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P7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都喜简。今但言“菩萨”。

  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象我们中国人对这个造字,说造船厂,比较大规格的制造工业,说“造”,制造业,造,即比较复杂,用的材料机制比较庞大一些,所以“《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也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什么呢?欲令一切众生、有缘众生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故。是故名“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

  解论名目竟。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给大家作了一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名目的提示。剖析了这个名目之中有长行与偈颂,有总摄《无量寿经》义,有释义分,有总摄分,所谓偈来颂经,长行释义,这样两个次第的内容。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因为我们倒过来学习,可以加快些。这倒没什么了。

  

五念门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

  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四句话是第一偈。过去一般四句为一偈,此处亦复如是。九十六句偈子来表述天亲菩萨对《无量寿经》的总摄所颂。第一个四句,第一行四句含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礼拜门,身业礼拜;赞叹,口业赞叹。

  下一句是作愿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愿生安乐国”这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

  “所服有宗”,他所造的论是依佛教的,依佛的经典所造的,即宗佛经也。所以有出处,不是随意所造,不是发挥所造,这是十分重要的。你看,我们看到昙鸾法师所及言说,皆有出处,不是以龙树菩萨,就是以哪一经,或者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所依的经教,都要有清晰的出处,决不可泛言所谓的说法。

  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

  就是与佛教相应,就是“优婆提舍”这样的名,其内容名副其实,不可虚设,这样呢,其法可遵可行,要不然这法是没法遵从的。

  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因为五念门中前四句中有三门所摄,后二门是后面的偈子来广泛解说。

  所以次之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

  观察门,量是最大最大的,我们会次第学到。

  末后一行,是回向门。

    分偈章门竟。

  他把九十六句偈子以五念门剖分出来的,前四句偈子囊括了三念门,第二行,就是承前启后之文字,后面所有的文字一直到二十三行偈子,因为我们的本子不一样,他说的可能是以前的卷,卷的行数,四句为一行,现在我们的印刷本,怎么来行列的呢?基本上是四句一行,后边的是行,是观察门,来判定那九十六句偈子,直接下边讲到偈颂了。

  

一心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这前四句偈子。

  

世尊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

  我们可能对断习气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不知道怎么来说。智者,佛说正智慧无义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象我说话口头语,很多口头语就是习气。世尊说话,初善、中善、后亦善,具足圆满,清晰条理,无有废语,无有任何啰嗦的话。

  智、断具足,能利世间

  这里表达了所有的智德、断德与恩德。这个地方恩德所表达的确是传诸于世间,所以“智、断具足,能利世间”。利世间,就是恩德。佛具三德:智德、恩德与断德,广泛施教于世间。我们有情要是没有佛恩德,我们是……但佛证得智德、断德,我们无由涉足佛的教言的。所以“能利世间”。

  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

  佛灭度,按这个说法是九百岁,这个记载有异。佛灭度九百年中,天亲菩萨出世。要是按正法授记中说:正法千岁,因女众出家,正法灭于五百岁;因迦叶尊者不舍头陀,守护正法住世故,令正法延续,多延续五百岁,所以过去说正法一千岁。按这个来说,天亲菩萨还是正法之时期出世。他这个作判是五百岁判,五百岁判就因为女众出家,世尊遮止,三止不得,阿难启请,有大爱道比丘尼携五百释迦女于世尊处出家,以八净法出家故,世尊说“因二众杂缘,令正法早灭五百岁。”这是以五百岁说。

  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

  依止佛的教言、佛的愿力来愿生,而不是说自己想愿生,或者自己妄愿生。

  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

  这个世尊是释迦世尊。

  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菩萨归佛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我们在学佛法中,是不是这样子呢?象我们讲法之前,要先祈祷三宝加持,传承加持;我们讲完之后要礼敬三宝,礼敬传承,守护这样的法则。这本身就是为了重法,即知恩报德。所有行持思维,一定“理宜先启”,不敢妄自发明。我们学佛一定要孝,无孝则无法无戒。要是根据你自己的想法业力,那你太苦了,你就沉沦在自己的业力与妄想之中,不能依教。若依教者,必然行孝道。孝者,就是说凡事必有所理宜先启,知恩报恩,顺教守护,这是谓孝道。这样我们思维必有出处,行法必有法则,知恩必然报恩,你这样迅速能走出自我业力,作一个佛子。所以“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

  我们学佛人亦复如是,要不如是,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的,你动静都是靠你自己的业力,靠你自己的想法来做、来行。行不行呢?那是各人的因缘了,我们也不能赞什么,说什么,但你是非佛子,非孝佛子。你只能说是你自己的业力之子,你延续你的业力之相。这个呢,多生苦恼,多与法不相应。何以故呢?要是我们犹如孝子一样地来孝敬佛陀的教言,来尊重佛的教言,实践佛陀的法则,有所遵从,那你必然出没有由,你必然地知恩报德,必然地理宜先启,你必然这样随顺。所以孝者之道,迅速出离,成就菩提;不孝者多受妄业之苦,现前自己的造作之苦,造作之苦实在是难以承受。那你要承受,这个是自身的业缘了。

  现在这个法则认识不清晰,虽然说常说学佛,多是行我;虽然说学佛,多不如法,多不遵法,不顺法度,流转于六道。

  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

  若是我们不随顺如来的加持力,不作祈祷,你的妄想必然牵制你。要是我们所有的思维,依教思维,依教奉行,依法思维,依法奉行,所有作业,皆有出处,所有观察,皆有来源,你一定能迅速成就一个守法者,法味乐者,成就法义者,迅速地成为真正的佛的亲子。我们要是学佛不用佛法,不承受佛的威德、知见加持,但以自己的业相妄想加持,那你肯定是业流的荡漾者,那就沉沦于自己的业流之中,所谓的六道轮回之中。

  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一心自督

  “我一心”者

  这里在修法中是极为重要的。现在你可以观察你的思维,修法是不是先都有禀告呢?我们一起出家的,现在能这样下来的,很少很少了。我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他们说,就是认为我迷信什么。我说:“我是有点迷信。因为做事前,不祈祷,我是不敢做的。思维前,不祈祷,不找一个教言机制,我真是不敢思维。因为一想、妄想一想刹不住车的。法,以自己的想法理解(意气)做,也刹不住车,靠自己的妄想业流去实践,也都刹不住车的。”

  这么多年见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很多人就是,学的法是给别人讲的,自己不会去思维;学的法是给别人交流的,不去自己实践,不去思维。那么你这样呢,佛的威神智慧不加予你,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的烦恼一定直接地显现出来了,你随着自己的业力就说三做四去了。这时候你就疑虑佛法,你说:“佛陀怎么没有加持我呀?”你从来没有祈祷过。怎么祈祷呢?放下自己的知见,依佛教而行,祈祷佛的知见,来洗涤自己的妄知妄想,自己的妄知妄想停止造作,依教而行,你这样自然就不烦恼了。所以孝为至道,得以法益。

  我们没事的时候闭上眼睛打妄想,这个人是、那人非,越想越苦。那你要依教奉行呢?法无自性,对一切众生要用悲要用智,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你还有什么恶业可造?苦难可造?你还苦什么呢?但你要不依法度,你自己坐那想,越想别人越可气,越想别人越可恼,自己越想越苦恼,越想越烦恼,那你怎么办呢?你自己惩罚自己。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善观。

  所以仰告者,我一心,世尊我一心。

  一切佛教徒,一切其他宗教的守护者,你要是没有祈祷,你是不孝之子,你入不了这个机制。你一念恭敬,就一念佛法;一念随顺,一念成就;一念贴切,一念真实。你要离开这个,那你就造作去吧,你造作得越多,你越苦恼,你背道而弛得就越远。所以现在末法时代为什么人不可理喻呢?孝顺者少,依教奉行者稀少,少之又少;那么依着自己的妄想、妄知、情绪、业力的,多之又多,所以称为末法时代。就是这个法已经……孝顺者少,恭敬者少,自大者多,他再苦也自大,他舍弃不了自己的那点恶业,那怎么办呢?苦!

  天亲菩萨自督之词。

  我们需要不需要自督呢?你念念“世尊我一心归命”,你还有什么想法呢?这是孝道。孝道就是可以切入佛道,随顺佛法的教言。所以依教奉行,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能得到法的欢喜。那你要是依自己的妄想,你把所有的佛法,三藏十二部都…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