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看下面怎麼來答這問題。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複雲何言無所分別耶

  

這不是矛盾了嗎?你知種種法,那麼怎麼說是無所分別呢?前邊講分別是苦緣,分別是苦本,分別會帶來取舍之苦、得失之苦、是非善惡之苦,那這個地方你這種種法的了知,那怎麼來解釋這個事情呢?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

  

這個地方是舉了一個例子,還是所緣境的問題。一個是談本質,守其本質,無分別,得安樂住。現象中說馬、說牛、說象、說人、說好、說壞,這實在是無有實質的,就是如幻現緣。

  

而智者觀之

  

智者會觀察到這個相的,但他在此中,不以取舍心來對待,但以平等心對待,所以了了分明,方便妙用。那麼,凡愚有情在此執著,所以說取說舍,說善說惡,說是說非;智者了達如幻,必無所得,究其本源,而得安樂住。這個不複雜,這個思維呢,我們要有一點正思維就很簡單地把這個問題處理掉了。 而智者觀之。

  

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他是這樣一個趣說。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尊來勸化我們用般若之智,了觀世間,分明了知,無染無著,平等法性,一味觀察。那麼一切如幻現緣,必得度脫;如幻現緣,無所妨礙;在如幻現緣中,不受其執著分別取舍的傷害;而不避其現緣,就是說不用避開它,也不用去回避它,如實的面對。知之幻化,了達法無自性之根本,正見安立于現世之中,得智慧妙用。

  

這個心業分別執著苦,實在是得遇阿彌陀佛清淨平等智,來令其消融這個執著分別之苦。他這個執著就會有得失取舍,有得失的取舍必然延續出來得不到的苦,想得到而得不到的苦,得到以後不想讓它失去而失去的苦,在取舍徘徊中取舍徘徊之苦,這個分別執著會造成延續出來這樣的業相。

  

諸位善知識,在阿彌陀佛這種平等意業中我們一定要善觀察我們所造作的分別對待造成的這個沈淪叁有之苦,無明由此造作而來,蒙蔽自心。因爲這個分別執著、取舍沈淪,會使我們蒙蔽自心,智慧光明不能得見,心智會苦不堪言。學佛之人一定要對自己的心智、身口意有一個明確的責任的修持、法則的修持,善觀其緣啊。

  

大家會在這個地方用得上力的,在叁寶的加持下,在阿彌陀佛殊勝願力的感召下,我們一定會尊重自己的平等法性,遠離分別執著的自我侵害,自利利他。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昨天讀過了?沒有讀啊?那就繼續讀。

  

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故。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故。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辍(止也)餐養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好,這個不虛作住持的文字看來有點饒嘴啊。好,我們看看。

  五、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莊嚴大衆功德成就,還依止天親菩薩的偈,來直接作了一個解釋。 大衆功德成就。

  

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所攝化眷屬,無量無邊。何以故?他的誓願所成故。 “設我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依他的大願力,普攝十方故,所以眷屬無量,不動本位而成菩提。因爲大光平等普照故,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常住之中得見諸佛,一時成就。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造作,就路還家,自心平等故,自性平等故,遠離分別對待故。一直照見一切衆生本源心地,入大光明安穩藏,莊嚴世間。

  

一切衆生種種身份,種種作業,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叁界九有之類,莫不是諸佛清淨莊嚴本智所現,所以稱爲不動清淨智海生。怎麼不動衆啊?不需要我們造作什麼來成佛,無一衆生可成佛,無一衆生可度啊,是度盡衆生故,了達本智,徹還本源,度盡衆生。如《金剛經》中,世尊所宣化“我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何以故呢?一切衆生了知法性,遠離造作,一時得以度脫。

  

這種所謂的了義究竟教誨中,皆以法性安立世間,報德滋養世間。阿彌陀佛以他的報德令無量差別有情一時安住,就是所謂的往生的利益,所謂的往生者就是就路還家,就其本性得見法性平等,入無量光佛刹,一時得入無礙智。這個無礙實在是一切衆生之本有、一切衆生之本具,非造作而來,所有的造作對待,在這個地方一時散壞。所以說“大衆莊嚴功德成就,天人不動衆”。

  

這一段文字要是我們能看一看《大方廣如來藏經》,就徹底地能隨順這個教言了,無疑無慮地在這個教言中得到安住。世尊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宣化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九種喻說,來證實我們與佛不二的本源心智,一切本來莊嚴的功德所在,雖因種種煩惱業障現緣蒙蔽。他舉了九種例子,我還是提倡大家下去能看一看這個經典,來經經相印證。以經典來印證我們所學的,人得安樂住。

  六、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上首。我們一般講上首是阿彌陀佛上首,觀音勢至之類。一者依大悲,一者依大願。一切衆生在阿彌陀佛無盡光明中不能得見得用之時,誹謗疑慮,此類有情墮入邪見,墮入濁途,不能自拔。阿彌陀佛依悲智二願,方便分身,隨機感應,普利十方,一切罪惡執著有情令其還得度脫,所以分身悲智。此法性不敢隨順得見之時呢,佛以悲智二法度脫衆生。要麼以光明之身,就是大勢至身,照耀十方有情,令其得見得用;要麼以大悲心隨順衆生心願,先以欲勾,令其還入佛智,先隨順衆生需求,同時安住,然後彙于無上菩提令其還得度脫。

  

所以這個上首功德,觀音勢至之類,就是悲智二法如須彌山住持世間,廣利有情,所以勝妙無過啊。悲智二法必然令一切愚癡顛倒有情,不管是極邪惡、謗法、毀法之有情,畢竟得以度脫。何以故呢?此須彌山王,無動無搖故,以阿彌陀佛清淨的誓願所住持故。這個地方住持就是說悲智的守護問題了,所以勝妙無過者。阿彌陀佛的上首,《觀經》有寫,說其上首菩薩觀音勢至,最爲尊勝。

  七、莊嚴主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

  

因爲昙鸾法師他們在這樣的一個時期,還是正法之時期啊,或者說正法末期啊,他們這個言說都十分地簡練,直指法則,不增不減地把法則傳遞給有緣,有緣速得出離成就。像我們現在講東西就比較沈重一些,多舉案例,多有喻說,令人心開意解。此處不然,他是直說偈言。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主功德成就,是因眷屬上首功德成就而延續下來的,大衆功德成就延續下來的,他來表達這種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非是王者,非是大小之說,只是願力尊貴故,願力殊特故,願力不可思議故,是以二百一十億佛土諸佛莊嚴甚深功德守護錘製出來的一種不可思議的願力,以普利十方有情。我們前面說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緣起殊勝故。一看它的緣起是以諸佛清淨願力成就爲自身緣起,那麼這個因地有異。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這個天人丈夫絕非我們講的人世間的天,象欲界天,象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天人之類,而是十方諸佛之別稱、十方菩薩之異稱。何以如此說呢?我們在讀這文字中本來就是說衆生體者,其衆生體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此天人丈夫衆,未出佛、菩薩二類有情。這個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法則。在《大寶集經》中有諸佛無量壽如來會,極樂世界就是諸佛如來會。無量壽者,諸佛世尊者是!隨順諸佛世尊者是!要不然不可以稱爲無量壽。這個我感覺大家也比較好接受。因爲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中所發這個不共之誓願——“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他這個超就是超一切諸佛刹土之誓願,這二百十一億諸佛土作爲藍本之依止,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超世之願。這不是我們要誇張阿彌陀佛,實在是阿彌陀佛以此願力令一切衆生得以隨順成就無上…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