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利益有情,予有情得方便的法则,反而用化教来侥幸自己的心智,以为我念个真言什么都解决了,我念句佛什么都解决了。用这个来纵容自己的业习,不用制教来安乐世间,安乐自己的身心与法则。所以颠倒因果,于法不随顺,多在法中纵容自己的业习,用法来纵容自己的业习,制造、来解释自己的恶缘,所以作佛法中贼,伤害梵行,所以能坏梵行,这是第四类,这是有难缘。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何以故呢?善知识难得,佛无住世,多以自力、自己的想象来修持,不以传承力,不以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力,更不以佛愿力。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我们能不能观察呢?要是能观察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末法时代,不以法为重,不以除烦恼、出生死为重,大家以事相业缘得失为重,实在是难缘多多,顺缘少少。你稍微进趣一点法则,要是在自力上马上出现违缘;那要是仰仗佛力,简单了,违缘也是回施处,那就方便了。但要是在自力的修持中,实在是大难、十分难。所以“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陆地我们走路,苦不苦大家是知道的,你要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所有难缘你都要突破,你要不突破,谁来突破?你自力故嘛。你不来突破那谁来突破呢?心理障碍、法则障碍、乃至福德因缘的障碍,你都要突破的。不突破,你无有行法进趣之因缘。所以“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
给我们作了一个对待,让我们来观察。
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这地方给我们提示很清晰了,“但以信佛因缘”故,我们要是自力,是信自己的业力、修持力、持戒犯戒力。这个地方“但以信佛因缘”,就是缘佛,我不管自己的腿力,我也不管自己带干粮不带干粮了,我就坐上可以载负我的这个运输工具了,那么这就是乘佛因缘、信佛因缘、随顺佛的因缘而建立的一个法则,那么跟前面的自力是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的。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这讲得十分清晰,愿生净土,就是乘佛愿力,那就是放下自己心里的业力,修行的负担,“便得往生彼净土。佛力住持,”缘佛力而非缘自己的业力了,缘佛力。“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跟刚才我们学的长行的释义是一样的,来解释这一段文字。要不然开始我们直接接受,就不太好接受。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这直接很简单地把我们区分出来了,一个是乘佛力的易行道,一个乘自力修持的自力道、圣道。圣道者,就是渐次而行,全靠自力,断除见思二惑,以证圣果,得以成就,证得八地菩萨,得不退转,那么这是所谓的自力修持。这个地方是乘佛愿力,信佛因缘,佛力住持,令入大乘正定之聚,入阿毗跋致这样的法位,横断生死,犹如乘船则乐。就是说乘船顺水扬帆一日千里,步行者步步踏踏实实地就去走,一步是一步,那么一失脚,就不能前进了,要是有个难缘,就不能达到目的地。这是一个对比说,让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来自审,自己来择取这个法则。
昙鸾法师的悲心与善巧全在于此,就是一开章十分清晰地缘龙树菩萨的教言,缘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教言,给我们判定两个路,就是得不退转的阿毗跋致的两个路:一个是易行的路,一个是难行的路;一个是横断的路,一个是渐次修持的路;让我们自身来择取,以令我们生起对《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所提的法则的一个信乐与向往。给我们作了一个点眼,就象写对联一样的有一个点、一个眼,让你去愿意了解它。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这个风航就是顺水而下的这样一个机制。“上衍之极致”就是成就无上道业之极致说法,这个说法是了义之教言。所以后人对《无量寿经》的修持,对净土法门的修持的赞美之词我真是看得太多了,那个名词我读得最多的是“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径中之径之径、圆顿之圆顿之圆顿”,都是这么讲的,大本小本的书写得一本一本的,皆是这个话。但真正知道它的内涵究竟怎么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呢,究竟怎么圆顿之圆顿之圆顿呢,怎么径中之径之径呢?究竟在哪个地方呢?这个地方昙鸾法师给我们讲了。好比说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在哪儿呢?信佛因缘,乘佛愿力,即生彼国,住正定聚,了义之了义之了义;怎么径中之径之径呢?还不离这三句;怎么圆顿之圆顿呢?还不离这三句。所以在此处,若缘得、顺得,即住不退转,即得无上菩提。这个地方每一位善知识应该有审思,有观察,有实践。
我们看它下边的文字。
名号为体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
他说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有强译者,我看过他们强译的名字,就是佛所说论,佛对法论述,就是世尊对法论述,不增减对法论述,如佛对法论述,是这样一个机制,他们是强译的。因为此间无佛,所以它无以翻译,强翻译“论”。
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
这个地方,举我们中国的书籍,孔子说的书是称“经”的,我们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是儒家的鼻祖,所以他说的是“经”。
余人制作,皆名为“子”。
不管其他人著的什么,都不称为“经”了。是为“子”。
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
这个地方也谈到了。那么在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所以在世尊说的三藏十二部中,有“优婆提舍”这样的经论。所以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作提示,提示什么呢?婆薮槃头菩萨所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如佛宣化,无二无别。
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
这就是说与佛经教相应故,亦可名“优婆提舍”。
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
就是说对法的一个直接的议论,怎么来译它的名呢?他举例子了:
又如女人,于子称“母”。
这我们能看得很清楚。
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
虽然是一女子,但是有母说、有妹说,不离其体。
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
这里就是这个经题,不要太多去解释,能了解它就很有意义了。
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就是没有翻译。
此论二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
我们现在学的是总说分,前一段我们学的是解义分。
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
长行我们把它先学习了,这是我心理上的一个负担,也是一个因缘吧。
二义
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
即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总摄《无量寿经》。很多人很喜欢九十六句偈子,你说我诵《无量寿经》,你把九十六句偈子念一遍,跟诵《无量寿经》一遍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它只是把内容总摄进去了,是比较精简的《无量寿经》。所以“总摄”。
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
这个讲的是有对法中的不可思量,无量寿。有可思之无量寿,有不可思之无量寿,即有无穷之无穷,有有穷之无穷。不可思议者,对凡来说是有量之无量,因为要对圣者、智者,可能就是有量的。对我们来说,就是无量的。这个地方,他没有……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
“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
哪一类众生呢?得遇众生。
可常行于世,
此大饶益的法则,可常行于世间,是为经。
故名曰“经”。
“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
实际说天亲菩萨,就代表着一切有缘;说一切有缘愿生,是天亲菩萨所言真实。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故,本具法性故,所以究竟愿望如实故,所以说“愿生”。
“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现在我们学习的因为是九十六句偈子,单解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
一般现在在我们中国流传的著作是世亲菩萨。
事在《付法藏经》。
以前我阅过《付法藏经》。《付法藏经》称天亲菩萨为他方如来世尊,有他的国土,名字我忘了。龙树菩萨我记住了,龙树菩萨是妙云相如来,于此国土,观察此娑婆世界,世尊取灭,就与释迦牟尼佛说:“释迦牟尼世尊,汝取灭后,我生汝土,作汝教言。”这是他发了一个愿。
“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
我们对这个法,有没有求学之愿呢?没有求学之愿,那你也就勇猛不起来了。要是有这个愿,那就:
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
中国人好简单,就把它简略下来了。所以就是勇猛健志求佛道者。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汉地人…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