言特别地锋利,与常规教言的教言机制不太相同。
因为净土一法要从一般的普通教言机制中走出来,它就要特立一些说法,要不然我们就剥离不出来常规的说法。就是说,圣道教言究竟与净土教言的差别是什么?他剥离不出来,剥离不出来你就无力使用。就是一学你就相互地矛盾起来了,心理自相矛盾,无有法缘,你缘不上这个法则,就无以实践,你不要说成就了,那你就会产生法的对立矛盾心理。因为此处此讲,彼处彼讲,八万四千病有八万四千药讲,药方子真是差异太大了。
虽然是法平等,法无高下,无高下对治之时的各显差别妙用,一时对症下药,就会使你的病得到出离,就能使你康复。怎么康复?不再轮回的康复,不再烦恼的康复。那要是我们不能对症下药,把药方子全部混乱在一起,那就产生很多矛盾。好比说有补药、有泻药、有温药、有寒药。你不能说,拿寒药说温药错了,你也不能拿补药说泻药不对,那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但是为了校正我们的疑虑,校正我们所谓的造业与对待心智,令我们身心健康,脱离烦恼的纠缠,如是能使我们出离生死沉沦。
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往往对法的认知不清晰,就攀于高,说于低的,攀高攀低的时间,心智与法则不能认清,多在世俗高低中、得失中去认取了,那这样于佛法反而没有意义了,你所谓地把佛法也改造成世俗的得失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讲“是法平等,法无高下,法尚须舍,况且非法”。舍者就是我们一旦康复,药方就不能再用了。你再用,那就是执药为病了。现在的人不光是执药为病,还拿自己药方子去说其他法门的过失呢。那这样你就产生更多的烦恼与疑虑,以法谤法,那你会犯堕法罪、舍法罪。这个我们要有个清晰的认知。
所以这个法门是当下,我们象行般舟是一样的,勿念勿念,一期念,念其方,一念就是念佛,其他的勿念,怎么来勿念?当下修,抉择自心心智。净土法门下手的方便就是当下随顺,不是再法了,不能重复再来,不能这样重复自己的这个……,使自己的心智迷倒。那要一旦产生迷倒,那你就离佛法越来越远,与法门越来越远,产生法门的修持疑虑。现在这样的机制是比较普遍的,经常遇到一些比较迷茫徘徊的学法者,出家在家的。我说:“哎,你现在学什么法呀?”他说:“我什么也修,什么也学。”我说:“你确定修哪一个法则呢?你总得有一个主修的法吧?”他说:“现在拿不准,想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我说:“更适合自己的就是心闲下来,知道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消除烦恼,断除习气,你能深入就你现缘最熟悉的法则,能实践就能成就的。”
那现在社会上各显峥嵘,说高说低的,尤其是现在受到象藏传佛教,乃至南传佛教,或者是我们汉传佛教各种机制的纷纷攘攘的争执。但你要说法有高低的时候,你一定出问题了。我们也不想谈净土法门是什么高明的法则,但这个机制易行,教言简单,这就是它的所谓的不共处;顺愿力能横断生死,这是它的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是我们在提倡这个法门,也不希望遮其他法,只是说你要不顺缘,把一个法真正完整地彻底地认识一个机制,学习实践它,那你今天就是朝三暮四,这个地方打一榔头,那个地方打一榔头。象古代这些善知识举例子,象那个老鼠掉到棺材里一样,你想从那漆黑的棺材里出去,你就一个地方把它咬通就对了,你可以出去。要是东咬一口,西咬一口,这个棺材到处咬到疤疤瘌瘌的,你出不去的。现在修法的混乱的机制是这样子,就…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