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得以歇心方便而設立,非是爲自利,非是爲驕狂,是爲一切衆生得平等無疑安住故,而建立最尊勝國土,令衆生一切差別疑慮一時蕩盡,得以回歸。這樣一個抉擇的願力罷了。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那麼此如來會中,阿彌陀佛作爲佛中之王,光中之極尊者,非是尊大之尊,是利益衆生無礙願力之尊,是令一切衆生疑慮消除之尊,皆入平等法性之尊。這個希望諸位善知識善觀察,絕非世間自大之尊,不是。
這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啊,願願饒益有情。
如此“恭敬繞瞻仰”,我們在《無量壽經》能清楚的看得到。十方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令其國土有情鹹往生彼國,以其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作如來會。十方諸佛如來爲什麼皆共贊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呢?就是因爲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攝化令其如是贊歎。那你說這有沒有依止呢?有依止的!
阿彌陀佛發這樣的願——“設我成佛道,十方諸佛若不直接稱我名者,贊我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那麼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傳播十方的力,就能令一切衆生于本位中得以所謂的贊揚佛陀的廣大清淨平等無畏之回施,令一切衆生還歸于功德藏。這功德藏就是一生成佛,住不退轉。淨土教言它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一生不退轉之回施,一生不退轉之攝化,一生不退轉之教育。它這個教育的機製在于一生得不退轉,就是一生成佛之說,所以是究竟了義法性之回施,報德圓滿之回施,順應一切衆生無上菩提之回施。
所以在叁輩往生中,每一個願望所攝都是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以明自心,一生成辦這個不可思議的願望。此願望非造非作,一時彙入無量壽無量光。
那麼這個主功德成就我們要有一個正面的認識。其主者但顯法性之真實,報德圓滿回施令衆生認取,無疑無慮。要沒有彌陀的報德,我們對法性是十分畏懼的。我剛剛接觸到佛教的時間,一說到法性寂滅,就生畏懼,要麼是一團漆黑,要麼是斷滅,要麼是頑空邪見。很難有這種清淨莊嚴具足妙用之延續心智,多墮入這種所謂的斷滅見中,或者說是畏懼之中,不敢涉足。
那麼在彌陀這種廣大莊嚴清淨平等回施的報德願力的涵養之下,這個無畏的心能生起來,就是說順應法性心智可以生起來,無畏無懼。所以呢,心生感激。這感激不是造作出來的,是在法性的貼切的安樂的感知下會生起感激。 要是不得實利,而說“感激”二字啊,實是自欺欺他;若不得真正的安樂,你說你感激報恩啊,實在是無恩可報啊。所以佛本來不予恩我等,但令我無量劫的沈淪一時出離之時,你感恩不感恩呢?所以有情衆生必然會發出感激感歎啊。生命的延續,何以延續呢?只有對佛陀産生這種感恩戴德之心,此心非造作。不是說我故意做出個樣子來感激,實在是這種法性的認取令衆生安樂,令心智無疑,遠離怖畏。那麼這個地方呢,就是主功德成就。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昙鸾法師還是直接來引用九十六句偈子。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引用了四句偈子。在這裏面,二十九種莊嚴中引用四句偈子的地方不多,觸功德是引用四句偈子——“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引用了這四句。爲什麼把這個地方看得這麼重呢?不虛作住持。
我們現在,聽了阿彌陀佛的教言,現在很多人就大肆弘揚不能往生的教言,“不能往生”,那麼這個就不是如實的住持,念阿彌陀佛得不到利益,就是所謂的不能明自心,不能得安住,不能往生。那有什麼意義呢?那弘揚這個法有什麼意義呢?所以現在許多學習淨土法門的人就改轍了,改什麼轍呢?去搞其它的修持去了,這也是一種沒有辦法,更有甚者,大家就去傳播道教、儒教去了。
爲什麼呢?佛法不能帶來利益嘛,那我們就從……我們就去尋根吧,學不了佛了,先做人吧。你這一聽很有道理,但是人生真是苦短啊,遇佛法真是難得難聞啊。一生要不了生死,來世你能把持自己的又有幾人呢?這個地方不可輕欺,不可欺他;不可自欺,不可欺他的。我們不能不如實、不嚴肅地面對自己的生死問題。不嚴肅面對生死問題,人就會相互的欺瞞,說高說低。我經常看到出家人、居士,奔東跑西覓菩提啊,就是不守護自己的心,不願意在自己的心智上,休息片刻都不願意,說東道西,說高說低,求是求非,真是苦啊!苦不堪言!苦者還不知苦源。橫說豎說,橫怨豎怨,就是不踏下心來認識自己的業報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的業緣是自己尊重不尊重的,沒有其它的。
在淨土一法上,這個地方不虛作住持,也就是我們的心地住持,就是阿彌陀佛的住持,心地住持正是阿彌陀佛的住持。你了解自己的心、心願,是無上菩提心嗎?還是聲聞菩提心?還是菩薩菩提心?還是凡夫的善惡心呢?
我遇到一個大法師給我講這個。我爲什麼稱他爲大法師呢?肯定是很大,很有名望啊。他給我這樣講的。他說現在,哎呀,人都做不好,學佛不行啊,還是先學做人吧。因爲講了很多年佛法了,講著講著,感覺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佛法,或者接受不了,又開始說先學做人哪。那麼這樣說法行不行呢?要是真正了解法性的機製、就路還家的善巧,也不失爲一個方法;但要是引導人去做好人,就墮到好人這個菩提心分上去了;就是做一個善人,一生做一個善人的菩提心;或者這個道就是善道,那就生人天道中。這樣的人呢,我們不能說他怎麼樣,但在佛法的利益上,實在是可惜了。
現在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十分普遍的在傳播,說你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學佛呢?十分贊同,我也贊同啊。但這生死困惑怎麼辦呢?無量劫以來的輪回怎麼辦呢?你那好人能不能解決呢?你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能不能把這問題解決呢?要能解決,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到這個娑婆世界傳法呢?爲什麼佛法又傳到我們中國來呢?佛法中真沒有涵攝這種利益嗎?所以我們說,上上者必涵下下教言,下下教言也可以回歸于上上教言,但不見得能具足表達上上教言,就是有了義不了義之說,所以在學佛法中一定要知了義、不了義心智。
不知的時候呢,就是現在世人多被差別所困,技術、財富、差別,都是。世間的世俗差別丟棄了,建立出世差別。今天說,哎呀,這個人了不起,明天說那個人了不起,就是不把自己的心平等清淨下來,慈悲智慧守護下來,就要非得製造一個痛苦的東西。什麼東西?高低呗。
佛本願力
那我們看這個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在哪兒表現呢?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那我們要觀自己的業力,觀自己的想法,來傳播佛法,那肯定是一個大問題了;來修證佛法,那我不知道能不能空過啊。那千人千思維,萬人萬想法,這個真是不敢去恭維它。因爲啥?各人有各人想法,你不能說其好壞啊,但說其各人有因緣罷了。
阿彌陀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觀無量壽經》有這四句話,在淨土法門中是傳播得比較廣的,就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佛的願力能使衆生聞名,能使衆生得往生之欲,能使衆生皆得不退轉,這是佛的願力所驅使。願力者就是心力。心力者,你心與佛願相應。就是我們這個心也是與佛心本無差別啊。所以佛心不可見,依願力而見;衆生心不可見,依願而見。那你心怎麼表達呢?就你的願望才能表達出來啊,所以佛心不可見,衆生心不可見啊。那麼佛建立的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我們可見、可知、可用。那凡夫的心是什麼心呢?貪、癡、嗔、慢、疑、邪見是我們的心嗎?不是!是虛妄的、是不實的,其心正如無量壽的心是一樣的。那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不虛的法則與真實的利益。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這個不是讓我們增加偷心,因爲是究竟了義教抉擇方便産生的最殊勝功德。他並不是說誇張這個事情,沒有必要,他是如實之說。我們看他怎麼來解釋,我們看昙鸾法師怎麼解釋。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蓋者,就是總義來說,總體來說,全部來說,是這樣來講,他不是部分說。淨土教言以佛願力故而産生的事實。心不可自見,依願而現啊。我們這個地方要是不了解……以前我讀到善導大師的話——“以願標心,心不自見”。我十分震撼的!因爲以前想知道自己的心太難了。
因爲這個心業晃動、生滅,所外緣境中,或者內生感知中,無窮無盡的變化,無窮無盡的數啊,不可知其數,不可捉摸。你怎麼知道你的心呢?明心見性者能知自心啊,無造無作,才能平等安住;凡夫心呢,無量無邊顛倒輪回啊。那怎麼能知呢?所以善導大師在他的《觀經四貼疏》中講“以願標心”,我十分震撼!後來讀到這《般舟叁昧經》講啊,“心不可自見”。這兩個合到一起就感覺到特別安心了,佛來給我們證實我們的心是不可自見的,你並不了解自己的心。那善導大師又給我們講個方法,說以願標心。你找到方法了,我心若見不到怎麼辦呢?我標個願吧!什麼願呢?你要依佛願力,佛的願力就是你的心力了,那就是你的業力歸向了。這很明確地表達萬法唯心,唯心業力所現,那麼我們就有歸向了,就分明,能了解這個利益來源。
蓋是阿彌陀佛如來本願力也。爲什麼要這樣講呢?我們大家要是真正地思維過,你就不自以爲是了。自以爲是一定是分別執著,逃不掉這個分別與執著的。象現在學佛之人這種自我強化、自我驕慢呢,正是佛法對治的煩惱…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