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ft">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現在我們要是打著學佛、出家的旗號來貪這個欲,真是冤枉了自家,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對不起自己的身家性命啊!對不起自己周圍的因緣,更對不起佛教。

  

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若證得平等法性,遠離愛憎,貪、嗔、癡都是無由了,生死無本了,即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

  

師者,以佛爲師;師者,依究竟善知識爲師。

  

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

  

隨順菩薩的願、諸佛的願,不要隨順自己那個占有的願、虛妄的願、自以爲是的願、愛恨的願,那不是願,那叫欲!叫染欲、愛欲,是生死本,與菩薩的願差別很大。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菩薩摩诃薩皆是以大悲願力而示現入生死的,自己沒有愛欲的因緣,沒有發起愛欲的因,何以故?爲度脫衆生故,欲予衆生清淨的法益故,欲予衆生清淨的解脫知見故,何有愛欲呢?沒有自我標榜,因爲這個地方是無我的。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你把這個愛見一斷,放得下,超得越,平等法性自然現前,大圓滿覺也自然能運用。若不如是,墮愛見魔,受無量的生死苦報!

  

六、清淨慧菩薩啓教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清淨慧菩薩來啓發大家的這種清淨的根本利益。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這樣的事,真是不可思議啊!看著很簡單,若沒有諸佛的教誨、菩薩的啓示,我們大家如聾如盲,不得聽聞。是故讀此經典,當生稀有想、難遇想,那就會發生增上的利益!

  

本所不見

  

因爲啥呢?衆生未證此處,故不能得見,諸佛宣化方使我們得見,爲我們開秘密藏!

  

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

  

佛苦心惠予,善心誘導,

  

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重宣,爲何要重宣呢?欲使大家發起清淨慧,光知道發清淨願而沒有清淨行,不行!有清淨的行就會發起清淨的慧,所以前面引導我們發願,遠離愛憎,知道菩薩的因地,皆是以大願而歸向一真,示現入生死因緣,非爲愛欲而來生死之中;衆生皆因愛欲取舍輪回不休,這差別很大。

  

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漸次者,因爲諸佛如來的教誨是圓滿的、平等的和盤托出的,一次性的給予,但是,能入還是依漸次發起的。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爲什麼一而再、再而叁地問漸次因緣呢?爲了給我們一個下手的方便。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

  

若是我們得清淨的慧,也會歡喜奉行。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這告訴我們真切得很。一切菩薩皆證圓覺是真實教化,一切衆生皆得往生是真實教化,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是真實教化,也就實無衆生及諸菩薩這樣的差別,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所以諸佛如來所證果德,非取證而取證,實無所證,是爲真證。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徹還本源。這個地方一定要深深地去維系、認識。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

  

這個平等是假說,爲什麼呢?本無平等者,若有平等,即有不平,因爲世間的有對因緣往往會發起,雖然佛說的第一義谛不離俗谛,是在有對中運用無對教化,實際還是攝歸于無對。即無諸菩薩及諸衆生,攝歸方便,使大家得清淨安穩。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所以在這個地方顯現菩薩、衆生差別,顯現淨土、濁土差別。

  

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若真正的發起這種功用,斷除愛、有、取、舍,那于寂滅海中不見寂滅相。過去有個典故說小魚問大魚:“長者,何處是海?大海是何相呢?”大魚說:“我不能爲你說,因爲生活在大海中,無以說大海,不知大海!”就象人類生活在空氣中,不知道空氣所在;魚遊于大海中,亦不知大海之相;真正地入法益之中,也不知法益相!

  

實無寂滅及寂滅者,這是真實利益,真正的入法,所謂地若行起,那解就決掉了!任何言辭也就沒有功用了,沒有意義了。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依、正二報。以妄想我,以五蘊音聲爲我,以張叁李四爲我,以種種虛名爲我,以六塵爲心。我愛別人,別人愛我,緣緣和合罷了。

  

(注:錄音中無“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一段正文及開示,因此注明)

  

耽著五欲

  

下面講的幾種隨順覺性。

  

若遇善友

  

惡人教我們的是愛憎,善友教令我們什麼?

  

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我們這個運用的因緣都是勞慮,什麼叫勞慮呢?無意義的東西,反複勞作。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

  

我們知道無我、我所,我、我所皆是幻相,必不可得,這個地方會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