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要清晰啊。學佛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那麼我們能清淨安住,進趣菩提;若不如是,實在是大難啊,皈依尚不可得,況成菩提呢?在叁皈依的一體叁皈依中要抉擇,一切衆生是佛,一切衆生本來具足。若不作如是抉擇,念佛總不相應啊!終是心外求法,終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無上大願,終與無上大願不能親切,你沒有親切之機啊!終不能相應!這個文字中呢,需要諸位善知識善于體察,善于審觀。
8、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次觀主,即知是主
主于上首啊!昙鸾法師,我感覺這個玩笑開的十分大。希望諸位善知識,莫錯過善知識的悲心誘導,欲使我等趣入法味,住不退轉。此法味實在是無法可得啊。凡夫業相,凡夫身份,實在無凡夫相,無凡夫身份啊。諸佛相實在是無諸佛相的,菩薩相亦複如是。我們怎麼來進趣運用呢?祈禱一切善知識善于觀察,善于守護。
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這是所謂的“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阿彌陀佛這種不虛作住持在《無量壽經》中有四句偈子,諸位善知識若遇淨土法門,深入了解應該熟悉、應該純熟這四句偈子——“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可以說是對淨土一法作了一個畫龍點睛的四句偈子,把整個法門就點活了。這一個法的教綱教言,全在于此。那你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有所了解,那我們再來念阿彌陀佛,就能貼切地隨順阿彌陀佛的甚深功德願力寶號,來各個得以不退轉。所以和這四句偈子是相對,“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也是淨土法門傳播住世的一個根本四句偈子。
《往生論》中天親菩薩把它做了一個轉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讓我們來依觀産生正見,以正見産生智慧之力,趣入所謂的方便門、智慧門,來了生脫死。“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那我們要是觀自己的業力,觀他人的業力,觀乃至菩薩的力,實不相應啊!實不相幹!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依佛願力故,觀佛願力故,隨順佛的願力故,而得到法性的徹底彰顯,無疑無慮,在無疑無慮的機製下會照見自性與佛不二,清淨安住。那麼,他有一個不退轉的成熟過程,就是我們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信心建立不建立,顯加冥加,有凡征兆、有聖征兆,有不可思議之征兆,有平實之征兆,皆得不退轉之法性這種光明。自性之光,自然照耀。
那麼我們再來念阿彌陀佛,就會倍感親切,倍感感恩,倍感得力之處,斷除無始以來一切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之蒙蔽,一時彙入清淨法界緣起,歸入如來藏,就是打開衆生的寶藏。“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鹹令此衆生進趣無上菩提。那麼這個機製,所以這個不虛作住持功德,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這個注意。不虛作住持是佛願力、法性力,也就是我們本心的心性這種心源力所在,不虛作住持。那我們的貪嗔癡慢疑邪見、不正業所蒙蔽的虛妄造作是虛作的,是不如實的住持,不相應。這樣呢,我們來作一個對比而擇取不虛作住持的所謂的佛的願力,進趣無上菩提。
八句次第成已。
八句的次第啊,是這樣的安排。實際昙鸾法師的悲心在于使我們有一個次第的、逐漸的引導,令我們深入淺出,淺出到生活之中,深入到佛法智海之中;淺出在于妙用,深入在于究竟。這一點使我們真正的運用這個教言,運用這個法則。佛法若不實踐,猶如畫餅充饑,會頓生邪見。若我們遇到這個法則要深入觀察實踐,以聞思修,就是行與解作並行,所以有解有行,此人必證無上道業;有解有行,必開圓解;有解有行,必證悟無上道業,趣入光明莊嚴藏。
你要是有信有解,沒有行證,你何以得安樂呢?就是我們看到美好的飲食擺在面前,你被餓死,或餓的黃皮寡瘦,那是不相應的。我們在佛法的法味中,要去品嘗它,就是不斷地依解而行,依教而行,依願而行,深入實踐,切莫放過每一個當下的一念現緣之中,不要放棄,不要輕易地放棄。那你說我們放逸放逸、懈怠懈怠不行啊?要是實在繃緊了可以放逸一下,懈怠一下,但是絕不能丟失這個主題啊。所以精進不止于當下的每一念,精進不止于當下每一刻,精進不止于下當下每一事相,這是真正的精進行法者啊。
要不然我們說“是日己過,命己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那麼我們這個生命看著今日存在,明日難保。世尊之語,我深信不疑。可能這兒的老常住都能知道,我說這個話不虛啊。以前我是一年一年就會幾次不行不行了,垮了,開始浮腫啊,他們以前都看得到的,腦袋也浮腫了,腿也浮腫了,人不行了,倒出氣了,你咋辦?你說你還是怎麼樣怎麼樣,你不敢不去進趣佛法,你不敢放縱自己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無常面前啊!這個無常鬼都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刹那間沒有離開過,你怎麼知道你的業熟與不熟呢?你不要揣度。
所以印光大德講啊,我們要把“死”字貼到額頭上,頂戴它。那是個光明藏!菩薩們!普賢菩薩,文殊普賢腦袋上有光明藏,大勢至的寶瓶也是這個“死”字啊,觀世音菩薩腦門上的阿彌陀佛也就是個“死”字啊,貼著“死”字呢,我們能不能知道無常真正地跟隨著我們呢?無常怎麼跟隨我們呢?每一個業相都是無常的,無自性的,你可以現觀是不是如是,刹那生死,刹那生滅,念念生滅,念念不可得啊,念念不可存留。那我們怎麼來運用這一念呢?那每位善知識一定會思維觀察自己的業緣。
行,我們還來接著往下學習。
觀菩薩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複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好。我們來把這四種菩薩利他功德,所謂的正修行作一個提示,我們來看看這些菩薩是怎麼來念佛的。前八種衆生體觀,就是佛的八種清淨守護、自他二利的功德相,那麼菩薩。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昙鸾法師把它講得很清楚,他依止天親菩薩的文字,原來的文字沒有增減。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我們違背此修行那可能就不是正修行了。現在念佛人啊,我們這個社會上傳播這些念佛法門的,我們看與此相應不相應,不相應那就不是正行,相應那就是正行。因爲不管是五念門或是菩薩四行,這都是淨土法門修持的根本要素或者法則。這四種菩薩正修行正是隨順佛願,隨順佛力,不假自己的業力,把自己整體的業力投入之善巧,我們會看得到的。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
一切若凡若聖欲修行佛法者,應知其正體。此正體不增不減,無色無相,無頭無尾,非凡非聖,安住世間,這個正體我們要了解,要有認知;沒有了解認知,你就虛妄修持,多于有爲業中染著世間,妄生驕慢與卑劣。《無量壽經》的教誨,讓我們遠離貢高心與卑劣心,所以既不貢高,亦不卑劣,這是十分重要的平等守護,也就是真如守護。所以真如是諸法正體,體者。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
念佛之人啊,實在念無念念,正念彌陀!念無念念,無所得失!念無念念,分明念念啊!你是不是真正的行無所行呢?諸位善知識善觀察自身,善觀察自己所行法地,若不然就産生了驕慢與卑劣,被自己的煩惱業習所逼。
今天上午有一個菩薩跟我談,說:“我以後才不行這個般舟呢,你看行般舟的人都驕慢,煩惱那麼重,一點都不慈悲。”我說你這是誹謗佛法,拿別人的業習來誹謗佛法,業習是業習,佛法是佛法,業習可以回歸于佛法智海之中,但業習代替不了佛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業習,若在行法中,若在不行法中,業習都會表現,但有一點,你不能把業習蒙蔽佛法,你不能說這個人行過法了,有業習,那這個佛法就不行了。那這是謗法。
我們大家在一起工作啊,善觀業習之歸向,那麼就歸于清淨法性,人得安樂住。不要縱容業習,人就避免謗法之機製。好比如:哎呀,這個出家人,怎麼這個德行呢。他認爲你是出家人,實際他不知道,這是某個人的習氣,而不是說整個出家人的習氣。我們這個僧團背後有諸佛菩薩,有賢聖,有那些成就者,一個凡夫僧呢,他多具業習,那一個行法者亦複如是。
我們背後有諸佛菩薩,有一切智者成就者,你要愛樂這個法,你要消融你的業習煩惱啊,要把我們的業習消融到法則之中,回歸到法的安住中,那你是一個行法者了;要是在我行法中,縱容自己的業習。別人說你看這行法的人……因爲我們去謗法滅法,丟失學佛的機製,那我們就有過失了,菩薩們。我們作爲一個行法者,善于把自己的煩惱業習融化在佛法智海之中、佛法之中,讓佛法來消融這種煩惱與業習,令我們心智調柔,令佛法安住于世間,廣利有情,令一切衆生贊順于佛法,而不是疑謗于佛法。
我常…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