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
这是一个十分要注意的事情,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七地的菩萨,我也说不来。那么在大寂灭的心智上呢,人容易取灭。
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
这个是十分容易的,在声闻教言中,就是说“证于实际”,称为有余、无余涅槃,这个就是证于实际。他在寂灭海中得究竟安乐住。彼大乘教言称为此处为断灭善根,断灭大慈悲种性,是不许的,是鼓励这个地方要进趣无上菩提,广大普利十方的这个机制要求,这样的来发心发愿的,或者说进趣。那么这种“欲舍”,这个欲不是说他意乐之欲,是当时道业之相。
因为象初地到七地菩萨的所有的执着已荡涤一尽啊,但是极细微的业习尚有未尽,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欲”,就是当时的道业之相。
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
很多人看过南传佛教的一些善知识的传记。过去一些南传佛教的善知识,也都是发过菩提心,发过菩萨心肠的。但到一定的状态下,若是没有及时的劝请,他就取灭了,就入于声闻乘。在我们周边的有作为的善知识中,也很容易进入这种机制中。有些善知识,他为了庇护自己末法时代弘法之缘,多与烦恼众生同居凡夫之相、凡夫之位,以利十方有情,同是安乐住故,令众生进趣菩提。
佛在经典上有很多授记,象我们这个国土,就是我们这个堪忍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不退转菩萨,在一切凡夫人群中,乃至说种种道业有情中,各以不同身份,守护佛法,广传圣教,令佛法久住于世。只是说我们在凡位的这个机制中不能得见。
象《妙法莲华经》中《从地涌出品》这一品文字,世尊欲取灭之时,他方菩萨就来说:世尊,若世尊取灭,我等应从他方来此娑婆世界,住持娑婆世界佛法教法之传播。世尊说:止,止,止。这时从地、虚空中涌出无量无边不可穷说之不退转菩萨,来示现于世,世尊就给他们授记。
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五浊恶世、减劫之时,五恶、五痛、五烧甚为的浑浊恶劣,这种状态是怎么的造成的?一个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所产生的幻化不实之业,要是我们能知道一切有情,其心如佛无二无异,但是虚妄蒙蔽,一念回心,无上具足,无亏无欠,以此回归于无量光佛刹,必然得于不退转的,若报德摄,若法身摄,若平等智摄。那我们在佛法的教言机制中、发心中,若发无上菩提心,实是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摄化对象。你要说我发世间福德心呢,也毕竟成就无上菩提,只是现利不得。
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
就是与这二乘阿罗汉无异,没有差别的,虽得解脱,毕竟不入众生界,不得方便。因为一切众生界,就是六道轮回之中,必然是佛法不可思议之相。象《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有情象淤泥一样,象根一样,大树之根一样,要是没有淤泥的,莲花不能开的,若是没有土壤,菩提树啊,也是不能结出很好的这个花果。在这个五浊恶世亦复如是。
(编注:《普贤行愿品》中: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
这是什么呢?堕二乘难。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修法,这也是十分十分容易产生的。不说八地菩萨,就象我这个稍微发了一点心,说为佛法做一点事情就做一点事情吧,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触,感觉做事于不得力之中,经常说:“若无利于世间,最好是取灭。”所谓取灭就是摒弃业力的延续,不要染污世间,令众生生恼。经常会生起这样的心智,这个心智就是在做事不得力之时,会生起这种……也可能是一种惭愧,也可能是一种机制。况且这些大善知识,于清净智慧早已亲证,所以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中不见诸法可修可行,他很容易取灭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交往中、佛法的参学中,若遇他方善知识,有弘法者、教授者,若年长,若身衰,若不意乐,多有劝请供养,令其善知识长住于世,转妙*轮,令众生心开意解,除无明烦恼,得以菩提道业。这是我们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转*轮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修持,也就是随喜的修持、供养的修持、礼敬的修持,它是十大愿王一个很重要的守护环节。
那我们这样,也可以不落难缘——堕入二乘难缘。平时若是不注意这个地方,到我们自身修持到某个状态也会出现这种难缘,这实在是个难缘,就是堕入二乘的难缘。这个地方给我们作了一个凡圣皆需要往生的一个鼓励机制,讲的是登地以上的菩萨。那对我们这些薄地凡夫来说,这有什么意义呢?我感觉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啥?我们在此浊染世界中,若尊重他人,若得见善知识,要常劝请,常供养,常尊重守护。这样对佛法的住世,对我们自身的修持,都是有极大的现前的加持意义。
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在此娑婆世界中,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个愿可以使愿意度脱众生之有情守护自己的誓愿而不被蒙昧。有的菩萨就会感觉到,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是不是自己享受种种安乐呢?他们没有发这样的愿,他们发什么愿呢?在一切苦难世间,度脱苦难有情,令其成就菩提,而非为自利。所以若是阿弥陀佛没有这个愿力所设,此类菩萨他就不摄了,就不能往生彼国了。所以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脱十方法界的一切凡圣有情,令其还归无上道业,就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办。
这个教言、这个誓愿很重要。阿弥陀佛发的誓愿十分的周全,为一切凡圣所设置,就是安慰一切凡圣,令其一生成就无上道业。往往这个要是不知道、不了解这个誓愿,诸有情就会……尤其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人,他们的依止是这样子的,《无量寿经》上有讲啊,说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此五浊恶世啊,善法甚少,行道者难得。所以他们就发愿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成就道业。这个若是对究竟不退转道业之菩萨来说,就是八地以上菩萨来说,此誓愿不虚。但若是对八地以还,软心菩萨来说,此举不当。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讲,有一亿菩萨因不习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一亿菩萨决定是八地以还的菩萨都算在内。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故,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这个娑婆世界。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的。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你要有大的誓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是不退转的抉择!——你要发这样的誓愿,我这生就发这样的誓愿。你生与不生,那么这个誓愿本身就摄你不退,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愿往生之心,就是不退转之心,就是成佛之心。那你要是没有清晰的这个愿望,你就是证得八地以还的菩萨,若在业力成熟之时,亦有退转之机,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诸佛善知识,不管是凡圣修持者,愿往生之心,甚为重要。
所以,文殊普贤之类,尚发大愿,愿其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在无尽光佛刹,得究竟愿力成就,来普利十方,无畏无惧,于无上菩提不退失故,安住无上菩提故,而普利十方。这实在是自他二利的具足的誓言。誓愿有具足不具足,有无上不无上之说。有时我们发的心不是具足的心,就是你这个愿不具足,那么你得到的利益呢,相应的也不会具足。因为一发心已成等正觉,所有的修持是根据发心而延续。这个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一带而过。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所以这个誓愿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方便,就是这一类的菩萨机制,就是在此娑婆世界或在他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种种修短自在,度化众生,以进趣无上菩提这样的心理,给(设置)一个方便。所以呢,若凡若圣,若有大誓愿者,亦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乘不退轮,度十方有情;乘圆满庄严轮,饶益有情,无畏无惧。这是十分的重要,不要草率地带过去。
有的人说,我经常遇到(人)说:“你往生的愿望是个逃避的愿,不是大愿。”你要是没有真正的不退转的机制,切莫小看这个不退转的摄化。因为往生的愿就是不退转的摄化的心,不退转的这种誓愿的守护,因为这个机制必然成熟故 。
所以诸位菩萨们,这个地方要善思维观察,不要小视净土,一定不要小视净土。那是诸佛海会之处,是广泛真实度化众生的利他分。
在净土法门它有个教言机制说:一切菩萨贤圣、一切有情绝无利他分,但以自利住与不住,自利进趣,乃至是菩萨利他亦是自利安住,唯佛世尊利他功德得以成就具足。这个我们要是没有透视的审视啊,你往往认为我在利益世间,我可以利益人,有时我们很多时间是很好的心理机制,想着为世间、为佛法、或者做些什么事情,但是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呢?你能不能透视这个机制的结果呢?有没有这个力量呢?这我感觉到我们每个善知识可能都会观察的。这个不敢草率,若是草率,一带而过,那就会发虚妄不实、乃至说不圆满、不究竟之誓愿,那你随着这个誓愿就会延续你的生命,可能会堕入某个状态…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