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爲正徧知、是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是世尊,人人本來安住,但是不知,虛妄分別,強行說佛說魔,說善說惡,說是說非,說你說我,說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說諸佛有叁種教誨:一是隨順衆生說,二是暢佛本懷說,叁是方便種種對機說。這個地方是究竟說,因爲《圓覺經》是究竟說,是陀羅尼教,是總持教,是攝化一切衆生的根本利益的教誨,是最上乘教誨。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得無失”是根本利益,一切衆生本來也無得無失,就我們現在煩惱也好,無明也好,成就種種順法逆法也好,從根本來說也是無得無失的。若不親證如是,此話也是空話,沒有意義!

  

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究竟的歸向、究竟的指導,就象告訴我們千條河流必歸大海是一樣的,使我們有個正確的、究竟的歸向,然後按照這個歸向來行持,明確目標,再來行持,也就是因真果真。若不如是,多會半路流失,迷失方向,喪失大利。

  

“無取無舍”

  

我們看現在學佛的人,多在取舍上發生功用,這個人是我的親屬啊,這個人對我好,對我照顧,眷戀不舍;這個人我煩他,我看見他就夠,就誹謗、诋毀。這樣沒有佛法,這只是一般的人情罷了。

  

許多人失心,根據自己的愛好,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來作取舍。我喜歡這樣的法,不喜歡那樣的法,這叫“失心”。所以過去我們出家人第一步先作沙彌時間,或者作沙彌尼,或作式叉摩那,要隨順師教,打脫自己的業習,打脫自己的選擇,打脫自己自以爲是的心理,才能打一個清淨的基礎,象一張白紙一樣,才能學習佛法,運用佛法。

  

現在基本上一出家都自以爲是的比較多一些,包括居士也是一樣,包括我們也是一樣的,這是共業。對任何人我們不诋毀,這是共業。自以爲是就要吃苦,吃無明壓迫之苦、取舍之苦、分別之苦。貪瞋癡慢疑都是因爲分別、愛憎所産生的,親疏所産生的。所以無取無舍。

  

但我們凡夫煩惱熾盛之時還要取善法,爲什麼呢?這是一種次第因緣,所以依次第教來說,還是有取舍的,好比說我們出家就舍棄在家的因緣,做出家的事情,不做貪瞋癡的隨緣,那就要取戒定慧的教誨,這是善法的增上罷了。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戒定慧的教導,漸次修持的教導,都是爲了使我們得到無取無舍的根本利益,無來無去的究竟安住,清淨光明的真實利益,是通過戒定慧的逐漸的引發,這是所謂的頓根也好,常規的教化也好,次第修持的因緣也好。

  

說佛回施給我們殊勝的法益,但說無上乘。當然以修持來說決定依次第而行,《楞嚴經》也好,一切大乘教誨皆複如是。

  下面有二十五個修持的方法,都是依次第修持的。那麼“圓說頓出”,行持還要依次第而行,就說我活人還要一天一天的活,改變自己還要一步一步的來,斷除習氣唯佛一人。所以說賢聖也好,菩薩也好,皆是菩薩四十一個次第,包括阿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包括四向亦複如是,他都有習氣,斷盡習氣唯佛一人。

  行持就是要斷除習氣,斷除習氣與秉性的這種差別,那就要漸次行持了。所以說圓教,有的大根性人圓頓法益一聽,圓念、圓成、圓悟,成就圓法益,證得圓果,即生成就;那漸次根性的人聽到圓教,也作漸次修持的因緣。所以稱爲圓頓之說,漸次而行,這是通教。

  《圓覺經》是不可思議的,就象釋迦佛在後面舉這個例子說,這個教導象大海一樣,蚊蝱,就是小蟲子來吸這個大海的水可以使其飽滿,阿修羅也可以使其飽滿,各順衆生的根性罷了。如大雨普降于南瞻部洲,大器大載覆,小器小載覆,河流多存一些水,大海容納一切水,池溏容納一小量的水,草根樹葉涵納吸收一點水,頑石不潤,這都是因緣。這地方我們要審視。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作”、“止”、“任”、“滅”是“四病”。我們現在許多人學習禅宗,或者學習其它教導,有發生作意的教誨,作意非究竟的佛道;那“止”、“禅定”乃至種種幻化的種種叁昧正受的運用,也非究竟佛道;“任”者,任運自如,種種作業的任運,亦非究竟佛道,何以故呢?那自然外道也可以任運;滅者,取斷滅,證于實際,亦非究竟佛道。因爲諸佛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直除四病,這是最上乘的四病,在最上乘的修持上往往會發生這四種病,善知識說你現在要保任、要任運、要作意,作意善意舍棄諸惡,這地方都會犯病,在這個地方執持,以爲實有;“作”,那就會在作意上墮入不淨心,不能發生無上的利益;那麼“止”呢?認爲禅定、叁昧就是佛法,那也是墮入可笑之因緣。

  

不知道佛法是如《涅槃經》所雲:“解脫非佛法,涅槃非佛法,大般若之智亦非佛法,叁者具足,是爲佛法 。”現在人一般的一聽涅槃,認爲取涅槃爲佛法,一聽智慧,認爲智慧是佛法,一聽解脫,認爲解脫是佛法。釋迦佛在《涅槃經》上告訴我們真實之語,作獅子吼,摧毀邪見執著,說叁者某一點皆非佛法,叁者具足,如鼎叁足,如伊字叁點,缺一不可。

  

我們現在學佛的人稍有執染就會墮入邪見執著,不能得究竟道業。此類稱爲蕉芽敗種,這個地方我們要審視的。因爲《圓覺經》甚深!甚深!特別地細微,因爲我們每天有叁十頁的任務,也不能細講,因爲講這言詞特別費時間,當然大家要深深的思維,我們在一些地方提醒一下。

  

末法時代犯這個“作”,“作意”,不淨心。

  

“止”,以禅定爲法益,爲究竟道業。這在佛住世之時有這樣的人,有的出家人證得四禅八定,或者九次禅定(編注:滅盡定,在四禅定和四無色定之上,又稱第九次定)現前了,認爲自己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認爲自己證阿羅漢果了,後來到世間一走動,煩惱業緣又再現了。因爲他沒有證無漏之智,沒有證斷德,不知恩德,發生不了真正的功用,所以後面就會煩惱再現,他就說沒有佛,沒有阿羅漢,就來誹謗如來聖教,墮入地獄。那是以禅定爲所謂的能證者。

  

有的任運,在我們這個時代,我聽很多大德給大家開示,都墮入這個“任”上了,說你要好好地保任,保任自己現前這個清淨的念,無作無染,所謂的不來不去,莫生念頭,莫隨業流。在這個地方要任運自如,就認爲這是佛法了。可憐啊可憐,這是佛法嗎?這叫菩提分。這個地方一執持還會墮入邊見,認爲自己清淨了,認爲自己得到佛法了,那就會生增上慢心,下面呢就會生煩惱,因爲這是有對的、有漏的。雖然說是保任,雖然在任,任來任去,自以爲發起作意,就會墮入前面這個“無作”。

  

那麼他認爲“有作”了,他認爲他清淨嘛,有所得嘛。有所得就會生起所謂的不淨心。我們知道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不作意,自然發起報德回施,報德的教化,報德的行持,報德的叁昧,但是七地以下的菩薩還都是有作意的因緣,叫“不淨心菩薩”。這次第我們好好看。

  

“滅”者,就是墮入二乘,求于實際。阿羅漢果趣于無余涅槃也好,都是證得這個因緣,一涅槃就發生歡喜,斷滅大慈悲種性,不入菩薩乘,不入最上乘,墮入化城之中。釋迦佛當然在大乘了義教上還是呵斥這個事情,這也是一病。在《楞嚴經》上也稱爲外道,外道一病。有九十六種外道,現在學佛人不知道九十六種外道,我們要是看看《瑜伽師地論》就會知道現在基本上都在外道之中,很少人知道佛法的。

  

這話跟大家講也是比較實際一些,也不敢傷害大家,但的確我們要實話實說,真正知道佛法的人利益的確是不可思議的,那是不假起作的,所謂地一切作爲都是佛法的光明,都是無沾無染的,都是解脫,都是般若,都是涅槃。但于此處決不著不染,無有痕迹。所以說諸佛無知正徧知!徧照于法界,那無作起。

  

這四病我們要好好的看一看。

  

“于此證中,無能無所”

  

“能”“所”兩忘,這也是個方便說,我們現在衆生都在“我”、“我所”中。

  

“我”就是“我”能講法呀!“我”能修證呀!“我”向往佛法呀!這個“我”是學佛的第一障礙。

  

“所”,我在修什麼法呀,我在做什麼事情呀,那麼我遇的是惡友啊善友啊,周圍的依報因緣就會發生“所”。

  

這個“我”、“我所”,就會産生負作用,什麼負作用?障自己清淨道緣,自己的清淨法益。心有罣礙,多有得失,有得失就有人我是非,人我是非就有愛憎,有愛憎就幻化無量的差別境界,那生死輪回由此而生。“我”、“我所”爲本的,“能”“所”也就是“我”“我所”,就是轉換一個名詞。

  

“畢竟無證”

  

諸佛如來證無所得,是爲親證,所謂的亦無能證者,亦無所得者,是爲佛的真實利益。這于初發心來說,多生恐怖。所以佛在很多經典上說與初發心說第一義谛,此人爲墮落,爲法墮,說者、聽者皆受…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