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看下面怎么来答这问题。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这不是矛盾了吗?你知种种法,那么怎么说是无所分别呢?前边讲分别是苦缘,分别是苦本,分别会带来取舍之苦、得失之苦、是非善恶之苦,那这个地方你这种种法的了知,那怎么来解释这个事情呢?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

  

这个地方是举了一个例子,还是所缘境的问题。一个是谈本质,守其本质,无分别,得安乐住。现象中说马、说牛、说象、说人、说好、说坏,这实在是无有实质的,就是如幻现缘。

  

而智者观之

  

智者会观察到这个相的,但他在此中,不以取舍心来对待,但以平等心对待,所以了了分明,方便妙用。那么,凡愚有情在此执着,所以说取说舍,说善说恶,说是说非;智者了达如幻,必无所得,究其本源,而得安乐住。这个不复杂,这个思维呢,我们要有一点正思维就很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掉了。 而智者观之。

  

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他是这样一个趣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尊来劝化我们用般若之智,了观世间,分明了知,无染无著,平等法性,一味观察。那么一切如幻现缘,必得度脱;如幻现缘,无所妨碍;在如幻现缘中,不受其执着分别取舍的伤害;而不避其现缘,就是说不用避开它,也不用去回避它,如实的面对。知之幻化,了达法无自性之根本,正见安立于现世之中,得智慧妙用。

  

这个心业分别执着苦,实在是得遇阿弥陀佛清净平等智,来令其消融这个执着分别之苦。他这个执着就会有得失取舍,有得失的取舍必然延续出来得不到的苦,想得到而得不到的苦,得到以后不想让它失去而失去的苦,在取舍徘徊中取舍徘徊之苦,这个分别执着会造成延续出来这样的业相。

  

诸位善知识,在阿弥陀佛这种平等意业中我们一定要善观察我们所造作的分别对待造成的这个沉沦三有之苦,无明由此造作而来,蒙蔽自心。因为这个分别执着、取舍沉沦,会使我们蒙蔽自心,智慧光明不能得见,心智会苦不堪言。学佛之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心智、身口意有一个明确的责任的修持、法则的修持,善观其缘啊。

  

大家会在这个地方用得上力的,在三宝的加持下,在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感召下,我们一定会尊重自己的平等法性,远离分别执着的自我侵害,自利利他。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昨天读过了?没有读啊?那就继续读。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止也)餐养士,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好,这个不虚作住持的文字看来有点饶嘴啊。好,我们看看。

  五、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还依止天亲菩萨的偈,来直接作了一个解释。 大众功德成就。

  

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所摄化眷属,无量无边。何以故?他的誓愿所成故。 “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依他的大愿力,普摄十方故,所以眷属无量,不动本位而成菩提。因为大光平等普照故,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常住之中得见诸佛,一时成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造作,就路还家,自心平等故,自性平等故,远离分别对待故。一直照见一切众生本源心地,入大光明安稳藏,庄严世间。

  

一切众生种种身份,种种作业,若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三界九有之类,莫不是诸佛清净庄严本智所现,所以称为不动清净智海生。怎么不动众啊?不需要我们造作什么来成佛,无一众生可成佛,无一众生可度啊,是度尽众生故,了达本智,彻还本源,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世尊所宣化“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何以故呢?一切众生了知法性,远离造作,一时得以度脱。

  

这种所谓的了义究竟教诲中,皆以法性安立世间,报德滋养世间。阿弥陀佛以他的报德令无量差别有情一时安住,就是所谓的往生的利益,所谓的往生者就是就路还家,就其本性得见法性平等,入无量光佛刹,一时得入无碍智。这个无碍实在是一切众生之本有、一切众生之本具,非造作而来,所有的造作对待,在这个地方一时散坏。所以说“大众庄严功德成就,天人不动众”。

  

这一段文字要是我们能看一看《大方广如来藏经》,就彻底地能随顺这个教言了,无疑无虑地在这个教言中得到安住。世尊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宣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九种喻说,来证实我们与佛不二的本源心智,一切本来庄严的功德所在,虽因种种烦恼业障现缘蒙蔽。他举了九种例子,我还是提倡大家下去能看一看这个经典,来经经相印证。以经典来印证我们所学的,人得安乐住。

  六、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上首。我们一般讲上首是阿弥陀佛上首,观音势至之类。一者依大悲,一者依大愿。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无尽光明中不能得见得用之时,诽谤疑虑,此类有情堕入邪见,堕入浊途,不能自拔。阿弥陀佛依悲智二愿,方便分身,随机感应,普利十方,一切罪恶执着有情令其还得度脱,所以分身悲智。此法性不敢随顺得见之时呢,佛以悲智二法度脱众生。要么以光明之身,就是大势至身,照耀十方有情,令其得见得用;要么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心愿,先以欲勾,令其还入佛智,先随顺众生需求,同时安住,然后汇于无上菩提令其还得度脱。

  

所以这个上首功德,观音势至之类,就是悲智二法如须弥山住持世间,广利有情,所以胜妙无过啊。悲智二法必然令一切愚痴颠倒有情,不管是极邪恶、谤法、毁法之有情,毕竟得以度脱。何以故呢?此须弥山王,无动无摇故,以阿弥陀佛清净的誓愿所住持故。这个地方住持就是说悲智的守护问题了,所以胜妙无过者。阿弥陀佛的上首,《观经》有写,说其上首菩萨观音势至,最为尊胜。

  七、庄严主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

  

因为昙鸾法师他们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还是正法之时期啊,或者说正法末期啊,他们这个言说都十分地简练,直指法则,不增不减地把法则传递给有缘,有缘速得出离成就。像我们现在讲东西就比较沉重一些,多举案例,多有喻说,令人心开意解。此处不然,他是直说偈言。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主功德成就,是因眷属上首功德成就而延续下来的,大众功德成就延续下来的,他来表达这种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非是王者,非是大小之说,只是愿力尊贵故,愿力殊特故,愿力不可思议故,是以二百一十亿佛土诸佛庄严甚深功德守护锤制出来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愿力,以普利十方有情。我们前面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缘起殊胜故。一看它的缘起是以诸佛清净愿力成就为自身缘起,那么这个因地有异。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这个天人丈夫绝非我们讲的人世间的天,象欲界天,象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天人之类,而是十方诸佛之别称、十方菩萨之异称。何以如此说呢?我们在读这文字中本来就是说众生体者,其众生体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萨。

  

此天人丈夫众,未出佛、菩萨二类有情。这个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法则。在《大宝集经》中有诸佛无量寿如来会,极乐世界就是诸佛如来会。无量寿者,诸佛世尊者是!随顺诸佛世尊者是!要不然不可以称为无量寿。这个我感觉大家也比较好接受。因为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中所发这个不共之誓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他这个超就是超一切诸佛刹土之誓愿,这二百十一亿诸佛土作为蓝本之依止,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超世之愿。这不是我们要夸张阿弥陀佛,实在是阿弥陀佛以此愿力令一切众生得以随顺成就无上…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