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往往在這一點呢,在我們漢地人的心目中不是這樣的,他就通過佛法強化自己,強化自己的分別執著,強化自己的知見,強化自己的身業、口業、意業,就是不斷地強化。強化到什麼程度呢?産生我慢。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卑劣心就會生起來了;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鄙視別人,張口就很難聽啊,就把別人象腳下的土一樣輕踐踐踏別人,踐踏別人的生命與意識,不尊重,那麼清淨平等不得安住。這樣學法啊,縱是千劫萬劫不出生死苦海。何以故呢?你在製造苦啊!苦本!就象剛剛我們學那個心業啊,這個分別執著,造就叁有之苦,長寢于幽冥界不得出離,此土就是幽冥界啊。這實在是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時候說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念這個可以,但做的時候就是培養人相、培養我相、培養衆生相,那就苦海無邊了。苦從哪兒來呢?從你這個不正知見中來,不要去怨恨別人。要真苦了,繼續出離,不要苦自己。我感覺我們學佛人最主要的覺悟就是先不要苦自己,先要尊重自己。所以正見安立,人離苦得樂。因爲智慧就是無依、無靠、無染、無著啊,平等一味,在一相一行叁昧中,就是一味的善巧力,所以一切叁昧力皆是在平等、智慧、慈悲中,饒益世間,非有它法。
那麼世間有情呢,就是越培養“我”越強,最後呢,強中自有強中手啊,還有比你強的人,象打擂臺的,永遠沒有第一名,因爲什麼呢?你上去第一名了,下邊的人肯定有能把你打倒的,那樣後邊總是還有人上來的。那麼這是背道而馳的一種修持,就是強化自我。我們都知道佛法是無我無常的,叁法印中最主要的是無我、無常、寂靜涅槃。那麼在這個無我法則中,我們爲什麼要強製建立我高、我低、我是、我非呢?這個,我感覺是我們現代有情急需解決的一個不知心、被邪見所昧的一種特定狀態。
蓋是阿彌陀佛如來本願力,就是隨順願力而得度脫,了解自心如願力無二無別,一時度脫無始以來的一切虛妄我執,一切虛妄分別得以度脫。廣大光明願力一時消融一切對待,這是凡夫要串習的知見啊,就是平等清淨光明無礙之知見。要建立對待,你處處碰壁,就是處處找苦吃。其苦也無邊啊,因爲世間無邊,你對待分別無邊,那就是造苦無邊。這真是學佛一定要把正知見認識清楚。
所以蓋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住持的,那我們現在是用什麼力呢?你是用什麼力呢?你隨時可以考察出來的。
今當略示虛作之相
那什麼叫虛作?你要是有如實不虛作住持,那麼下邊他又說我們舉一個虛作之相。
不能住持
他這是對待說,要不然我們沒有對比。剛才我們講衆生虛妄對待取舍心哪,是無量無邊的,那就是說虛作之相。因爲它無我故,不實故,你強執你會得到你得不到的。所以它是虛作之相,它不能如實地住持。
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
它這兩個是對待而言的,一個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順性立的大願,這個願力不虛作住持;凡夫依自己的虛妄染著對待的心,造成的這種虛作之相,不能住持。你怎麼能住持呢?因爲我們違背了性德的這個隨順修持啊,肯定就會在無常無我中,就會苦啊,所以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
人有辍,止也
因爲我是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我倒不希望我去下下功夫再來給大家講講什麼的,因爲這個法不是我講的法,我也沒有必要講,是什麼呢?大家的願望成熟了,它就會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它。止也。
人有辍,止也。餐養士。
這是個止,這真是個名詞了,可能是個名詞來源。
或釁(xìn)起舟中
釁,挑釁的釁。
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
他舉的例子,可能是第一個呢,就是說養很多飽餐無所事事的人吧,可能是這麼個……古代人有養門客之風。他們好比說一個大的什麼的富有的人、長者,養了很多遊手好閑的人,這樣的人。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
我這樣說出家師父,我真是比較痛心就是出家師父這一塊。象過午不是我要提倡的,我真是見到餓死的,就是這餓死啊,看著這東西放在這裏,一碟一碟的放著,餓死啊,不是見一個二個叁個,就是說我特別不希望大家餓死啊。我問,所有的我都問過,都是很修行,就是不過午,最後就餓死,生生餓死,都是很修行的。因爲以前在一些地方大家說慈法這個人是念佛的,所以他們臨終的時候來叫一叫,開示一下,提示一下,去看一看,我就問問緣起,基本上都不過午,都餓死了。就是你眼前放很多的東西餓死了,餓死了。他舉了個這麼的例子。
就象我們本來具有法性,但是我們被自己的邪見、分別、執著蒙蔽住了,清淨我們不得用,廣大不得用,安樂不得用,不得用啊。像貪吝之人啊,過去北方有這樣的人叫土財主啊。他把所有的銀子都攢起來買土地,自己舍不得用,別人那更不要談了,就象《藥師經》講的一樣,心生貪吝,自己尚舍不得用,況且兒女、仆人呢,他舉的是這麼樣的例子。(編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諸衆生。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我們因爲邪見執著啊、分別的執著,我們所具的法性,就會具足這個法性而不能得到清淨與安樂、廣大與莊嚴。他舉這個例子是這樣的。
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
就是說你不應該守護的東西強製守護,過去說端著金飯碗餓死人的意思。
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
實際就是說由于我們執著分別,的的確確是不應該去強製這些東西的,受苦啊!我特別感動的是有一段密勒日巴對岡波巴大師的一段話,他可能是他那個教言裏邊的一種特定,他對岡波巴說:兒啊,他那樣稱呼他,他說你可不要以別人的過失、世間的罪惡來懲罰自心,就是來懲罰自心,汙染自性。他就這樣講呢,他給他的教誨嘛,我特別感動的一段話,看了以後好多年都忘不了這段話。說你一定不要以別人的罪惡、社會的過失,汙染自己的心智,懲罰自已的心智。實際就是說不要非守而守啊,就是說不用守護的東西你要強守護住它,那就特別痛苦不堪哪。這個地方可能是需要我們比較注意的,所以說“不能住持也”。
願力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
這個他是對照而言的。
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這個自在是因順應法性而表達的願力不壞,願力不可思議,他這個願是順性建立的,是利他分而建立的;凡夫有情是以自認許的知見、染著而建立的虛妄願望;阿彌陀佛願願就是爲了利益衆生,沒有一個自已要幹什麼,我們看所有的諸佛菩薩的願望都是如是的,都是爲了利益衆生。
有一次,一個學校的老師,可能是一個博導什麼的,打電話問我一個事情,他說我現在學佛學的迷了,真學迷了,不知道怎麼來面對學生,面對自已了,有點迷失了,我依什麼來找回自己的心呢?我說:你不行就讀讀佛願吧,讀讀菩薩的願望,你能找到自己的心。我們爲啥呢?人找到自己的心太難了。不明心見性者,不能如實知自心,往往以造作不實的這種執著知見、分別知見去強製自己的心,反而很痛苦。我說你迷茫,就讀一讀吧。讀了第二天就給我發來個短信,說我原來好爲人師啊,作到這個因緣上,好爲人師,終于找到一個好爲人師的來由了。他找到什麼來由?文殊菩薩有十大願,很高興的找到了。他說:哎呀,我真是很感動的。他說這再爲人師也不怕了。就是願我有緣鹹成菩提,這個願太好了,不管你怎麼對我有怨,他學生中參差不齊,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相應的有不相應的,他說這一個願望一下就找到心了,找到自己的心願了,智慧的心願,就是令一切衆生鹹成菩提,他一下得到安樂。他說:哎呀,真是很感謝佛教。我說是啊,大家都應該感謝佛教,因爲這些佛菩薩給我們建立了真正如實知自心的法則。這個事是沒發生多久的。
因爲以前我們都曾迷失過,就是我以前沒接觸到佛陀的願望時,也是在將信將疑中,步履闌珊地走啊走,不知道會走到哪個地方去。那麼真正遇到了佛願了,感覺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力,就作清淨的隨順與供養。而今日阿彌陀佛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他這個願已經成就了。阿彌陀佛是世尊啊,成佛已經十劫。就象我們說這飛機已經造出來了,他不是說正在畫圖紙過程中,或者說是發心造一架飛機的過程,他這個機製功能已經純熟了。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
力願互顯,所以願力所表啊。這個願呢,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說願不說力,那願不起作用啊!我們要不與願合,何以感知願之妙用呢?它的力量在什麼地方呢?你隨順他的願望,你能感覺到他的願力所在、他的意義。這個還是希望諸位善知識呢,我們善觀察。
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
就是願力不虛設。
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他這個地方解釋啊,我感覺就比較清晰了,我們說願說心,心願心願,“心願”二字,我希望真是諸位善知識熟記呀,多觀察。心願心願,不知心則不知願,不知願則迷失心。你好好的觀察觀察。要不然,你說空、無相、無願叁叁解脫法門,它是順性安立的,但是一旦産生妙用,決定立願,所以諸佛菩薩皆有大願。
若行願中…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