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手,清淨平等智下手,就是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大光普照,令一切衆生歸入平等智,就是心地寂滅,無虧無欠。

  我們作爲凡夫總會感覺到我們自己有虧欠啊,一感到虧欠它就不安樂住了,阿彌陀佛的誓願令十方法界有情一時得平等安樂住,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誓願來回施,令我們平等心性得以印證,得以得見,得以運用,你敢運用它了。所以清淨平等覺之回施,令衆生必住不退轉位。

  我們要善思維,存念阿彌陀佛本師來作爲我們的導師,作爲我們的本土導師。釋迦師是勸化我們的導師,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現在佛,住持教言,令我等成就無上菩提的真正本師。這樣我們就無畏無懼。

  

八句次第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爲莊嚴,于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叁業具足,應爲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衆功德。既知大衆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在如來自利利他八種莊嚴功德中,來作一個次第說,以導引衆生深入觀察阿彌陀佛自他二利的善巧。因爲二十九種觀察門欲令我們進趣願往生之意樂,這個意樂就是在你作意分中徹底泯除你一切疑慮,不能生模糊的這個概念。所以産生願往生彼國之決定意樂與誓願,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産生了決定往生彼國,願意往生彼國的誓願與意樂,那你現世中會得大安樂,這安樂能令你生喜,喜能得定,定能生慧,慧能生種種不可思議的善巧,那麼與佛法相應,現世中得佛法真正的安樂具、安樂住。我感覺到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在這個次第觀中生起相應的感知。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如來自利充盈,有利他善巧,猶如日輪,日輪之光,滿足故,能照耀十方。要是我們自利不充盈,欲利他者是不可産生的,所以利他亦是自利分,菩薩行爲。諸佛如來自利充盈故,可以普利十方有情,自利充盈。在八種自在功德中,充盈是首分。

  有人說我在幫助衆生有情啊,幫助別人啊,給他們帶來利益啊。不是,你給他們帶來利益都是自利分,都在利益自己。因爲啥?你是不是真正的充盈了?充盈了,“他”尚不可見,況且“利他”呢?這不是充盈的,是造作的、對待的心智業緣産生所出來的所謂的利他業。所以菩薩行法以利他爲自利,從絕待上說無有利他善巧,只是說以利他爲完成自利修持罷了,是這樣一個機製。

  這樣呢,我們把佛菩薩作一個無分別的分別,令我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要不然你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菩薩挺好的,一生成佛不成佛不重要,不是這樣子。這就是無上菩提之願還是堅持己願——羸弱之願呢?很重要的。實際整個淨土的教言中,無外乎是引發我們無上的菩提心、無上的信心、無上的往生的抉擇心,這個無上就是不能退轉,無有退轉之余地。

  “自利利他莊嚴功德次第成就,應知。”這個應知,實際就是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教言一直在引導我們逐步地進趣,前十七種觀察已經進趣國土莊嚴,讓我們來觀察彼國稀有難得之相,種種安樂自在之利,蓮花化生之莊嚴。後面如來八句自他二利功德,是進趣情世間之體,就是衆生之體。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

  國土相是載負有情令得安樂住之大機,無量光佛刹普涵十方有情,醒悟者即得度脫,聽聞者即得醒悟,聞即脫。那你說我天天聽聞怎麼沒有度脫呢?煩惱這麼大呢?還是聽聞了,只是說你尚被業習蒙蔽,執著分別蒙蔽罷了,一旦此蒙蔽在彌陀的誓願、無礙誓願力中輕輕地一隨順就得度脫了。

  

1、觀座

  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爲莊嚴,于何處坐?

  他第一個說“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來抉擇阿彌陀佛因地殊勝。

  所以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

  你要是想知道阿彌陀佛的座子,你要讀一讀《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之座皆有所解釋,一個是相的解釋,再一個就是法則的解釋,令我們得見阿彌陀佛清淨廣大的緣起、不可思議的緣起

  

2、觀佛莊嚴身業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

  “相好光一旬,色相超群生。”阿彌陀佛以《觀經》說圓光普照百億大千世界、百億佛土,實際這是一個說法。什麼“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可能是一個說,這個說你怎麼來用呢?來運用呢?我們在念佛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機製,有人念佛能見佛之高大身、無窮身、極致身,有人就好比說在念佛中身體會進入極致狀態,就是說周遍身相,或者見到極致佛身,這個都不算什麼,沒有什麼,就是一個幻緣幻相,都是無常相。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呢,來觀佛身業莊嚴,什麼樣的身業莊嚴呢?

  

3、觀佛莊嚴口業

  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

  實際名聲者,法無自性之抉擇,廣利十方,無染無垢。我們聽音聲比較好感知。“啪!”聽到音聲了,這個音聲也就消失了,聽到了也就消失了,亦沒有得也沒有失,但它能喚醒衆生。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亦複如是,圓滿寶號亦複如是,具足功德願力名號亦複如是。令聽聞衆生得到願力,得到功德,得到無礙,得到智慧,得到光明,得到無所對待,一時滿足。無得無失,本性如是。所以呢,阿彌陀佛殊勝摩尼寶號直揭衆生本性所在,令衆生得安樂住,就是不增減住、清淨住、智慧住、方便住、莊嚴住。這一切經教所有的解釋,莫不如是,來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垢,坦露法性之真實,無得無失,在這個地方抉擇,不斷的抉擇,來顯現他不可思議的功德相。

  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

  阿彌陀佛的口業來自于他的誓願,名聲傳十方,令十方聽聞衆生一時得無量法益清淨布施,得以滿足。予法得滿足,安樂住。阿彌陀佛的布施就是以廣大,以名聲、名號廣傳十方,令稱名的有情、聞名的有情得于無上菩提,就是具足福慧,徹見法性。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你不相信可以試一試啊,你可以閉閉關,念念佛,閉一百天關,找一個靜地方去念念佛,你就發這樣一個願——阿彌陀佛如是的名號能普利凡聖十方九界有情,我亦如是守護此名號功德。你念一百天的佛,你看看有什麼樣的周圍依報環境的改變,十分震撼人的,十分不可思議的!你依正二報的改變都是難以言傳的。但你要守護這樣的誓願,那你要說我念阿彌陀佛是要爲了掙一點鈔票,我念阿彌陀佛是求人天福報,那行不行呢?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個地方呢,所謂的名聞普利有情。

  

4、觀佛莊嚴心業

  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

  阿彌陀佛的名號傳播能令我們的心業一時與阿彌陀佛名號相應,何以故?此名聲能蕩滌衆生塵垢、心地塵垢,令衆生心業清淨啊。我們無始以來的所謂的妄知妄見——以爲常啊,以爲無常啊,以爲善啊,以爲惡啊,以爲是啊,以爲非啊,在這無盡的業緣刹海中,沈淪不能出離。阿彌陀佛以清淨法性名號、如意摩尼寶號,梵音傳播于十方,淨化洗滌一切衆生心智,令你一時得見,什麼呢?清淨心智,如佛無異。這就是我們的心業,要看心業,看阿彌陀佛的心業來照見自己的心業,所以呢,次觀心業。

  

5、觀大衆功德

  既知叁業具足,應爲人天大師

  所以,昙鸾法師講啊,“以佛願爲我命,豈可思議啊!”那你身在凡位,念阿彌陀佛可以利十方九界凡聖有情,令其同趣寂滅平等真實法界。那你是個什麼人呢?你自已應該觀察的。

  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衆功德。

  一切有情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廣傳廣布啊,令一切衆生鹹入清淨海會!那我們鹹入蓮池海會啊。所以呢,進趣這種無上菩提,見佛聞法,清淨法會。

  

6、次觀上首

  即知大衆有無量功德,是故次觀大衆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

  昙鸾法師在這開了一個玩笑啊,這個玩笑真的不大不小。所有的經典上講啊,不管是《藥師經》、《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或者他方佛土的經典都說,此國眷屬上首者,好比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上首菩薩——日月二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日光遍照、月光遍照菩薩,是藥師佛的上首菩薩。那釋迦佛的報身佛,也有二菩薩——普賢、文殊是他的上首菩薩。

  那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明明觀世音、大勢至。在此處說,“次觀上首,上首是佛”。這真是悲心徹骨之說啊!泯滅悲智對待,一時彙入圓滿。所以上首是佛啊!泯滅對待心智,令衆生歸入究竟心智安樂住。這實在是悲心,不是悲心難以宣化此語,他不會這樣說。因爲經典講的分明啊,說上首觀音勢至嘛,《觀經》也是這樣講的。此處他講上首是佛,這實在是很感人的。象在一些特定法本中,講阿彌陀佛,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莫不是阿彌陀佛清淨化現,清淨運用。所以極樂世界所有的國土,乃至什麼共命之鳥皆是阿彌陀佛化現,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上首是佛”。

  

7、次觀主

  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

  上首是佛,主何安立啊?這個主啊,是我們現前每一個大衆啊,你要做的主的,你要住持你那個清淨的法界、無礙的法界,佛陀一樣的法界,你做得這個主,就是以佛願爲自命啊。所以呢,昙鸾法師把這個主位呢,讓給一切有情了。

  大衆們啊!我們學佛的目的,一…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