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複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
這是一個十分要注意的事情,我不知道這裏面有沒有七地的菩薩,我也說不來。那麼在大寂滅的心智上呢,人容易取滅。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
這個是十分容易的,在聲聞教言中,就是說“證于實際”,稱爲有余、無余涅槃,這個就是證于實際。他在寂滅海中得究竟安樂住。彼大乘教言稱爲此處爲斷滅善根,斷滅大慈悲種性,是不許的,是鼓勵這個地方要進趣無上菩提,廣大普利十方的這個機製要求,這樣的來發心發願的,或者說進趣。那麼這種“欲舍”,這個欲不是說他意樂之欲,是當時道業之相。
因爲象初地到七地菩薩的所有的執著已蕩滌一盡啊,但是極細微的業習尚有未盡,如此而已。所以這個“欲”,就是當時的道業之相。
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
很多人看過南傳佛教的一些善知識的傳記。過去一些南傳佛教的善知識,也都是發過菩提心,發過菩薩心腸的。但到一定的狀態下,若是沒有及時的勸請,他就取滅了,就入于聲聞乘。在我們周邊的有作爲的善知識中,也很容易進入這種機製中。有些善知識,他爲了庇護自己末法時代弘法之緣,多與煩惱衆生同居凡夫之相、凡夫之位,以利十方有情,同是安樂住故,令衆生進趣菩提。
佛在經典上有很多授記,象我們這個國土,就是我們這個堪忍界中,有無量無邊的不退轉菩薩,在一切凡夫人群中,乃至說種種道業有情中,各以不同身份,守護佛法,廣傳聖教,令佛法久住于世。只是說我們在凡位的這個機製中不能得見。
象《妙法蓮華經》中《從地湧出品》這一品文字,世尊欲取滅之時,他方菩薩就來說:世尊,若世尊取滅,我等應從他方來此娑婆世界,住持娑婆世界佛法教法之傳播。世尊說:止,止,止。這時從地、虛空中湧出無量無邊不可窮說之不退轉菩薩,來示現于世,世尊就給他們授記。
那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五濁惡世、減劫之時,五惡、五痛、五燒甚爲的渾濁惡劣,這種狀態是怎麼的造成的?一個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所産生的幻化不實之業,要是我們能知道一切有情,其心如佛無二無異,但是虛妄蒙蔽,一念回心,無上具足,無虧無欠,以此回歸于無量光佛刹,必然得于不退轉的,若報德攝,若法身攝,若平等智攝。那我們在佛法的教言機製中、發心中,若發無上菩提心,實是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的攝化對象。你要說我發世間福德心呢,也畢竟成就無上菩提,只是現利不得。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就是與這二乘阿羅漢無異,沒有差別的,雖得解脫,畢竟不入衆生界,不得方便。因爲一切衆生界,就是六道輪回之中,必然是佛法不可思議之相。象《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衆生有情象淤泥一樣,象根一樣,大樹之根一樣,要是沒有淤泥的,蓮花不能開的,若是沒有土壤,菩提樹啊,也是不能結出很好的這個花果。在這個五濁惡世亦複如是。
(編注:《普賢行願品》中: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這是什麼呢?墮二乘難。在我們這個閻浮提修法,這也是十分十分容易産生的。不說八地菩薩,就象我這個稍微發了一點心,說爲佛法做一點事情就做一點事情吧,也經常有這樣的感觸,感覺做事于不得力之中,經常說:“若無利于世間,最好是取滅。”所謂取滅就是摒棄業力的延續,不要染汙世間,令衆生生惱。經常會生起這樣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在做事不得力之時,會生起這種……也可能是一種慚愧,也可能是一種機製。況且這些大善知識,于清淨智慧早已親證,所以上不見諸佛,下不見衆生,中不見諸法可修可行,他很容易取滅的。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交往中、佛法的參學中,若遇他方善知識,有弘法者、教授者,若年長,若身衰,若不意樂,多有勸請供養,令其善知識長住于世,轉妙*輪,令衆生心開意解,除無明煩惱,得以菩提道業。這是我們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轉*輪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修持,也就是隨喜的修持、供養的修持、禮敬的修持,它是十大願王一個很重要的守護環節。
那我們這樣,也可以不落難緣——墮入二乘難緣。平時若是不注意這個地方,到我們自身修持到某個狀態也會出現這種難緣,這實在是個難緣,就是墮入二乘的難緣。這個地方給我們作了一個凡聖皆需要往生的一個鼓勵機製,講的是登地以上的菩薩。那對我們這些薄地凡夫來說,這有什麼意義呢?我感覺還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爲啥?我們在此濁染世界中,若尊重他人,若得見善知識,要常勸請,常供養,常尊重守護。這樣對佛法的住世,對我們自身的修持,都是有極大的現前的加持意義。
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複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在此娑婆世界中,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十分重要的。因爲這個願可以使願意度脫衆生之有情守護自己的誓願而不被蒙昧。有的菩薩就會感覺到,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是不是自己享受種種安樂呢?他們沒有發這樣的願,他們發什麼願呢?在一切苦難世間,度脫苦難有情,令其成就菩提,而非爲自利。所以若是阿彌陀佛沒有這個願力所設,此類菩薩他就不攝了,就不能往生彼國了。所以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脫十方法界的一切凡聖有情,令其還歸無上道業,就是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成辦。
這個教言、這個誓願很重要。阿彌陀佛發的誓願十分的周全,爲一切凡聖所設置,就是安慰一切凡聖,令其一生成就無上道業。往往這個要是不知道、不了解這個誓願,諸有情就會……尤其發願在此娑婆世界度化衆生的人,他們的依止是這樣子的,《無量壽經》上有講啊,說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此五濁惡世啊,善法甚少,行道者難得。所以他們就發願在這個娑婆世界度化衆生,成就道業。這個若是對究竟不退轉道業之菩薩來說,就是八地以上菩薩來說,此誓願不虛。但若是對八地以還,軟心菩薩來說,此舉不當。
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講,有一億菩薩因不習此法而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這一億菩薩決定是八地以還的菩薩都算在內。有一億菩薩因不聞此法故,而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在這個娑婆世界。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的。我們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你要有大的誓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是不退轉的抉擇!——你要發這樣的誓願,我這生就發這樣的誓願。你生與不生,那麼這個誓願本身就攝你不退,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願往生之心,就是不退轉之心,就是成佛之心。那你要是沒有清晰的這個願望,你就是證得八地以還的菩薩,若在業力成熟之時,亦有退轉之機,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諸佛善知識,不管是凡聖修持者,願往生之心,甚爲重要。
所以,文殊普賢之類,尚發大願,願其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在無盡光佛刹,得究竟願力成就,來普利十方,無畏無懼,于無上菩提不退失故,安住無上菩提故,而普利十方。這實在是自他二利的具足的誓言。誓願有具足不具足,有無上不無上之說。有時我們發的心不是具足的心,就是你這個願不具足,那麼你得到的利益呢,相應的也不會具足。因爲一發心已成等正覺,所有的修持是根據發心而延續。這個我們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能一帶而過。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所以這個誓願呢,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方便,就是這一類的菩薩機製,就是在此娑婆世界或在他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種種修短自在,度化衆生,以進趣無上菩提這樣的心理,給(設置)一個方便。所以呢,若凡若聖,若有大誓願者,亦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乘不退輪,度十方有情;乘圓滿莊嚴輪,饒益有情,無畏無懼。這是十分的重要,不要草率地帶過去。
有的人說,我經常遇到(人)說:“你往生的願望是個逃避的願,不是大願。”你要是沒有真正的不退轉的機製,切莫小看這個不退轉的攝化。因爲往生的願就是不退轉的攝化的心,不退轉的這種誓願的守護,因爲這個機製必然成熟故 。
所以諸位菩薩們,這個地方要善思維觀察,不要小視淨土,一定不要小視淨土。那是諸佛海會之處,是廣泛真實度化衆生的利他分。
在淨土法門它有個教言機製說:一切菩薩賢聖、一切有情絕無利他分,但以自利住與不住,自利進趣,乃至是菩薩利他亦是自利安住,唯佛世尊利他功德得以成就具足。這個我們要是沒有透視的審視啊,你往往認爲我在利益世間,我可以利益人,有時我們很多時間是很好的心理機製,想著爲世間、爲佛法、或者做些什麼事情,但是你得到的效果是什麼呢?你能不能透視這個機製的結果呢?有沒有這個力量呢?這我感覺到我們每個善知識可能都會觀察的。這個不敢草率,若是草率,一帶而過,那就會發虛妄不實、乃至說不圓滿、不究竟之誓願,那你隨著這個誓願就會延續你的生命,可能會墮入某個狀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