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都喜簡。今但言“菩薩”。
譯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雲“某造”。
象我們中國人對這個造字,說造船廠,比較大規格的製造工業,說“造”,製造業,造,即比較複雜,用的材料機製比較龐大一些,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也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什麼呢?欲令一切衆生、有緣衆生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故。是故名“造”。
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
解論名目竟。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給大家作了一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名目的提示。剖析了這個名目之中有長行與偈頌,有總攝《無量壽經》義,有釋義分,有總攝分,所謂偈來頌經,長行釋義,這樣兩個次第的內容。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因爲我們倒過來學習,可以加快些。這倒沒什麼了。
五念門
偈中分爲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叁念門:上叁句是禮拜、贊歎門
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四句話是第一偈。過去一般四句爲一偈,此處亦複如是。九十六句偈子來表述天親菩薩對《無量壽經》的總攝所頌。第一個四句,第一行四句含叁念門,上叁句是禮拜、贊歎門。禮拜門,身業禮拜;贊歎,口業贊歎。
下一句是作願門。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願生安樂國”這一句是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
“所服有宗”,他所造的論是依佛教的,依佛的經典所造的,即宗佛經也。所以有出處,不是隨意所造,不是發揮所造,這是十分重要的。你看,我們看到昙鸾法師所及言說,皆有出處,不是以龍樹菩薩,就是以哪一經,或者天親菩薩,天親菩薩所依的經教,都要有清晰的出處,決不可泛言所謂的說法。
何故雲此?爲成“優婆提舍”名故。
就是與佛教相應,就是“優婆提舍”這樣的名,其內容名副其實,不可虛設,這樣呢,其法可遵可行,要不然這法是沒法遵從的。
亦是成上叁門,起下二門
因爲五念門中前四句中有叁門所攝,後二門是後面的偈子來廣泛解說。
所以次之說。
從第叁行,盡二十叁行,是觀察門。
觀察門,量是最大最大的,我們會次第學到。
末後一行,是回向門。
分偈章門竟。
他把九十六句偈子以五念門剖分出來的,前四句偈子囊括了叁念門,第二行,就是承前啓後之文字,後面所有的文字一直到二十叁行偈子,因爲我們的本子不一樣,他說的可能是以前的卷,卷的行數,四句爲一行,現在我們的印刷本,怎麼來行列的呢?基本上是四句一行,後邊的是行,是觀察門,來判定那九十六句偈子,直接下邊講到偈頌了。
一心一禮拜門二贊歎門叁作願門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這前四句偈子。
世尊
“世尊”者,諸佛通號。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余。
我們可能對斷習氣這個概念的認知,我不知道怎麼來說。智者,佛說正智慧無義不達。“語斷,則習氣無余。”象我說話口頭語,很多口頭語就是習氣。世尊說話,初善、中善、後亦善,具足圓滿,清晰條理,無有廢語,無有任何啰嗦的話。
智、斷具足,能利世間
這裏表達了所有的智德、斷德與恩德。這個地方恩德所表達的確是傳諸于世間,所以“智、斷具足,能利世間”。利世間,就是恩德。佛具叁德:智德、恩德與斷德,廣泛施教于世間。我們有情要是沒有佛恩德,我們是……但佛證得智德、斷德,我們無由涉足佛的教言的。所以“能利世間”。
爲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歸釋迦如來。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羅”。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
佛滅度,按這個說法是九百歲,這個記載有異。佛滅度九百年中,天親菩薩出世。要是按正法授記中說:正法千歲,因女衆出家,正法滅于五百歲;因迦葉尊者不舍頭陀,守護正法住世故,令正法延續,多延續五百歲,所以過去說正法一千歲。按這個來說,天親菩薩還是正法之時期出世。他這個作判是五百歲判,五百歲判就因爲女衆出家,世尊遮止,叁止不得,阿難啓請,有大愛道比丘尼攜五百釋迦女于世尊處出家,以八淨法出家故,世尊說“因二衆雜緣,令正法早滅五百歲。”這是以五百歲說。
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願生有宗
依止佛的教言、佛的願力來願生,而不是說自己想願生,或者自己妄願生。
願生有宗,故知此言歸于釋迦。
這個世尊是釋迦世尊。
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複無嫌。
菩薩歸佛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啓。
我們在學佛法中,是不是這樣子呢?象我們講法之前,要先祈禱叁寶加持,傳承加持;我們講完之後要禮敬叁寶,禮敬傳承,守護這樣的法則。這本身就是爲了重法,即知恩報德。所有行持思維,一定“理宜先啓”,不敢妄自發明。我們學佛一定要孝,無孝則無法無戒。要是根據你自己的想法業力,那你太苦了,你就沈淪在自己的業力與妄想之中,不能依教。若依教者,必然行孝道。孝者,就是說凡事必有所理宜先啓,知恩報恩,順教守護,這是謂孝道。這樣我們思維必有出處,行法必有法則,知恩必然報恩,你這樣迅速能走出自我業力,作一個佛子。所以“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
我們學佛人亦複如是,要不如是,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的,你動靜都是靠你自己的業力,靠你自己的想法來做、來行。行不行呢?那是各人的因緣了,我們也不能贊什麼,說什麼,但你是非佛子,非孝佛子。你只能說是你自己的業力之子,你延續你的業力之相。這個呢,多生苦惱,多與法不相應。何以故呢?要是我們猶如孝子一樣地來孝敬佛陀的教言,來尊重佛的教言,實踐佛陀的法則,有所遵從,那你必然出沒有由,你必然地知恩報德,必然地理宜先啓,你必然這樣隨順。所以孝者之道,迅速出離,成就菩提;不孝者多受妄業之苦,現前自己的造作之苦,造作之苦實在是難以承受。那你要承受,這個是自身的業緣了。
現在這個法則認識不清晰,雖然說常說學佛,多是行我;雖然說學佛,多不如法,多不遵法,不順法度,流轉于六道。
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
若是我們不隨順如來的加持力,不作祈禱,你的妄想必然牽製你。要是我們所有的思維,依教思維,依教奉行,依法思維,依法奉行,所有作業,皆有出處,所有觀察,皆有來源,你一定能迅速成就一個守法者,法味樂者,成就法義者,迅速地成爲真正的佛的親子。我們要是學佛不用佛法,不承受佛的威德、知見加持,但以自己的業相妄想加持,那你肯定是業流的蕩漾者,那就沈淪于自己的業流之中,所謂的六道輪回之中。
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一心自督
“我一心”者
這裏在修法中是極爲重要的。現在你可以觀察你的思維,修法是不是先都有禀告呢?我們一起出家的,現在能這樣下來的,很少很少了。我跟他們交流的時間,他們說,就是認爲我迷信什麼。我說:“我是有點迷信。因爲做事前,不祈禱,我是不敢做的。思維前,不祈禱,不找一個教言機製,我真是不敢思維。因爲一想、妄想一想刹不住車的。法,以自己的想法理解(意氣)做,也刹不住車,靠自己的妄想業流去實踐,也都刹不住車的。”
這麼多年見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很多人就是,學的法是給別人講的,自己不會去思維;學的法是給別人交流的,不去自己實踐,不去思維。那麼你這樣呢,佛的威神智慧不加予你,你自己的業力,你自己的煩惱一定直接地顯現出來了,你隨著自己的業力就說叁做四去了。這時候你就疑慮佛法,你說:“佛陀怎麼沒有加持我呀?”你從來沒有祈禱過。怎麼祈禱呢?放下自己的知見,依佛教而行,祈禱佛的知見,來洗滌自己的妄知妄想,自己的妄知妄想停止造作,依教而行,你這樣自然就不煩惱了。所以孝爲至道,得以法益。
我們沒事的時候閉上眼睛打妄想,這個人是、那人非,越想越苦。那你要依教奉行呢?法無自性,對一切衆生要用悲要用智,要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那你還有什麼惡業可造?苦難可造?你還苦什麼呢?但你要不依法度,你自己坐那想,越想別人越可氣,越想別人越可惱,自己越想越苦惱,越想越煩惱,那你怎麼辦呢?你自己懲罰自己。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善觀。
所以仰告者,我一心,世尊我一心。
一切佛教徒,一切其他宗教的守護者,你要是沒有祈禱,你是不孝之子,你入不了這個機製。你一念恭敬,就一念佛法;一念隨順,一念成就;一念貼切,一念真實。你要離開這個,那你就造作去吧,你造作得越多,你越苦惱,你背道而弛得就越遠。所以現在末法時代爲什麼人不可理喻呢?孝順者少,依教奉行者稀少,少之又少;那麼依著自己的妄想、妄知、情緒、業力的,多之又多,所以稱爲末法時代。就是這個法已經……孝順者少,恭敬者少,自大者多,他再苦也自大,他舍棄不了自己的那點惡業,那怎麼辦呢?苦!
天親菩薩自督之詞。
我們需要不需要自督呢?你念念“世尊我一心歸命”,你還有什麼想法呢?這是孝道。孝道就是可以切入佛道,隨順佛法的教言。所以依教奉行,歡喜依教奉行,那你就能得到法的歡喜。那你要是依自己的妄想,你把所有的佛法,叁藏十二部都…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