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中,就是所謂的誓願不相應的願;那麼誓願相應了,我們就好出離自己了,也就很好出離了。

  所以以佛願爲我命,豈可思議乎?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來爲我們依從隨順,隨順佛願無疑無慮,那是具足圓滿的;我們要隨順自己的願力,一定要謹慎之謹慎,要平等地、細致地觀察:究竟你的願望是不是圓滿的?是不是具足的?是不是無上菩提心?就是說若在造作分,若在無造作分?無造作分那你就趣入無染無著這種清淨的法則中,來究竟願望所攝化;那我們在造作分、誓願分中,就是所謂的意樂與誓願中,我們怎麼來看自己的作爲。那麼這個二十二願這種提示,實在是令我們超出常倫,行普賢之德。

  我們現在發這樣的願,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願,一樣可以現前行普賢之德,無畏無懼,住于不退轉功德攝化之中,利益十方。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你要是在這個地方沒有清晰的認知與認識呢,那我們就會沈淪于所謂的臨命終時,而不珍惜每一個當下的臨命終時。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的確確都在入如來業,或者入衆生業,或者入菩薩業,或者入顛倒業。這刹那刹那,莫不是生死之間啊!佛陀的教言莫不如是!無常觀中,刹那生,刹那滅啊!無常觀中,刹那何依?刹那何從?刹那何用?刹那何建立呢?這是我們應該深刻透視的一個法則。我們真正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機來運用我們應該守護實踐的法則,那你心智會純熟起來,法益道德必然會廣利于世間,你也必然會得到不退轉的清淨加持,或者說守護于不退轉的真正的法則的機製。

  諸位善知識呢,不可草率。我們是不是在每一個當下真正不失念地運用著自己的隨順佛願力,隨順著誓願力,隨順著法性之力,來審觀世間的每一個現緣呢?若是如此,你有什麼畏懼啊?若是如此,你有什麼不可修持的呢?若是如此,你對佛法怎麼會産生不愛樂、不尊重呢?所謂的妄想呢?所謂的虛妄業力延續從此就斷滅了、斷除了。這個斷除斷滅就是不會再延續業流了,所有的作業是在智慧、光明、慈悲中自他二利,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

  因爲我們知道,諸佛世尊各于自己國土所教化、所攝持的衆生是不一樣的。像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土這個環境中是什麼呢?是雜居衆生啊,善根若熟若不熟,若凡若聖,濕生、胎生、卵生、化生,叁界九有,哎呀,種類太多了。那麼你看有的佛的國土不是這樣子的,有的佛的國土純是菩薩,有的國土又純是聲聞,有的國土它就是各有機製啊!就是我們這個國土,是衆生雜居之世間,參差不齊,善根差異極爲的難以窮盡啊,就不可說,不可述說。所以世尊說四生九有之類,叁界火宅之中,來評判我們。

  那在我們這個國土中呢,這樣雜居的國土中呢,這個次第講、階次講是十分重要的,因爲善根不同故,因緣機製不同故,有色界、無色界、欲界故,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有六道衆生各具顯現故,所以這個階級、這個階次是十分有意義的了。就是我們有章有法可遵循、可觀察、可參照。

  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最不可思議。若是我們用常規我們所在的世界的這種機製安立來推導阿彌陀佛的淨土,那實在是會冤枉我們的業緣,就是往生的願望,蒙蔽我們往生的信樂,蒙蔽這種機製,蒙蔽!這個大家會慢慢的對比觀察。

  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這裏我不太明白,也不太了解,昙鸾法師這樣講啊,未敢詳也。這個地方不是太詳細,但是他有前面的經典與佛法不可思議的這個推導。像昙鸾法師,所處的年代跟我們所處的年代差異太大了,他未敢詳也,那我們怎麼來詳呢?!就放一放這個問題。見阿彌陀佛了,我們留個話題,大家問問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完全可以。很多人真是就是爲了進趣見佛問法才來修般舟叁昧的,或者說念佛叁昧的。

  像我感覺天親菩薩的母親就特別有善巧,無著菩薩要不然真是很難成就的,無著菩薩雖然很厲害,善根很猛利,但他也是多年修行不能成就啊!他母親鼓勵他說:兒呀,你要見你父親了,你就可以證道了。他說父親是誰啊?彌勒菩薩啊!他說彌勒菩薩在什麼地方呢?你要見他,你必須得要有禅定力。那無著菩薩就要見他父親嘛。的確,彌勒菩薩是他父親。爲什麼呢?出生他一切道德法益嘛,養育他的法身。所以我們都知道無著菩薩所傳聖彌勒菩薩這一支的唯識教言,這是不虛的。但他母親說你父親是彌勒,他要見父親這個心願很強的。你父親必須得跟我說一說,你怎麼生了我,不養我,怎麼不要我了,不教我了,跑掉了呢?那他母親就很有智慧啊!作爲一個人來說,她就在人情上鼓勵他這樣修持,所以他就修行啊,不見彌勒誓不罷手,見了彌勒就哭鼻子說:我要見你,你怎麼就不見我呢?

  象這些問題呢,我們未有詳盡之時,那我們就可以留一個保留的課題見阿彌陀佛,我不聽你法師講,我要見阿彌陀佛問問他,完全可以的。菩薩們,不要認爲阿彌陀佛離我們千山萬水,十萬億佛土。不!一念信,決定是!我們舉心動念,阿彌陀佛清晰了知!每一個心地,諸佛所攝,絕不舍離!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所有的知見、動態,決定諸佛了了分明的,毫光中照住一切衆生,不失刹那,隨機感應。我們念佛的每一個心念,諸佛可知可見,這是決定不虛的。我們可以做一個保留科目,來問佛,也可以問龍樹天親之類,我們可以來問他們。

  

好堅樹喻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

  這是長一百年就成樹了。

  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

  一丈叁米,我們就分了叁個,叁百米高呗,這叁百米樓層有多高啊?那一日就是百丈高,叁百米高,那誰知道能長多高呢?

  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

  那這樹有多高呀?這樹有多高呢?松樹能長多高呢?

  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

  這個我們沒有見啊,我們聽別人這麼樣說,你怎麼能信呢?怎麼能相信這樣的機製呢?和他舉的這個類比是一樣的,聞說阿彌陀佛這個殊勝名號功德,一聞就得不退轉,那怎麼可思議呢,對不對啊?一聞就得到清淨平等的加持,入不退轉地,這怎麼能讓人生信呢,對不對?那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要一級一級地從信位菩薩(編注: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一直到賢位菩薩,到叁賢到十聖,一直到等覺、到妙覺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編注: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爲外凡菩薩,十信之後,爲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爲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爲聖位菩薩。又: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你一聞阿彌陀佛的教言誓願就得不退轉,這怎麼能想像得到的呢? 那麼這是一個類比的例子。

  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

  我們都知道,在世尊初度五比丘之時,都是善來比丘,乃至說五百外道,像迦葉啊,叁迦葉所領信徒到這個地方都是善來啊,還有五百賊人,善來之下即證阿羅漢果。那現在我天天講善來善來,你能不能證阿羅漢果啊?你能證,我把嗓子喊破都行啊!關鍵是不是能證呢?是我們的共同的機製不成熟還是善根不成熟,還是言說不成熟呢?言說同一言說,爲什麼不能成熟呢?實際就是信根未具,機製未熟。那這個地方怎麼說呢?說證阿羅漢于一聽,就是善來這一聽啊。

  製無生于終朝。

  一朝一晨就證聖果了,晚的呢,就特別晚特別晚七日不證阿羅漢就急了,就說世尊,我聽到戒法怎麼沒證阿羅漢果呢?七天就急了,世尊一觀說:沒事,阿難,去給他做莊嚴具,給他建立個莊嚴道場。一走進去就證阿羅漢果了。我們現在七日沒證阿羅漢果誰著急啊?我看沒有一個著急的,誰急了?舉舉手,我們大家都鼓勵鼓勵他,證個阿羅漢果嘛。阿羅漢回小向大就做大菩薩,你起碼有種種方便,叁明、四智、五眼、六通你具足啊。你可以幫助大家,這太簡單了。對不對啊?你要是要什麼房子,我們給你蓋,什麼地方都行,千辛萬苦我們都不放過啊,是這樣子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機製,這個跟你信不信沒關系呀,你信怎麼的,你不信怎麼的。我們一定要知道,生于佛前佛後啊,落入八難之中。我們慶幸唯一的因緣,尚有迦葉守護正法藏眼藏,尚有遺教于我等啊!我們若沒有這本書咋活人呢?這還是我們的福報,我們不是在佛前佛後嗎?彌勒未降生,釋迦已取滅。

  但是我告訴你,也有一個佛前——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師。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畢竟無所障礙,我們必然入清淨海會,親臨阿彌陀佛座下。阿彌陀佛的無邊光必然照亮著我們的心智,無畏無懼,你好好跟著阿彌陀佛學佛,必成無上道業,得不退轉,就于現生。

  關鍵是我們這個機製是不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師呢?你能不能得見本師,親見本師呢?親睹無量壽清淨莊嚴光明相來見佛聞法呢?這裏真是要有誓願的。

  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這個真是,哎呀,我們現在凡夫之人,說“善來”也成凡夫之語了,不是非常之語。像過去世尊念種種善巧誓願,他們就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在我們讀他們的願,要有一念隨喜也得加持,但你能不能成就呢?你要善于觀察。所以呢,“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要不是這樣,你也會得到大利。

  這一段文字給我們一個鼓勵。就是讓我們對聽聞阿彌陀佛殊勝的教言,雖然是初發心菩薩,願生阿彌陀佛國土這樣的菩薩,一定會進趣平等法身安樂住,于平等法則得以歸命,因爲淨土教言最主要的從平等智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