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難音,也就是所謂的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乃至無量無邊的對待造作之苦,一時在阿彌陀佛清淨梵音的參照下,而得到回歸。平等口業之中,無造無作,廣說慈悲言、妙言、清淨言、利益言、廣大安慰言,令衆生入佛知見,所謂說“入如來家”。

  

因爲阿彌陀佛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以名號宣化一切清淨梵音,令衆生一切染著口業而得到解脫。因爲此業報若不假以強緣,實在難以出離。因爲我們學佛之人都知道因果不虛啊。在世間的這種延續相中,假設我們沒有清晰的法性的回歸,無始以來的業縛勢在必然,世間相如是。所以“如上種種口業系縛,皆得解脫。”

  

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這前邊講身業、口業皆以阿彌陀佛光明照耀美妙音聲之印契,令衆生出輪轉的身業、卑賤的身業、受苦的身業,來得見光明平等的這種身相,所以抉擇于此,回歸于此。口業亦複如是。以佛如來不可思議摩尼德號,令一切衆生生如意口業,說清淨語、安慰語、利益衆生語。所以說“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意業解脫

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叁有,受種種分別苦、取舍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衆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這段文字可能對我們漢族的學佛有情猶爲重要!猶爲對機!猶爲關鍵!因爲我們漢族人善于辨識,善于推導,從儒家的思想一直到道家的一些教育,分別是十分……從我們幼年受的教育一直到成年的教育,就是在分別中、好壞中,不斷地造作自己的心智。所以說,這段文字猶爲重要!

  

所以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你可以……我們不要去觀察別人,可以隨時觀察自己的心智,在這個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等等中,在這些無量的分別執著中,我們以爲有實,決不輕饒。所以長淪叁有,在叁途中,不得出離。這個叁有是誰來造作出來的呢?就是這個分別心。

  

世尊在他所證悟的刹那,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恰恰我們漢族的這些教育,我們大家受的教育,就是分別執著,就是好壞對待之說。這爲什麼判的這麼重呢?說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呢?那佛陀世尊爲什麼在這個分別執著上這麼重的懇請我們作爲一個有情走出這種分別執著呢?爲什麼以這種平等的心來供養我等呢?

  

這我感覺每一個在座的菩薩們,一定會深思熟慮:是用平等知見還是分別知見,是令衆生出熱惱、出無明還是繼續沈淪于這種所謂的對待邪見之中,這是我們每一個有情急于觀察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爲身業、口業皆有其方便,唯有意業是自受用苦與樂的機製,就是你于佛法有沒有正見智慧安立,正見有沒有生起?所謂的正思維,正意、正口業、正身、正業、正命啊,你能不能延續出來?關鍵問題就在于這個所謂的心智中,是分別心還是平等心?這實在是我們每一個有情面臨的是繼續沈淪還是出離生死苦海的一個焦點問題。

  

意業者,一切業之來源根本哪。所以“以分別故,長淪叁有。”那我們現前的每一個舉心動念,是在分別還是在消融分別執著呢?這是需要每一個善知識一定要對自己、對自己的意業負責任的。要不負責任,我們對自己尚不能原諒,況且對于其他有情呢?所以就在這個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乃至說若凡若聖之類中分別執著,那就會長淪叁有。所以,這個取舍苦啊,這個分別苦啊,長寢大夜!就是在這個分別對待中,心受魔力的煎熬,所以無有出期。

  

是衆生若遇阿彌陀佛如來平等光照,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望是平等度脫十方有情,令其回歸法性智海中,得安樂住。凡夫有情最不願意面對的就是平等心智,喜歡于高低、上下、是非、得失啊。所以我感覺諸位肯定會有自己的思維觀察。

  

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問曰

  

昙鸾法師給我們設了一個問。

  

問曰:心是覺知相,雲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那你這個心是個覺相啊,它怎麼能不分別呢?這是個設問。這從根本上,就是現前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來給我們提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舉心動念之刹那,怎麼能不分別這個覺知呢?覺知延續就是分別啊!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

  

無始以來因爲我們身在凡位,多是被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種執著帶來的業習,就是以覺辯知産生分別力,以分別力産生取舍願,取舍願産生苦樂智,苦樂智産生造作種種惡業,種種惡業相續延續,成爲世間。那我們這一念淨念生起之時,是了無分別的,我所不立啊,所以是爲入實相。實相則無知,此無知,是分明了了,了無染著之無知,非是斷滅,亦不是頑空。入于實相,實相無知。無知是沒有産生我所對待,那麼這樣一種實相智,或者說種子智,令衆生平等安住。下面舉了一個例子。

  

譬如蛇性雖曲

  

我們是知道的,遊動的蛇,現在山上有許多遊動的蛇,你不要怕這蛇,山上的蛇是不會咬人的。這個蛇呢,它的性是曲的,它要彎彎的才能跑的動。

  

入竹筒則直。

  

你把它裝在竹筒子裏面,它不得不直。他舉了這麼個例子,來讓我們觀察我們的知見、覺知的延續。

  

又如人身若針刺,若蜂螫,則有覺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則無覺知。

  

這個地方舉了幾種例子。我們的人身,要是用針紮,什麼蜂啊、蠍啊來螫你,那麼這樣就會有覺知,但要是象水中一種蟲子,很多小孩子時代、童年時代去池塘裏洗浴,就會有這種他們稱爲螞蟥,它在你身上吮吸你的血啊,你是不會知道的,沒有感知的。他舉的是個例子。若甘刀割,有的小孩食刀上的紙糖衣,把舌頭給割痛了,割壞了還不知道。因爲他的關注點在于甜,而沒有在于刀,他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

  

昨天他們燃了個蠟燭,我說把手放在蠟燭和放在水上的感知是有差別的。這個感知的因緣是十分重要的。在雲南這個地方,有些民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習慣,那麼這個人也是有覺知的。我以前看過他們上刀山的表演,就是他們當地的人做一個木架子一樣的,把自己的腰刀抽出來,一個一個的插在上邊,刀刃朝上,就過來一個人,就抓住這個刀刃,腳踩著刀刃,依次依次的爬上去,爬很高。這個他是有因緣的,有知覺的。那麼或者是下火海,下面燒上火以後,人就赤足在上面走,他主要是他心地所緣不一樣的,要不然他就會被刀割壞、就會被火燒傷。這個可能是世間人做的心理實驗。所以“在于因緣”。那我們的心智亦複如是,覺性亦複如是,就是你所緣的延續罷了。

  

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所以在于因緣,它的本體,不能說是知與無知。那麼知與無知還是個對待方便說,爲了使染著有情脫離知、分別知的這個染著故,說無知。實在無知亦不可立,知與無知但是因緣而顯。就象他前邊舉的例子是一樣的。他下邊又設了一個問。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雲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有一切種智,有道種智,有一切道種智,叁昧差別。一切種智又稱爲種相智,或者說一切智。這智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呢?那麼一切道種智就是分別智,是怎麼延續出來的呢?他這講一切種智,那就是分別智怎麼安立呢?他設立了這麼個問題。若是說人沒有分別,這個無知相,是不是頑空與斷滅呢?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

  

這個很……我們都很好透視、思維觀察的。若有所知,就會有所不知。因爲此知是分別取用分。

  

聖心無知

  

他這是一個評判啊。聖心無知。

  

故無所不知。

  

這個是一種延續說。

  

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這個說法要是用思維是十分難以去理解的。要是用這種叁昧修持,周遍的叁昧修持,這反而是很簡單的問題了。要是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的次第的修行,對這問題就不是問題。若是在一些名相上有一點了解,也不是問題。關鍵問題就是,這個地方我感覺,我們若用思維的角度,就容易上一個思維的當。…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