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得以歇心方便而设立,非是为自利,非是为骄狂,是为一切众生得平等无疑安住故,而建立最尊胜国土,令众生一切差别疑虑一时荡尽,得以回归。这样一个抉择的愿力罢了。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那么此如来会中,阿弥陀佛作为佛中之王,光中之极尊者,非是尊大之尊,是利益众生无碍愿力之尊,是令一切众生疑虑消除之尊,皆入平等法性之尊。这个希望诸位善知识善观察,绝非世间自大之尊,不是。

  

这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啊,愿愿饶益有情。

  

如此“恭敬绕瞻仰”,我们在《无量寿经》能清楚的看得到。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令其国土有情咸往生彼国,以其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作如来会。十方诸佛如来为什么皆共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是因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摄化令其如是赞叹。那你说这有没有依止呢?有依止的!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愿——“设我成佛道,十方诸佛若不直接称我名者,赞我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那么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传播十方的力,就能令一切众生于本位中得以所谓的赞扬佛陀的广大清净平等无畏之回施,令一切众生还归于功德藏。这功德藏就是一生成佛,住不退转。净土教言它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一生不退转之回施,一生不退转之摄化,一生不退转之教育。它这个教育的机制在于一生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佛之说,所以是究竟了义法性之回施,报德圆满之回施,顺应一切众生无上菩提之回施。

  

所以在三辈往生中,每一个愿望所摄都是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以明自心,一生成办这个不可思议的愿望。此愿望非造非作,一时汇入无量寿无量光。

  

那么这个主功德成就我们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其主者但显法性之真实,报德圆满回施令众生认取,无疑无虑。要没有弥陀的报德,我们对法性是十分畏惧的。我刚刚接触到佛教的时间,一说到法性寂灭,就生畏惧,要么是一团漆黑,要么是断灭,要么是顽空邪见。很难有这种清净庄严具足妙用之延续心智,多堕入这种所谓的断灭见中,或者说是畏惧之中,不敢涉足。

  

那么在弥陀这种广大庄严清净平等回施的报德愿力的涵养之下,这个无畏的心能生起来,就是说顺应法性心智可以生起来,无畏无惧。所以呢,心生感激。这感激不是造作出来的,是在法性的贴切的安乐的感知下会生起感激。 要是不得实利,而说“感激”二字啊,实是自欺欺他;若不得真正的安乐,你说你感激报恩啊,实在是无恩可报啊。所以佛本来不予恩我等,但令我无量劫的沉沦一时出离之时,你感恩不感恩呢?所以有情众生必然会发出感激感叹啊。生命的延续,何以延续呢?只有对佛陀产生这种感恩戴德之心,此心非造作。不是说我故意做出个样子来感激,实在是这种法性的认取令众生安乐,令心智无疑,远离怖畏。那么这个地方呢,就是主功德成就。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昙鸾法师还是直接来引用九十六句偈子。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引用了四句偈子。在这里面,二十九种庄严中引用四句偈子的地方不多,触功德是引用四句偈子——“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引用了这四句。为什么把这个地方看得这么重呢?不虚作住持。

  我们现在,听了阿弥陀佛的教言,现在很多人就大肆弘扬不能往生的教言,“不能往生”,那么这个就不是如实的住持,念阿弥陀佛得不到利益,就是所谓的不能明自心,不能得安住,不能往生。那有什么意义呢?那弘扬这个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现在许多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就改辙了,改什么辙呢?去搞其它的修持去了,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更有甚者,大家就去传播道教、儒教去了。

  为什么呢?佛法不能带来利益嘛,那我们就从……我们就去寻根吧,学不了佛了,先做人吧。你这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人生真是苦短啊,遇佛法真是难得难闻啊。一生要不了生死,来世你能把持自己的又有几人呢?这个地方不可轻欺,不可欺他;不可自欺,不可欺他的。我们不能不如实、不严肃地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不严肃面对生死问题,人就会相互的欺瞒,说高说低。我经常看到出家人、居士,奔东跑西觅菩提啊,就是不守护自己的心,不愿意在自己的心智上,休息片刻都不愿意,说东道西,说高说低,求是求非,真是苦啊!苦不堪言!苦者还不知苦源。横说竖说,横怨竖怨,就是不踏下心来认识自己的业报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的业缘是自己尊重不尊重的,没有其它的。

  在净土一法上,这个地方不虚作住持,也就是我们的心地住持,就是阿弥陀佛的住持,心地住持正是阿弥陀佛的住持。你了解自己的心、心愿,是无上菩提心吗?还是声闻菩提心?还是菩萨菩提心?还是凡夫的善恶心呢?

  我遇到一个大法师给我讲这个。我为什么称他为大法师呢?肯定是很大,很有名望啊。他给我这样讲的。他说现在,哎呀,人都做不好,学佛不行啊,还是先学做人吧。因为讲了很多年佛法了,讲着讲着,感觉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佛法,或者接受不了,又开始说先学做人哪。那么这样说法行不行呢?要是真正了解法性的机制、就路还家的善巧,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但要是引导人去做好人,就堕到好人这个菩提心分上去了;就是做一个善人,一生做一个善人的菩提心;或者这个道就是善道,那就生人天道中。这样的人呢,我们不能说他怎么样,但在佛法的利益上,实在是可惜了。

  现在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十分普遍的在传播,说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学佛呢?十分赞同,我也赞同啊。但这生死困惑怎么办呢?无量劫以来的轮回怎么办呢?你那好人能不能解决呢?你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能不能把这问题解决呢?要能解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到这个娑婆世界传法呢?为什么佛法又传到我们中国来呢?佛法中真没有涵摄这种利益吗?所以我们说,上上者必涵下下教言,下下教言也可以回归于上上教言,但不见得能具足表达上上教言,就是有了义不了义之说,所以在学佛法中一定要知了义、不了义心智。

  不知的时候呢,就是现在世人多被差别所困,技术、财富、差别,都是。世间的世俗差别丢弃了,建立出世差别。今天说,哎呀,这个人了不起,明天说那个人了不起,就是不把自己的心平等清净下来,慈悲智慧守护下来,就要非得制造一个痛苦的东西。什么东西?高低呗。

  

佛本愿力

  那我们看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在哪儿表现呢?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那我们要观自己的业力,观自己的想法,来传播佛法,那肯定是一个大问题了;来修证佛法,那我不知道能不能空过啊。那千人千思维,万人万想法,这个真是不敢去恭维它。因为啥?各人有各人想法,你不能说其好坏啊,但说其各人有因缘罢了。

  阿弥陀佛“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无量寿经》有这四句话,在净土法门中是传播得比较广的,就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佛的愿力能使众生闻名,能使众生得往生之欲,能使众生皆得不退转,这是佛的愿力所驱使。愿力者就是心力。心力者,你心与佛愿相应。就是我们这个心也是与佛心本无差别啊。所以佛心不可见,依愿力而见;众生心不可见,依愿而见。那你心怎么表达呢?就你的愿望才能表达出来啊,所以佛心不可见,众生心不可见啊。那么佛建立的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我们可见、可知、可用。那凡夫的心是什么心呢?贪、痴、嗔、慢、疑、邪见是我们的心吗?不是!是虚妄的、是不实的,其心正如无量寿的心是一样的。那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不虚的法则与真实的利益。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个不是让我们增加偷心,因为是究竟了义教抉择方便产生的最殊胜功德。他并不是说夸张这个事情,没有必要,他是如实之说。我们看他怎么来解释,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解释。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盖者,就是总义来说,总体来说,全部来说,是这样来讲,他不是部分说。净土教言以佛愿力故而产生的事实。心不可自见,依愿而现啊。我们这个地方要是不了解……以前我读到善导大师的话——“以愿标心,心不自见”。我十分震撼的!因为以前想知道自己的心太难了。

  因为这个心业晃动、生灭,所外缘境中,或者内生感知中,无穷无尽的变化,无穷无尽的数啊,不可知其数,不可捉摸。你怎么知道你的心呢?明心见性者能知自心啊,无造无作,才能平等安住;凡夫心呢,无量无边颠倒轮回啊。那怎么能知呢?所以善导大师在他的《观经四贴疏》中讲“以愿标心”,我十分震撼!后来读到这《般舟三昧经》讲啊,“心不可自见”。这两个合到一起就感觉到特别安心了,佛来给我们证实我们的心是不可自见的,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心。那善导大师又给我们讲个方法,说以愿标心。你找到方法了,我心若见不到怎么办呢?我标个愿吧!什么愿呢?你要依佛愿力,佛的愿力就是你的心力了,那就是你的业力归向了。这很明确地表达万法唯心,唯心业力所现,那么我们就有归向了,就分明,能了解这个利益来源。

  盖是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也。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大家要是真正地思维过,你就不自以为是了。自以为是一定是分别执着,逃不掉这个分别与执着的。象现在学佛之人这种自我强化、自我骄慢呢,正是佛法对治的烦恼…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