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P6

  ..續本文上一頁是利益有情,予有情得方便的法則,反而用化教來僥幸自己的心智,以爲我念個真言什麼都解決了,我念句佛什麼都解決了。用這個來縱容自己的業習,不用製教來安樂世間,安樂自己的身心與法則。所以顛倒因果,于法不隨順,多在法中縱容自己的業習,用法來縱容自己的業習,製造、來解釋自己的惡緣,所以作佛法中賊,傷害梵行,所以能壞梵行,這是第四類,這是有難緣。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何以故呢?善知識難得,佛無住世,多以自力、自己的想象來修持,不以傳承力,不以佛菩薩叁寶的加持力,更不以佛願力。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我們能不能觀察呢?要是能觀察的時候,的確是這樣的。末法時代,不以法爲重,不以除煩惱、出生死爲重,大家以事相業緣得失爲重,實在是難緣多多,順緣少少。你稍微進趣一點法則,要是在自力上馬上出現違緣;那要是仰仗佛力,簡單了,違緣也是回施處,那就方便了。但要是在自力的修持中,實在是大難、十分難。所以“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陸地我們走路,苦不苦大家是知道的,你要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所有難緣你都要突破,你要不突破,誰來突破?你自力故嘛。你不來突破那誰來突破呢?心理障礙、法則障礙、乃至福德因緣的障礙,你都要突破的。不突破,你無有行法進趣之因緣。所以“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給我們作了一個對待,讓我們來觀察。

  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這地方給我們提示很清晰了,“但以信佛因緣”故,我們要是自力,是信自己的業力、修持力、持戒犯戒力。這個地方“但以信佛因緣”,就是緣佛,我不管自己的腿力,我也不管自己帶幹糧不帶幹糧了,我就坐上可以載負我的這個運輸工具了,那麼這就是乘佛因緣、信佛因緣、隨順佛的因緣而建立的一個法則,那麼跟前面的自力是有一個鮮明的對比的。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這講得十分清晰,願生淨土,就是乘佛願力,那就是放下自己心裏的業力,修行的負擔,“便得往生彼淨土。佛力住持,”緣佛力而非緣自己的業力了,緣佛力。“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跟剛才我們學的長行的釋義是一樣的,來解釋這一段文字。要不然開始我們直接接受,就不太好接受。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這直接很簡單地把我們區分出來了,一個是乘佛力的易行道,一個乘自力修持的自力道、聖道。聖道者,就是漸次而行,全靠自力,斷除見思二惑,以證聖果,得以成就,證得八地菩薩,得不退轉,那麼這是所謂的自力修持。這個地方是乘佛願力,信佛因緣,佛力住持,令入大乘正定之聚,入阿毗跋致這樣的法位,橫斷生死,猶如乘船則樂。就是說乘船順水揚帆一日千裏,步行者步步踏踏實實地就去走,一步是一步,那麼一失腳,就不能前進了,要是有個難緣,就不能達到目的地。這是一個對比說,讓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的人來自審,自己來擇取這個法則。

  昙鸾法師的悲心與善巧全在于此,就是一開章十分清晰地緣龍樹菩薩的教言,緣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的教言,給我們判定兩個路,就是得不退轉的阿毗跋致的兩個路:一個是易行的路,一個是難行的路;一個是橫斷的路,一個是漸次修持的路;讓我們自身來擇取,以令我們生起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所提的法則的一個信樂與向往。給我們作了一個點眼,就象寫對聯一樣的有一個點、一個眼,讓你去願意了解它。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這個風航就是順水而下的這樣一個機製。“上衍之極致”就是成就無上道業之極致說法,這個說法是了義之教言。所以後人對《無量壽經》的修持,對淨土法門的修持的贊美之詞我真是看得太多了,那個名詞我讀得最多的是“了義之了義之了義、徑中之徑之徑、圓頓之圓頓之圓頓”,都是這麼講的,大本小本的書寫得一本一本的,皆是這個話。但真正知道它的內涵究竟怎麼了義之了義之了義呢,究竟怎麼圓頓之圓頓之圓頓呢,怎麼徑中之徑之徑呢?究竟在哪個地方呢?這個地方昙鸾法師給我們講了。好比說了義之了義之了義在哪兒呢?信佛因緣,乘佛願力,即生彼國,住正定聚,了義之了義之了義;怎麼徑中之徑之徑呢?還不離這叁句;怎麼圓頓之圓頓呢?還不離這叁句。所以在此處,若緣得、順得,即住不退轉,即得無上菩提。這個地方每一位善知識應該有審思,有觀察,有實踐。

  我們看它下邊的文字。

  

名號爲體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于大衆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爲經體。後聖者婆薮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複造長行重釋。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爲“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

  他說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有強譯者,我看過他們強譯的名字,就是佛所說論,佛對法論述,就是世尊對法論述,不增減對法論述,如佛對法論述,是這樣一個機製,他們是強譯的。因爲此間無佛,所以它無以翻譯,強翻譯“論”。

  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

  這個地方,舉我們中國的書籍,孔子說的書是稱“經”的,我們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是儒家的鼻祖,所以他說的是“經”。

  余人製作,皆名爲“子”。

  不管其他人著的什麼,都不稱爲“經”了。是爲“子”。

  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

  這個地方也談到了。那麼在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所以在世尊說的叁藏十二部中,有“優婆提舍”這樣的經論。所以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作提示,提示什麼呢?婆薮槃頭菩薩所造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如佛宣化,無二無別。

  若複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

  這就是說與佛經教相應故,亦可名“優婆提舍”。

  以入佛法相故。此間雲“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

  就是說對法的一個直接的議論,怎麼來譯它的名呢?他舉例子了:

  又如女人,于子稱“母”。

  這我們能看得很清楚。

  于兄雲“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

  雖然是一女子,但是有母說、有妹說,不離其體。

  若但以“女”名,泛談母、妹。乃不失女之大體,豈含尊卑之義乎?

  這裏就是這個經題,不要太多去解釋,能了解它就很有意義了。

  此所雲“論”,亦複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就是沒有翻譯。

  

此論二重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

  我們現在學的是總說分,前一段我們學的是解義分。

  二是解義分。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解義分者,“論曰”以下長行盡是。

  長行我們把它先學習了,這是我心理上的一個負擔,也是一個因緣吧。

  

二義

  所以爲二重者,有二義:偈以頌經,爲總攝故;

  即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個字,總攝《無量壽經》。很多人很喜歡九十六句偈子,你說我誦《無量壽經》,你把九十六句偈子念一遍,跟誦《無量壽經》一遍的內容沒有什麼差別,它只是把內容總攝進去了,是比較精簡的《無量壽經》。所以“總攝”。

  論以釋偈,爲解義故。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

  這個講的是有對法中的不可思量,無量壽。有可思之無量壽,有不可思之無量壽,即有無窮之無窮,有有窮之無窮。不可思議者,對凡來說是有量之無量,因爲要對聖者、智者,可能就是有量的。對我們來說,就是無量的。這個地方,他沒有……只是簡單地提了一下。

  “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衆生作大饒益。

  哪一類衆生呢?得遇衆生。

  可常行于世,

  此大饒益的法則,可常行于世間,是爲經。

  故名曰“經”。

  “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

  實際說天親菩薩,就代表著一切有緣;說一切有緣願生,是天親菩薩所言真實。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故,本具法性故,所以究竟願望如實故,所以說“願生”。

  “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故名爲“偈”。

  現在我們學習的因爲是九十六句偈子,單解偈。

  譯“婆薮”雲“天”,譯“槃頭”言“親”。此人字“天親”,

  一般現在在我們中國流傳的著作是世親菩薩。

  事在《付法藏經》。

  以前我閱過《付法藏經》。《付法藏經》稱天親菩薩爲他方如來世尊,有他的國土,名字我忘了。龍樹菩薩我記住了,龍樹菩薩是妙雲相如來,于此國土,觀察此娑婆世界,世尊取滅,就與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世尊,汝取滅後,我生汝土,作汝教言。”這是他發了一個願。

  “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雲衆生,或雲勇健。求佛道衆生,

  我們對這個法,有沒有求學之願呢?沒有求學之願,那你也就勇猛不起來了。要是有這個願,那就:

  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

  中國人好簡單,就把它簡略下來了。所以就是勇猛健志求佛道者。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認知,漢地人…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