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难音,也就是所谓的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乃至无量无边的对待造作之苦,一时在阿弥陀佛清净梵音的参照下,而得到回归。平等口业之中,无造无作,广说慈悲言、妙言、清净言、利益言、广大安慰言,令众生入佛知见,所谓说“入如来家”。

  

因为阿弥陀佛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以名号宣化一切清净梵音,令众生一切染着口业而得到解脱。因为此业报若不假以强缘,实在难以出离。因为我们学佛之人都知道因果不虚啊。在世间的这种延续相中,假设我们没有清晰的法性的回归,无始以来的业缚势在必然,世间相如是。所以“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

  

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前边讲身业、口业皆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耀美妙音声之印契,令众生出轮转的身业、卑贱的身业、受苦的身业,来得见光明平等的这种身相,所以抉择于此,回归于此。口业亦复如是。以佛如来不可思议摩尼德号,令一切众生生如意口业,说清净语、安慰语、利益众生语。所以说“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意业解脱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这段文字可能对我们汉族的学佛有情犹为重要!犹为对机!犹为关键!因为我们汉族人善于辨识,善于推导,从儒家的思想一直到道家的一些教育,分别是十分……从我们幼年受的教育一直到成年的教育,就是在分别中、好坏中,不断地造作自己的心智。所以说,这段文字犹为重要!

  

所以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你可以……我们不要去观察别人,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智,在这个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等等中,在这些无量的分别执着中,我们以为有实,决不轻饶。所以长沦三有,在三途中,不得出离。这个三有是谁来造作出来的呢?就是这个分别心。

  

世尊在他所证悟的刹那,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恰恰我们汉族的这些教育,我们大家受的教育,就是分别执着,就是好坏对待之说。这为什么判的这么重呢?说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呢?那佛陀世尊为什么在这个分别执着上这么重的恳请我们作为一个有情走出这种分别执着呢?为什么以这种平等的心来供养我等呢?

  

这我感觉每一个在座的菩萨们,一定会深思熟虑:是用平等知见还是分别知见,是令众生出热恼、出无明还是继续沉沦于这种所谓的对待邪见之中,这是我们每一个有情急于观察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身业、口业皆有其方便,唯有意业是自受用苦与乐的机制,就是你于佛法有没有正见智慧安立,正见有没有生起?所谓的正思维,正意、正口业、正身、正业、正命啊,你能不能延续出来?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个所谓的心智中,是分别心还是平等心?这实在是我们每一个有情面临的是继续沉沦还是出离生死苦海的一个焦点问题。

  

意业者,一切业之来源根本哪。所以“以分别故,长沦三有。”那我们现前的每一个举心动念,是在分别还是在消融分别执着呢?这是需要每一个善知识一定要对自己、对自己的意业负责任的。要不负责任,我们对自己尚不能原谅,况且对于其他有情呢?所以就在这个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乃至说若凡若圣之类中分别执着,那就会长沦三有。所以,这个取舍苦啊,这个分别苦啊,长寝大夜!就是在这个分别对待中,心受魔力的煎熬,所以无有出期。

  

是众生若遇阿弥陀佛如来平等光照,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望是平等度脱十方有情,令其回归法性智海中,得安乐住。凡夫有情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平等心智,喜欢于高低、上下、是非、得失啊。所以我感觉诸位肯定会有自己的思维观察。

  

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

  

昙鸾法师给我们设了一个问。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那你这个心是个觉相啊,它怎么能不分别呢?这是个设问。这从根本上,就是现前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来给我们提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举心动念之刹那,怎么能不分别这个觉知呢?觉知延续就是分别啊!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

  

无始以来因为我们身在凡位,多是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种执着带来的业习,就是以觉辩知产生分别力,以分别力产生取舍愿,取舍愿产生苦乐智,苦乐智产生造作种种恶业,种种恶业相续延续,成为世间。那我们这一念净念生起之时,是了无分别的,我所不立啊,所以是为入实相。实相则无知,此无知,是分明了了,了无染着之无知,非是断灭,亦不是顽空。入于实相,实相无知。无知是没有产生我所对待,那么这样一种实相智,或者说种子智,令众生平等安住。下面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蛇性虽曲

  

我们是知道的,游动的蛇,现在山上有许多游动的蛇,你不要怕这蛇,山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这个蛇呢,它的性是曲的,它要弯弯的才能跑的动。

  

入竹筒则直。

  

你把它装在竹筒子里面,它不得不直。他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让我们观察我们的知见、觉知的延续。

  

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则有觉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

  

这个地方举了几种例子。我们的人身,要是用针扎,什么蜂啊、蝎啊来螫你,那么这样就会有觉知,但要是象水中一种虫子,很多小孩子时代、童年时代去池塘里洗浴,就会有这种他们称为蚂蟥,它在你身上吮吸你的血啊,你是不会知道的,没有感知的。他举的是个例子。若甘刀割,有的小孩食刀上的纸糖衣,把舌头给割痛了,割坏了还不知道。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甜,而没有在于刀,他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

  

昨天他们燃了个蜡烛,我说把手放在蜡烛和放在水上的感知是有差别的。这个感知的因缘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南这个地方,有些民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惯,那么这个人也是有觉知的。我以前看过他们上刀山的表演,就是他们当地的人做一个木架子一样的,把自己的腰刀抽出来,一个一个的插在上边,刀刃朝上,就过来一个人,就抓住这个刀刃,脚踩着刀刃,依次依次的爬上去,爬很高。这个他是有因缘的,有知觉的。那么或者是下火海,下面烧上火以后,人就赤足在上面走,他主要是他心地所缘不一样的,要不然他就会被刀割坏、就会被火烧伤。这个可能是世间人做的心理实验。所以“在于因缘”。那我们的心智亦复如是,觉性亦复如是,就是你所缘的延续罢了。

  

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所以在于因缘,它的本体,不能说是知与无知。那么知与无知还是个对待方便说,为了使染着有情脱离知、分别知的这个染着故,说无知。实在无知亦不可立,知与无知但是因缘而显。就象他前边举的例子是一样的。他下边又设了一个问。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一切种智,有道种智,有一切道种智,三昧差别。一切种智又称为种相智,或者说一切智。这智从什么地方生起来的呢?那么一切道种智就是分别智,是怎么延续出来的呢?他这讲一切种智,那就是分别智怎么安立呢?他设立了这么个问题。若是说人没有分别,这个无知相,是不是顽空与断灭呢?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

  

这个很……我们都很好透视、思维观察的。若有所知,就会有所不知。因为此知是分别取用分。

  

圣心无知

  

他这是一个评判啊。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

  

这个是一种延续说。

  

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这个说法要是用思维是十分难以去理解的。要是用这种三昧修持,周遍的三昧修持,这反而是很简单的问题了。要是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的次第的修行,对这问题就不是问题。若是在一些名相上有一点了解,也不是问题。关键问题就是,这个地方我感觉,我们若用思维的角度,就容易上一个思维的当。…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