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
解论名目竟。
我们是回过头来,从开始来学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其中的缘由给大家作了一个解释。
那么婆薮槃头菩萨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实是一大事因缘,此大事因缘是十方诸佛清净加持,欲令一切有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以成就,也就是所谓的诸佛出世的正因。这个大事因缘的加持,令婆薮槃头菩萨,即天亲菩萨,以无碍智通达法则的善巧力,以简单的文字、明了的文字、清晰的法则,欲使后学有情有法可遵,有法可习,有法可成,乃至说皆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善巧机制,在这个偈语长行中一时彰明。以此因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传播至今,令无量无边有缘有情,得以与无上菩提结于正因正缘,结以法缘。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根本指导经典,它是一个根本的指导。因为我们来直接研习《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修法,各有所解,乃至说多家注解致使无所依从。后来历代的善知识,都抉择于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以此一偈作为三经之眼目,随顺建立净土一法。这是不可置疑的,古来以久,无人置疑,不管他是以什么自力他力说,或者说佛力说,皆以遵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作为三经一论,这一论之眼目所守护。
若智者、若以善巧成就者,直取经典,不假于分辨的法则,不假于这个,直取经典就可以来运用;但是末世凡夫有情,不具善巧,妄自发明,多迷失法则真正的内涵所在,或者说法则的机制所在,妄解妄为,所以丢失法义。那么以此因缘,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变得尤为重要,它能扼制遮护众生,令其生起正念,就是法的随顺。
我们今天能遇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有这样的机会学习,亦实在是十方诸佛出世正因的加持,延续至今,使我等有得遇正法之机。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个传承的机制,所以《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遵从《无量寿经》,把它极为简洁地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把它叙述出来,以五念门安立此法,以此二十九种庄严令众生趣入其国土庄严,乃至众生庄严的清净机制,以五念修法、五门修法成就一切念佛法门的机制的利益、内涵,令众生得见得用。
后由玄中寺的昙鸾法师受菩提流支三藏法师的传播来执持此法,立净土法门的法幢,注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样的文字。我们前一段学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下半卷,即分别解的解,因为它有长行,有二重义:一个是颂经,以偈颂经,总摄经名内涵;再一个释义,以令我们方便了解净土一法的教义所在。
我们前边把解义分作了一个学习,以缓冲我们对古今之别的隔离,再一个(对)教化机制有一个薰习。因为前面总摄的九十六句偈子,昙鸾法师讲得是比较猛利的,或者说讲得是比较直接的,比较客观的。要是没有很好的一个铺衬,很难直接接受。所以说我们就把这个次第作了一个倒装来学习,以使大家有一个缓冲地带。
昙鸾法师我们也稍微有所介绍。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文字。
难易二道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一开章案首点明此法来自于龙树,来自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来自于龙树,就是他的教言依止传承《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所宣化。这是教法机制必须宣化的一个根本所在,即你的教言从何而来?你的教法从何而来?你所实践的传承从何而来?是必须得说明的。若不说明,那就会造成修法的无依止或者迷失,甚至后人来粗制滥造,那么就会无端地繁衍,没有根源。
《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来给我们剥离一个法则。菩萨者,于佛法勇猛向往者、无畏向往者、欲实践佛法者。那你说我不是菩萨,我也不愿意实践佛法,我纵容自己的业习,在佛法中荡漾上自己的业缘,行不行呢?那是业力的差别了。但在这个地方,他直接引导的是菩萨。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就是以龙树菩萨的传承教言,就是《十住毗婆沙论》来提示我们,若欲行菩萨道者,有二种不退转道业。
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
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
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五浊恶世正是我们这个世界。
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圣道难,它这个地方没有判立。为什么呢?让我们自己来审观择取。我感觉到昙鸾法师有极善巧,善巧地引导,给我们区分难易二法的机制,他这样的心智很清晰,怎么清晰呢?他说难于依止。难者,“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就是于佛法欲得不退转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
现在在佛教的传播者内部,真正以三法印传法,以四法印传法,以实相印传法者,甚为稀少,多的是依附于佛法之中的外道知见,好比说:善恶说、世俗说、好果报说,种种令众生贪染此世间说,或者舍离此世间说,多有相似依附,非佛法正教言。象大乘教言中不出生死,不住涅槃,广利世间有情,悲智双运,这样的大乘教言中,就不是外道说,那这是以大乘说;依金刚乘说,一切法则,皆以顺性而安立,利益世间,无畏无惧,那么这是金刚乘说;那么一切法则皆寂灭,无有自性,寂灭为乐,无常无我,苦空,那么这样就是声闻说。此说的三说者,要是皆以法义安立,远离外道乱善,乱菩萨法的机制。现在的这种混乱,造成什么呢?所谓习佛之众习世俗之法,所以这是一大难。讲的有难,这是难缘。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就是讲把菩萨的道业,都堕到世俗中去了,你看看触目皆是。我们要不善自观察,多有勤苦,皆行于世俗。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我们现在看看观观,有几人学佛不为自己?有几人学佛是为令佛法住世?几人学佛是悲智双修?几人学佛不贪利养?几人学佛不求寂灭?不求断灭?不证实际?这个说的声闻自利,现在学佛者在声闻自利心智中是十分普遍。以前我感到我这个地方也是很重的,虽然说有很多这个想法那个想法,从根源上来一探讨,还是自利的向往,多向往于寂灭,欲求真实。
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这个我们太容易看到了。“无顾恶人,破他胜德。”现在就是说坏人名誉,随喜心极少。人虽多有修持,一时恶谤,毁坏于此。现在人随喜心、随顺心、辅佐心就缺少了。所以无顾恶人,横行世间。以前佛教的文化、这个文字,大家都相互鼓励进趣法则的,现在你要看看很多佛教的杂志,很多东西登出来,就是相互诽谤这个东西反而偏多一些,含沙射影地多一些了。所以若于教言处相互地爱护尊重,僧赞僧者,佛法兴。那么我们要是法谤法,佛法就灭掉了。这就是“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你再好的名誉,他给你……象以前民国时期,过去批判印光法师、虚云和尚、谛闲法师,还有一个什么,说四大魔头怎么样的,那报纸上到处登得都是,相互地诋毁。你看很多很大名头的人,写文章相互诋毁,而不是说各个安立自己的法义,普利一方有情,清净地辨识法则,而远离人格诽谤。这样的机制越来越少,所以“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现在遇法多行非法,颠倒善果,颠倒因缘。象我这么多年接触制化二教,象戒法中讲制教、化教,颠倒得厉害。说化教本来…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