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隨順的越少,外面再光明,大光就普照著你的黑匣子,但你畢竟還是個黑匣子,你在黑暗中,不得光明。何以故呢?你那個強執的我執、我造打造出來的這種虛妄的黑暗蒙蔽了你心裏的光明、光明的本源心智。
在此處,諸位善知識,要細細地審觀。在這十幾年中,實踐淨土(一法),見到一些菩薩,在這個地方,以前得聞這樣的教言,隨順佛的願力,稍得相似利益之後,就開始縱容自己的業習了,貪圖名聞利養啊,貪圖縱容業習啊,迅速敗滅,一時地造極大惡業,受極大苦報。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要是能本份做事,隨順願力、佛的願力,那你就太安樂了,就能從明入明,從樂入樂,這樣地念佛,那就是太安樂了。古代人講就是持戒念佛也好,隨順佛力願力,又不壞世法,這樣人得大安穩。就是說不壞世法故,在世間得安樂;隨順佛願力故,得出世安樂。出世入世皆得安樂,從樂入樂,是真正能有正修行善巧了。這一點我們怎麼來審思呢,當然可能是各人的機製差別吧。我們看到這一點,“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
這所有的叁願,從往生,到正定之聚,到現前超出常倫,行普賢之德,皆以佛願力而發起。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立了一個“安心、起行、作業”。後人在這個地方立了一個“信、願、行”。這樣的叁個法則來導引修行淨土法門的菩薩們,使其一生成就無上菩提,這說的機製是絕無差別的。
所以得速。叁證也。
他力爲增上緣
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
這個他力就是佛願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怎麼不能成就呢?
引例自力他力
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叁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爲自力。
就象漸次修持,這是漸次修持。因爲畏叁途苦,所以持諸禁戒,不造諸惡業、輪回業、負債業、迷癡業,那麼修諸禅定,以禅定故,得神通,以通力故,遊四天下,這是漸次漸次增上而成。“如是等名爲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
就是騎毛驢子都騎不上。
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
我們想舉這個例子,可能大家感覺不太好。那我們就舉飛機吧,這可以,對不對?你肯定不會飛,但你要坐到那個鐵殼子裏面,它可以把你千裏萬裏之外給你載負過去。這是完全可以的,那就是所謂的飛機的載負力我們還是可以看得到,說“他力”。那麼這個比喻就是說來讓我們有一個對待性,要是我們用自力,就要漸次地來;要用佛力,就有橫斷橫出之機製。這個要善自審觀,要不善自審觀,就墮入相對的迷茫之中了,就不敢認取這個法則。
我遇到許許多多的菩薩跟我爭論這個事情。他說:“我就不相信橫斷這個事情,我就慢慢來。”我說:“你慢慢來,肯定我不會反對,你慢慢來是你津津樂道呗,對不對?那你慢慢來。那我說這個生死無常,這個慢不得,若有時間,怕是這樣子。”有人說:“我想持禁戒,讓我得禅定,以神通力,而以種種方便善巧力,我再了生死。”我說很好,這個願是很好的。
以前有一個學禅宗的法師,我們很熟悉的,在金山寺做首座,作一個班首師父吧,再說得多也不好,班首師父。這樣跟我說:“我此生不悟,來生悟。”我說:“這話太好了,我磕頭頂戴,就是說此生不迷,來生還不要迷,這是最重要的。你此生迷不迷?”我就問他這一點。你要能此生不迷,來生還不迷,你說此生不悟,來生悟,我給你頂戴;要是此生迷了,來生還迷,你上哪兒去相續這個法則呢?這個我感覺到是個大問題。
淨土一法的教言是在此生必須抉擇往生之歸向,消化無始以來的沈淪的業流的,必須得出離的。有時候佛法不是爭論,但是必須得辨識自己的知見,認清自己的道路,不能被疑難,隨便一句話,就把你打垮了,牽製、糊塗了,那是不行的。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一定要對自己負責任,這個責任十分地重要。
我感覺到這個,因爲我是多年地爭論,叮叮當當的,一直就這個法則跟很多人在爭論,不是爭論誰的法對錯,是爭論你行的法則,淨土法門的行持法則真這麼行。這麼多年在這個地方,真是越來越深信不疑的,就是沒有疑慮這個法則了。以前我不太喜歡淨土法門,就是現在我也不認爲自己是個弘揚淨土法門的人,真是這麼認爲的。因爲什麼?不夠資格,因爲唯佛與佛能宣化的教言,你怎麼有資格呢?我們只能祈禱佛菩薩的加持,代佛宣化,如此而已。就是直接傳達他的教言,你不能有其他說。但這一法的修持,皆是緣佛的願力。這個爭論是很大的,就現在這個社會,爭論還是很大。在這個地方你能不棄法而辨識,了不起;要是輕易丟棄了,那太可惜了。就象拿個珍寶,別人說你拿的是個磚頭,你眼也沒有睜開,你就丟掉了,那太可惜了,睜開眼睛的時候,你會後悔的。因爲這的確是個出生一切寶藏的法則。這個地方,昙鸾法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自力他力一個例子。
“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
他力信心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你不要把他給裂開、分開。不管是自力他力,你得到你出離生死,斷除煩惱,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的利益了,這是真實的,這是最有意義的。
這一段文字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因爲這段文字是昙鸾法師錘啊錘啊,把淨土法門的眼目都給錘打出來了。爲什麼我先這樣講呢?我感到慢慢講得比較松弛了,在這個教理講得十分松馳了,我們回頭再看前面的文字的時候,我們就會感慨的。
好,下邊這一段文字再讀一下。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爲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論》初歸禮,明宗旨有由;終雲“義竟”,示所诠理畢。述作人殊,于茲成例。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下。
這段文字就是收收尾了,實際我們才剛開始了,開始學習淨土法門。爲什麼這樣學習呢?開始我讀了一些文字,開始的文字十分地猛利,它有剝脫的東西,就是要剝離淨土與其他教言的差別。剝離的過程中,要是我們心裏沒有防範、沒有准備,有時會痛苦。我以前因爲接受過這教訓,在好幾個地方講,都被拍過案子。有時候感覺到不合適了,現在就用這種方法,雖然有點委屈,我也感覺到,可能是先接受,再來看的時候,就不容易受到傷害。因爲這是古德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東西,不是我們後人設置的。
我到天津講的時候,有個居士,給我拍案子是這麼拍的,“嘿,你什麼時間寫的《往生論》哪?”給我笑的,我就氣得……。因爲他聽到的東西,跟你講的東西,徹底地就不一樣了。他聽到的東西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是要功夫成片,你就是要沒日沒夜地念佛,你十個小時念佛不行,就是要二十個小時念佛,還有二十四個小時你怎麼辦?就把自己逼得很苦。然後你這麼一講,那不是太簡單了,你不是誹謗佛法嗎?對不對?我們學的就是要不睡覺,要什麼的。我說以前我也不睡覺,現在我也可以不睡覺,但這個地方跟佛法有沒有關系呢,你要看。就這個爭論是比較大的。
我們可以精勤地去修持,但你要修的是雜毒之善,不相應之法則,多勤勞而走彎路,不相應啊。多造業,生驕慢,所以我看到很多念佛人真嚇人。以前我也有嚇人的地方,很多人一說就是這個法師念佛不睡覺怎麼怎麼的,別人也說哎呀,說怎麼樣怎麼樣,我感到都是……那叫什麼的?拉虎皮扯大旗,嚇人的,根本沒有關系的,你真正實際的道德利益不是這個,是我們真正地隨順法則的內容了。
好,我們看文字。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爲能入。
這是他講經,因爲天親菩薩所著的《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是依經而入手的,是依《無量壽經》,他並不是說他自己寫了這麼個故事,不是的。
經者,若智者直達于法則;若凡愚有情來說的,須智者善于提攜,令法開明,多著于論。我們看到的論是天親菩薩爲我們修行方便設置的這樣一個文字,就是依止《無量壽經》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乃至長行作解。彰信爲能入;
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就是說稱歎這個事情,信服這個事情。
《論》初歸禮,明宗旨有由;
就是禮敬這個法則,歸命這個法則。那我們要學習這個法則,不歸命、不禮敬,那你也一樣是生不起愛樂。
終雲“義竟”,示所诠理畢。述作人殊,于茲成例。
他說各人的寫法不一樣,所诠的道理法則方法不一樣。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下。
這個文字不是從日本就是從南韓,就是韓國重新找回來的,因爲我們中國的戰爭帶來很多機製,令很多我們佛教的文稿、經論丟失,象南山叁大部什麼的,很多都丟失了,都是逐漸我們又請回來。象楊仁山居士做了大量這樣的工作,來使經典倒流回中國,來使我們學習有這樣一個機製。
從開章起,我感覺到緩沖一下還很好的。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頭菩薩造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昙鸾注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顧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