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要清晰啊。学佛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么我们能清净安住,进趣菩提;若不如是,实在是大难啊,皈依尚不可得,况成菩提呢?在三皈依的一体三皈依中要抉择,一切众生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若不作如是抉择,念佛总不相应啊!终是心外求法,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大愿,终与无上大愿不能亲切,你没有亲切之机啊!终不能相应!这个文字中呢,需要诸位善知识善于体察,善于审观。
8、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次观主,即知是主
主于上首啊!昙鸾法师,我感觉这个玩笑开的十分大。希望诸位善知识,莫错过善知识的悲心诱导,欲使我等趣入法味,住不退转。此法味实在是无法可得啊。凡夫业相,凡夫身份,实在无凡夫相,无凡夫身份啊。诸佛相实在是无诸佛相的,菩萨相亦复如是。我们怎么来进趣运用呢?祈祷一切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守护。
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这是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阿弥陀佛这种不虚作住持在《无量寿经》中有四句偈子,诸位善知识若遇净土法门,深入了解应该熟悉、应该纯熟这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四句偈子可以说是对净土一法作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四句偈子,把整个法门就点活了。这一个法的教纲教言,全在于此。那你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有所了解,那我们再来念阿弥陀佛,就能贴切地随顺阿弥陀佛的甚深功德愿力宝号,来各个得以不退转。所以和这四句偈子是相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也是净土法门传播住世的一个根本四句偈子。
《往生论》中天亲菩萨把它做了一个转换,“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让我们来依观产生正见,以正见产生智慧之力,趣入所谓的方便门、智慧门,来了生脱死。“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那我们要是观自己的业力,观他人的业力,观乃至菩萨的力,实不相应啊!实不相干!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依佛愿力故,观佛愿力故,随顺佛的愿力故,而得到法性的彻底彰显,无疑无虑,在无疑无虑的机制下会照见自性与佛不二,清净安住。那么,他有一个不退转的成熟过程,就是我们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信心建立不建立,显加冥加,有凡征兆、有圣征兆,有不可思议之征兆,有平实之征兆,皆得不退转之法性这种光明。自性之光,自然照耀。
那么我们再来念阿弥陀佛,就会倍感亲切,倍感感恩,倍感得力之处,断除无始以来一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之蒙蔽,一时汇入清净法界缘起,归入如来藏,就是打开众生的宝藏。“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咸令此众生进趣无上菩提。那么这个机制,所以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这个注意。不虚作住持是佛愿力、法性力,也就是我们本心的心性这种心源力所在,不虚作住持。那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邪见、不正业所蒙蔽的虚妄造作是虚作的,是不如实的住持,不相应。这样呢,我们来作一个对比而择取不虚作住持的所谓的佛的愿力,进趣无上菩提。
八句次第成已。
八句的次第啊,是这样的安排。实际昙鸾法师的悲心在于使我们有一个次第的、逐渐的引导,令我们深入浅出,浅出到生活之中,深入到佛法智海之中;浅出在于妙用,深入在于究竟。这一点使我们真正的运用这个教言,运用这个法则。佛法若不实践,犹如画饼充饥,会顿生邪见。若我们遇到这个法则要深入观察实践,以闻思修,就是行与解作并行,所以有解有行,此人必证无上道业;有解有行,必开圆解;有解有行,必证悟无上道业,趣入光明庄严藏。
你要是有信有解,没有行证,你何以得安乐呢?就是我们看到美好的饮食摆在面前,你被饿死,或饿的黄皮寡瘦,那是不相应的。我们在佛法的法味中,要去品尝它,就是不断地依解而行,依教而行,依愿而行,深入实践,切莫放过每一个当下的一念现缘之中,不要放弃,不要轻易地放弃。那你说我们放逸放逸、懈怠懈怠不行啊?要是实在绷紧了可以放逸一下,懈怠一下,但是绝不能丢失这个主题啊。所以精进不止于当下的每一念,精进不止于当下每一刻,精进不止于下当下每一事相,这是真正的精进行法者啊。
要不然我们说“是日己过,命己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那么我们这个生命看着今日存在,明日难保。世尊之语,我深信不疑。可能这儿的老常住都能知道,我说这个话不虚啊。以前我是一年一年就会几次不行不行了,垮了,开始浮肿啊,他们以前都看得到的,脑袋也浮肿了,腿也浮肿了,人不行了,倒出气了,你咋办?你说你还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不敢不去进趣佛法,你不敢放纵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常面前啊!这个无常鬼都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刹那间没有离开过,你怎么知道你的业熟与不熟呢?你不要揣度。
所以印光大德讲啊,我们要把“死”字贴到额头上,顶戴它。那是个光明藏!菩萨们!普贤菩萨,文殊普贤脑袋上有光明藏,大势至的宝瓶也是这个“死”字啊,观世音菩萨脑门上的阿弥陀佛也就是个“死”字啊,贴着“死”字呢,我们能不能知道无常真正地跟随着我们呢?无常怎么跟随我们呢?每一个业相都是无常的,无自性的,你可以现观是不是如是,刹那生死,刹那生灭,念念生灭,念念不可得啊,念念不可存留。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一念呢?那每位善知识一定会思维观察自己的业缘。
行,我们还来接着往下学习。
观菩萨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好。我们来把这四种菩萨利他功德,所谓的正修行作一个提示,我们来看看这些菩萨是怎么来念佛的。前八种众生体观,就是佛的八种清净守护、自他二利的功德相,那么菩萨。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昙鸾法师把它讲得很清楚,他依止天亲菩萨的文字,原来的文字没有增减。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我们违背此修行那可能就不是正修行了。现在念佛人啊,我们这个社会上传播这些念佛法门的,我们看与此相应不相应,不相应那就不是正行,相应那就是正行。因为不管是五念门或是菩萨四行,这都是净土法门修持的根本要素或者法则。这四种菩萨正修行正是随顺佛愿,随顺佛力,不假自己的业力,把自己整体的业力投入之善巧,我们会看得到的。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
一切若凡若圣欲修行佛法者,应知其正体。此正体不增不减,无色无相,无头无尾,非凡非圣,安住世间,这个正体我们要了解,要有认知;没有了解认知,你就虚妄修持,多于有为业中染着世间,妄生骄慢与卑劣。《无量寿经》的教诲,让我们远离贡高心与卑劣心,所以既不贡高,亦不卑劣,这是十分重要的平等守护,也就是真如守护。所以真如是诸法正体,体者。
体如而行,则是不行。
念佛之人啊,实在念无念念,正念弥陀!念无念念,无所得失!念无念念,分明念念啊!你是不是真正的行无所行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自身,善观察自己所行法地,若不然就产生了骄慢与卑劣,被自己的烦恼业习所逼。
今天上午有一个菩萨跟我谈,说:“我以后才不行这个般舟呢,你看行般舟的人都骄慢,烦恼那么重,一点都不慈悲。”我说你这是诽谤佛法,拿别人的业习来诽谤佛法,业习是业习,佛法是佛法,业习可以回归于佛法智海之中,但业习代替不了佛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习,若在行法中,若在不行法中,业习都会表现,但有一点,你不能把业习蒙蔽佛法,你不能说这个人行过法了,有业习,那这个佛法就不行了。那这是谤法。
我们大家在一起工作啊,善观业习之归向,那么就归于清净法性,人得安乐住。不要纵容业习,人就避免谤法之机制。好比如:哎呀,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个德行呢。他认为你是出家人,实际他不知道,这是某个人的习气,而不是说整个出家人的习气。我们这个僧团背后有诸佛菩萨,有贤圣,有那些成就者,一个凡夫僧呢,他多具业习,那一个行法者亦复如是。
我们背后有诸佛菩萨,有一切智者成就者,你要爱乐这个法,你要消融你的业习烦恼啊,要把我们的业习消融到法则之中,回归到法的安住中,那你是一个行法者了;要是在我行法中,纵容自己的业习。别人说你看这行法的人……因为我们去谤法灭法,丢失学佛的机制,那我们就有过失了,菩萨们。我们作为一个行法者,善于把自己的烦恼业习融化在佛法智海之中、佛法之中,让佛法来消融这种烦恼与业习,令我们心智调柔,令佛法安住于世间,广利有情,令一切众生赞顺于佛法,而不是疑谤于佛法。
我常…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