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

  第十叁集

  原文: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爲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爲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叁昧,以叁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衆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爲平等法身,此法名爲寂滅平等法也。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以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複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複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製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爲莊嚴,于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叁業具足,應爲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衆功德。既知大衆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注》文字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淨土一法廣傳于世,聞者莫不得佛法不退轉之攝化,淨土一法實是諸佛了義究竟之教,欲使一切善惡有緣、凡聖有情同成無上菩提的究竟、平等、廣大、無有疏漏的教化,這是十方諸佛同宣同化。我們有幸有這樣的學習機遇,實在是難得。

  我們還接著昨天的文字來回顧昙鸾法師對淨土一法的教言機製的提示。

  

平等法身寂滅平等

  昨天的文字我們提到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這種法性身就是法性生身菩薩,所謂的報德寂滅,不出叁昧,報身叁昧。以這叁昧力,乃至說一切時處,無造無作,普利十方有情。那麼這是一個特定的于佛法不退轉的一個機製。我們作爲一個普通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個守護者、實踐者,得到的利益是什麼樣呢?所以呢,未淨心菩薩分是必攝的。所謂令他方鈍根有情聞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必獲菩薩二種法忍。(編注:《無量壽經》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叁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我們在學習淨土法門的機製中,皆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令我等心智一時暢明,就是本源心智得以暢明。無始以來一切善、惡、無記業的蒙蔽,一時得以有力走出。這實在是佛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法性力不可思議,相應力不可思議,我們自身的抉擇力亦不可思議!在這種種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那我們隨順佛力、佛願,來隨順法性之力,了曉自性與佛本來無二的這種抉擇與安樂住。也就是所謂的淨土得以往生的現下的利益。所以即得往生之大利,住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這個得不退轉實是八地菩薩所攝,機製所攝,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一種所謂的渴望得到的善良的心智,或者說一個大的因緣。那麼昙鸾法師在天親菩薩《往生論》這篇文字中,他把阿彌陀佛、釋迦本師、乃至說龍樹、天親菩薩,一代一代這些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誨清晰地、無有掩蓋地和盤托出,欲令一切見聞有情全盤地能接受釋迦文佛、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教誨。得到這個教誨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能得究竟的安樂住。

  這篇文字實際也是我們福德因緣的成熟,才能接觸得到。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初地以上、七地已還。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諸菩薩,是“未證淨心菩薩”,那麼初地到七地這樣已經斷除煩惱之人入十聖位,我們說叁賢十聖,聖者斷諸煩惱,初入歡喜地,已斷諸煩惱,心生大歡喜。那麼像這個初地到七地呢,象後面講啊。

  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叁昧。

  這個跟報德叁昧是有差異的,報德叁昧不假思維,不假作願,能任運度化衆生,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機製的差別。他是解釋爲什麼未淨心菩薩與八地菩薩同得寂滅、平等的法身,這樣的一個淨土教言機製。、

  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

  入了叁昧可以不作心了,可以在叁昧力中自在度化衆生,所以說呢,乃能非不作意心,以不作心故。

  名爲未得淨心菩薩。

  因爲他入叁昧才能得到這個不作意的善巧與功德。因爲我們作意中,多是有可思議分,其力量必有限。叁昧之力廣大清淨,究竟得利于世間,所以能真實地利益有情。所以“以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菩薩。”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

  他舉例子。

  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

  也就是天親菩薩。

  輩。

  他這個“輩”就是此類有情。

  願生彼者,當爲此耳

  象我們現在行般舟的這個修法,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乃至有人修觀念佛的方法,好比說以《觀經》來修持;或者說以念佛得念佛叁昧來見諸佛悉皆現前,手賜加持;或者說聽聞諸法,雖在濁土,無濁土與淨土差別,一時見十方諸佛安住無疑,得見法性。那麼這樣的修持呢,是無有中陰的。好比舍報之時,于十方刹土乃至阿彌陀佛刹土得以清淨自在回歸,無有疑慮。此處沒,彼處生。刹那間就得這種不可思議的蓮花開放,花開見佛,聞種種法與教義,這是所謂的舍報之往生。

  那我們現前的修持,若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的叁昧,或者是我們得種種的念佛叁昧善巧,亦得見佛聞法,消除疑慮,那麼于現世即得往生殊勝功德與大利。這實在是我們每一個淨土法門的實踐者應該關注、應該審視、應該實踐的一個法則。那你要說我是在法性平等分來修持,見佛不見佛,色身見不色身見,非是我的執著,那你得寂滅心智,平等守護,現身即被法身所攝,畢竟無所挂礙,與生死、乃至一切煩惱業習必然無畏無懼。這個可能是我們每一位善知識可以觀察、可以審觀的一個法則。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這二個等——身等、法等,昙鸾法師解釋的很清晰了。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