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就是所谓的誓愿不相应的愿;那么誓愿相应了,我们就好出离自己了,也就很好出离了。
所以以佛愿为我命,岂可思议乎?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来为我们依从随顺,随顺佛愿无疑无虑,那是具足圆满的;我们要随顺自己的愿力,一定要谨慎之谨慎,要平等地、细致地观察:究竟你的愿望是不是圆满的?是不是具足的?是不是无上菩提心?就是说若在造作分,若在无造作分?无造作分那你就趣入无染无著这种清净的法则中,来究竟愿望所摄化;那我们在造作分、誓愿分中,就是所谓的意乐与誓愿中,我们怎么来看自己的作为。那么这个二十二愿这种提示,实在是令我们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
我们现在发这样的愿,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愿,一样可以现前行普贤之德,无畏无惧,住于不退转功德摄化之中,利益十方。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你要是在这个地方没有清晰的认知与认识呢,那我们就会沉沦于所谓的临命终时,而不珍惜每一个当下的临命终时。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的确确都在入如来业,或者入众生业,或者入菩萨业,或者入颠倒业。这刹那刹那,莫不是生死之间啊!佛陀的教言莫不如是!无常观中,刹那生,刹那灭啊!无常观中,刹那何依?刹那何从?刹那何用?刹那何建立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刻透视的一个法则。我们真正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机来运用我们应该守护实践的法则,那你心智会纯熟起来,法益道德必然会广利于世间,你也必然会得到不退转的清净加持,或者说守护于不退转的真正的法则的机制。
诸位善知识呢,不可草率。我们是不是在每一个当下真正不失念地运用着自己的随顺佛愿力,随顺着誓愿力,随顺着法性之力,来审观世间的每一个现缘呢?若是如此,你有什么畏惧啊?若是如此,你有什么不可修持的呢?若是如此,你对佛法怎么会产生不爱乐、不尊重呢?所谓的妄想呢?所谓的虚妄业力延续从此就断灭了、断除了。这个断除断灭就是不会再延续业流了,所有的作业是在智慧、光明、慈悲中自他二利,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
因为我们知道,诸佛世尊各于自己国土所教化、所摄持的众生是不一样的。像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教土这个环境中是什么呢?是杂居众生啊,善根若熟若不熟,若凡若圣,湿生、胎生、卵生、化生,三界九有,哎呀,种类太多了。那么你看有的佛的国土不是这样子的,有的佛的国土纯是菩萨,有的国土又纯是声闻,有的国土它就是各有机制啊!就是我们这个国土,是众生杂居之世间,参差不齐,善根差异极为的难以穷尽啊,就不可说,不可述说。所以世尊说四生九有之类,三界火宅之中,来评判我们。
那在我们这个国土中呢,这样杂居的国土中呢,这个次第讲、阶次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善根不同故,因缘机制不同故,有色界、无色界、欲界故,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有六道众生各具显现故,所以这个阶级、这个阶次是十分有意义的了。就是我们有章有法可遵循、可观察、可参照。
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若是我们用常规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这种机制安立来推导阿弥陀佛的净土,那实在是会冤枉我们的业缘,就是往生的愿望,蒙蔽我们往生的信乐,蒙蔽这种机制,蒙蔽!这个大家会慢慢的对比观察。
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这里我不太明白,也不太了解,昙鸾法师这样讲啊,未敢详也。这个地方不是太详细,但是他有前面的经典与佛法不可思议的这个推导。像昙鸾法师,所处的年代跟我们所处的年代差异太大了,他未敢详也,那我们怎么来详呢?!就放一放这个问题。见阿弥陀佛了,我们留个话题,大家问问阿弥陀佛是不是这样,完全可以。很多人真是就是为了进趣见佛问法才来修般舟三昧的,或者说念佛三昧的。
像我感觉天亲菩萨的母亲就特别有善巧,无著菩萨要不然真是很难成就的,无著菩萨虽然很厉害,善根很猛利,但他也是多年修行不能成就啊!他母亲鼓励他说:儿呀,你要见你父亲了,你就可以证道了。他说父亲是谁啊?弥勒菩萨啊!他说弥勒菩萨在什么地方呢?你要见他,你必须得要有禅定力。那无著菩萨就要见他父亲嘛。的确,弥勒菩萨是他父亲。为什么呢?出生他一切道德法益嘛,养育他的法身。所以我们都知道无著菩萨所传圣弥勒菩萨这一支的唯识教言,这是不虚的。但他母亲说你父亲是弥勒,他要见父亲这个心愿很强的。你父亲必须得跟我说一说,你怎么生了我,不养我,怎么不要我了,不教我了,跑掉了呢?那他母亲就很有智慧啊!作为一个人来说,她就在人情上鼓励他这样修持,所以他就修行啊,不见弥勒誓不罢手,见了弥勒就哭鼻子说:我要见你,你怎么就不见我呢?
象这些问题呢,我们未有详尽之时,那我们就可以留一个保留的课题见阿弥陀佛,我不听你法师讲,我要见阿弥陀佛问问他,完全可以的。菩萨们,不要认为阿弥陀佛离我们千山万水,十万亿佛土。不!一念信,决定是!我们举心动念,阿弥陀佛清晰了知!每一个心地,诸佛所摄,绝不舍离!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所有的知见、动态,决定诸佛了了分明的,毫光中照住一切众生,不失刹那,随机感应。我们念佛的每一个心念,诸佛可知可见,这是决定不虚的。我们可以做一个保留科目,来问佛,也可以问龙树天亲之类,我们可以来问他们。
好坚树喻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
这是长一百年就成树了。
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
一丈三米,我们就分了三个,三百米高呗,这三百米楼层有多高啊?那一日就是百丈高,三百米高,那谁知道能长多高呢?
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
那这树有多高呀?这树有多高呢?松树能长多高呢?
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这个我们没有见啊,我们听别人这么样说,你怎么能信呢?怎么能相信这样的机制呢?和他举的这个类比是一样的,闻说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名号功德,一闻就得不退转,那怎么可思议呢,对不对啊?一闻就得到清净平等的加持,入不退转地,这怎么能让人生信呢,对不对?那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要一级一级地从信位菩萨(编注:证到十种信位的菩萨。)一直到贤位菩萨,到三贤到十圣,一直到等觉、到妙觉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编注: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又: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你一闻阿弥陀佛的教言誓愿就得不退转,这怎么能想像得到的呢? 那么这是一个类比的例子。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
我们都知道,在世尊初度五比丘之时,都是善来比丘,乃至说五百外道,像迦叶啊,三迦叶所领信徒到这个地方都是善来啊,还有五百贼人,善来之下即证阿罗汉果。那现在我天天讲善来善来,你能不能证阿罗汉果啊?你能证,我把嗓子喊破都行啊!关键是不是能证呢?是我们的共同的机制不成熟还是善根不成熟,还是言说不成熟呢?言说同一言说,为什么不能成熟呢?实际就是信根未具,机制未熟。那这个地方怎么说呢?说证阿罗汉于一听,就是善来这一听啊。
制无生于终朝。
一朝一晨就证圣果了,晚的呢,就特别晚特别晚七日不证阿罗汉就急了,就说世尊,我听到戒法怎么没证阿罗汉果呢?七天就急了,世尊一观说:没事,阿难,去给他做庄严具,给他建立个庄严道场。一走进去就证阿罗汉果了。我们现在七日没证阿罗汉果谁着急啊?我看没有一个着急的,谁急了?举举手,我们大家都鼓励鼓励他,证个阿罗汉果嘛。阿罗汉回小向大就做大菩萨,你起码有种种方便,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具足啊。你可以帮助大家,这太简单了。对不对啊?你要是要什么房子,我们给你盖,什么地方都行,千辛万苦我们都不放过啊,是这样子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机制,这个跟你信不信没关系呀,你信怎么的,你不信怎么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生于佛前佛后啊,落入八难之中。我们庆幸唯一的因缘,尚有迦叶守护正法藏眼藏,尚有遗教于我等啊!我们若没有这本书咋活人呢?这还是我们的福报,我们不是在佛前佛后吗?弥勒未降生,释迦已取灭。
但是我告诉你,也有一个佛前——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师。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毕竟无所障碍,我们必然入清净海会,亲临阿弥陀佛座下。阿弥陀佛的无边光必然照亮着我们的心智,无畏无惧,你好好跟着阿弥陀佛学佛,必成无上道业,得不退转,就于现生。
关键是我们这个机制是不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师呢?你能不能得见本师,亲见本师呢?亲睹无量寿清净庄严光明相来见佛闻法呢?这里真是要有誓愿的。
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这个真是,哎呀,我们现在凡夫之人,说“善来”也成凡夫之语了,不是非常之语。像过去世尊念种种善巧誓愿,他们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我们读他们的愿,要有一念随喜也得加持,但你能不能成就呢?你要善于观察。所以呢,“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要不是这样,你也会得到大利。
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一个鼓励。就是让我们对听闻阿弥陀佛殊胜的教言,虽然是初发心菩萨,愿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样的菩萨,一定会进趣平等法身安乐住,于平等法则得以归命,因为净土教言最主要的从平等智下…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