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P5

  ..续本文上一页。而往往在这一点呢,在我们汉地人的心目中不是这样的,他就通过佛法强化自己,强化自己的分别执着,强化自己的知见,强化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就是不断地强化。强化到什么程度呢?产生我慢。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卑劣心就会生起来了;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鄙视别人,张口就很难听啊,就把别人象脚下的土一样轻践践踏别人,践踏别人的生命与意识,不尊重,那么清净平等不得安住。这样学法啊,纵是千劫万劫不出生死苦海。何以故呢?你在制造苦啊!苦本!就象刚刚我们学那个心业啊,这个分别执着,造就三有之苦,长寝于幽冥界不得出离,此土就是幽冥界啊。这实在是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一般学佛的时候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念这个可以,但做的时候就是培养人相、培养我相、培养众生相,那就苦海无边了。苦从哪儿来呢?从你这个不正知见中来,不要去怨恨别人。要真苦了,继续出离,不要苦自己。我感觉我们学佛人最主要的觉悟就是先不要苦自己,先要尊重自己。所以正见安立,人离苦得乐。因为智慧就是无依、无靠、无染、无著啊,平等一味,在一相一行三昧中,就是一味的善巧力,所以一切三昧力皆是在平等、智慧、慈悲中,饶益世间,非有它法。

  那么世间有情呢,就是越培养“我”越强,最后呢,强中自有强中手啊,还有比你强的人,象打擂台的,永远没有第一名,因为什么呢?你上去第一名了,下边的人肯定有能把你打倒的,那样后边总是还有人上来的。那么这是背道而驰的一种修持,就是强化自我。我们都知道佛法是无我无常的,三法印中最主要的是无我、无常、寂静涅槃。那么在这个无我法则中,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建立我高、我低、我是、我非呢?这个,我感觉是我们现代有情急需解决的一个不知心、被邪见所昧的一种特定状态。

  盖是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就是随顺愿力而得度脱,了解自心如愿力无二无别,一时度脱无始以来的一切虚妄我执,一切虚妄分别得以度脱。广大光明愿力一时消融一切对待,这是凡夫要串习的知见啊,就是平等清净光明无碍之知见。要建立对待,你处处碰壁,就是处处找苦吃。其苦也无边啊,因为世间无边,你对待分别无边,那就是造苦无边。这真是学佛一定要把正知见认识清楚。

  所以盖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的,那我们现在是用什么力呢?你是用什么力呢?你随时可以考察出来的。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

  那什么叫虚作?你要是有如实不虚作住持,那么下边他又说我们举一个虚作之相。

  不能住持

  他这是对待说,要不然我们没有对比。刚才我们讲众生虚妄对待取舍心哪,是无量无边的,那就是说虚作之相。因为它无我故,不实故,你强执你会得到你得不到的。所以它是虚作之相,它不能如实地住持。

  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它这两个是对待而言的,一个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顺性立的大愿,这个愿力不虚作住持;凡夫依自己的虚妄染着对待的心,造成的这种虚作之相,不能住持。你怎么能住持呢?因为我们违背了性德的这个随顺修持啊,肯定就会在无常无我中,就会苦啊,所以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人有辍,止也

  因为我是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我倒不希望我去下下功夫再来给大家讲讲什么的,因为这个法不是我讲的法,我也没有必要讲,是什么呢?大家的愿望成熟了,它就会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它。止也。

  人有辍,止也。餐养士

  这是个止,这真是个名词了,可能是个名词来源。

  或釁(xìn)起舟中

  釁,挑衅的衅。

  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

  他举的例子,可能是第一个呢,就是说养很多饱餐无所事事的人吧,可能是这么个……古代人有养门客之风。他们好比说一个大的什么的富有的人、长者,养了很多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人。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

  我这样说出家师父,我真是比较痛心就是出家师父这一块。象过午不是我要提倡的,我真是见到饿死的,就是这饿死啊,看着这东西放在这里,一碟一碟的放着,饿死啊,不是见一个二个三个,就是说我特别不希望大家饿死啊。我问,所有的我都问过,都是很修行,就是不过午,最后就饿死,生生饿死,都是很修行的。因为以前在一些地方大家说慈法这个人是念佛的,所以他们临终的时候来叫一叫,开示一下,提示一下,去看一看,我就问问缘起,基本上都不过午,都饿死了。就是你眼前放很多的东西饿死了,饿死了。他举了个这么的例子。

  就象我们本来具有法性,但是我们被自己的邪见、分别、执着蒙蔽住了,清净我们不得用,广大不得用,安乐不得用,不得用啊。像贪吝之人啊,过去北方有这样的人叫土财主啊。他把所有的银子都攒起来买土地,自己舍不得用,别人那更不要谈了,就象《药师经》讲的一样,心生贪吝,自己尚舍不得用,况且儿女、仆人呢,他举的是这么样的例子。(编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旁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我们因为邪见执着啊、分别的执着,我们所具的法性,就会具足这个法性而不能得到清净与安乐、广大与庄严。他举这个例子是这样的。

  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

  就是说你不应该守护的东西强制守护,过去说端着金饭碗饿死人的意思。

  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实际就是说由于我们执着分别,的的确确是不应该去强制这些东西的,受苦啊!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一段密勒日巴对冈波巴大师的一段话,他可能是他那个教言里边的一种特定,他对冈波巴说:儿啊,他那样称呼他,他说你可不要以别人的过失、世间的罪恶来惩罚自心,就是来惩罚自心,污染自性。他就这样讲呢,他给他的教诲嘛,我特别感动的一段话,看了以后好多年都忘不了这段话。说你一定不要以别人的罪恶、社会的过失,污染自己的心智,惩罚自已的心智。实际就是说不要非守而守啊,就是说不用守护的东西你要强守护住它,那就特别痛苦不堪哪。这个地方可能是需要我们比较注意的,所以说“不能住持也”。

  

愿力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

  这个他是对照而言的。

  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

  这个自在是因顺应法性而表达的愿力不坏,愿力不可思议,他这个愿是顺性建立的,是利他分而建立的;凡夫有情是以自认许的知见、染着而建立的虚妄愿望;阿弥陀佛愿愿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没有一个自已要干什么,我们看所有的诸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如是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有一次,一个学校的老师,可能是一个博导什么的,打电话问我一个事情,他说我现在学佛学的迷了,真学迷了,不知道怎么来面对学生,面对自已了,有点迷失了,我依什么来找回自己的心呢?我说:你不行就读读佛愿吧,读读菩萨的愿望,你能找到自己的心。我们为啥呢?人找到自己的心太难了。不明心见性者,不能如实知自心,往往以造作不实的这种执着知见、分别知见去强制自己的心,反而很痛苦。我说你迷茫,就读一读吧。读了第二天就给我发来个短信,说我原来好为人师啊,作到这个因缘上,好为人师,终于找到一个好为人师的来由了。他找到什么来由?文殊菩萨有十大愿,很高兴的找到了。他说:哎呀,我真是很感动的。他说这再为人师也不怕了。就是愿我有缘咸成菩提,这个愿太好了,不管你怎么对我有怨,他学生中参差不齐,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相应的有不相应的,他说这一个愿望一下就找到心了,找到自己的心愿了,智慧的心愿,就是令一切众生咸成菩提,他一下得到安乐。他说:哎呀,真是很感谢佛教。我说是啊,大家都应该感谢佛教,因为这些佛菩萨给我们建立了真正如实知自心的法则。这个事是没发生多久的。

  因为以前我们都曾迷失过,就是我以前没接触到佛陀的愿望时,也是在将信将疑中,步履阑珊地走啊走,不知道会走到哪个地方去。那么真正遇到了佛愿了,感觉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力,就作清净的随顺与供养。而今日阿弥陀佛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他这个愿已经成就了。阿弥陀佛是世尊啊,成佛已经十劫。就象我们说这飞机已经造出来了,他不是说正在画图纸过程中,或者说是发心造一架飞机的过程,他这个机制功能已经纯熟了。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力愿互显,所以愿力所表啊。这个愿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说愿不说力,那愿不起作用啊!我们要不与愿合,何以感知愿之妙用呢?它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你随顺他的愿望,你能感觉到他的愿力所在、他的意义。这个还是希望诸位善知识呢,我们善观察。

  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

  就是愿力不虚设。

  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他这个地方解释啊我感觉就比较清晰了,我们说愿说心,心愿心愿,“心愿”二字,我希望真是诸位善知识熟记呀,多观察。心愿心愿,不知心则不知愿,不知愿则迷失心。你好好的观察观察。要不然,你说空、无相、无愿三三解脱法门,它是顺性安立的,但是一旦产生妙用,决定立愿,所以诸佛菩萨皆有大愿。

  若行愿中…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