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正徧知、是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是世尊,人人本来安住,但是不知,虚妄分别,强行说佛说魔,说善说恶,说是说非,说你说我,说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说诸佛有三种教诲:一是随顺众生说,二是畅佛本怀说,三是方便种种对机说。这个地方是究竟说,因为《圆觉经》是究竟说,是陀罗尼教,是总持教,是摄化一切众生的根本利益的教诲,是最上乘教诲。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得无失”是根本利益,一切众生本来也无得无失,就我们现在烦恼也好,无明也好,成就种种顺法逆法也好,从根本来说也是无得无失的。若不亲证如是,此话也是空话,没有意义!
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究竟的归向、究竟的指导,就象告诉我们千条河流必归大海是一样的,使我们有个正确的、究竟的归向,然后按照这个归向来行持,明确目标,再来行持,也就是因真果真。若不如是,多会半路流失,迷失方向,丧失大利。
“无取无舍”,
我们看现在学佛的人,多在取舍上发生功用,这个人是我的亲属啊,这个人对我好,对我照顾,眷恋不舍;这个人我烦他,我看见他就够,就诽谤、诋毁。这样没有佛法,这只是一般的人情罢了。
许多人失心,根据自己的爱好,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来作取舍。我喜欢这样的法,不喜欢那样的法,这叫“失心”。所以过去我们出家人第一步先作沙弥时间,或者作沙弥尼,或作式叉摩那,要随顺师教,打脱自己的业习,打脱自己的选择,打脱自己自以为是的心理,才能打一个清净的基础,象一张白纸一样,才能学习佛法,运用佛法。
现在基本上一出家都自以为是的比较多一些,包括居士也是一样,包括我们也是一样的,这是共业。对任何人我们不诋毁,这是共业。自以为是就要吃苦,吃无明压迫之苦、取舍之苦、分别之苦。贪瞋痴慢疑都是因为分别、爱憎所产生的,亲疏所产生的。所以无取无舍。
但我们凡夫烦恼炽盛之时还要取善法,为什么呢?这是一种次第因缘,所以依次第教来说,还是有取舍的,好比说我们出家就舍弃在家的因缘,做出家的事情,不做贪瞋痴的随缘,那就要取戒定慧的教诲,这是善法的增上罢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戒定慧的教导,渐次修持的教导,都是为了使我们得到无取无舍的根本利益,无来无去的究竟安住,清净光明的真实利益,是通过戒定慧的逐渐的引发,这是所谓的顿根也好,常规的教化也好,次第修持的因缘也好。
说佛回施给我们殊胜的法益,但说无上乘。当然以修持来说决定依次第而行,《楞严经》也好,一切大乘教诲皆复如是。
下面有二十五个修持的方法,都是依次第修持的。那么“圆说顿出”,行持还要依次第而行,就说我活人还要一天一天的活,改变自己还要一步一步的来,断除习气唯佛一人。所以说贤圣也好,菩萨也好,皆是菩萨四十一个次第,包括阿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包括四向亦复如是,他都有习气,断尽习气唯佛一人。
行持就是要断除习气,断除习气与秉性的这种差别,那就要渐次行持了。所以说圆教,有的大根性人圆顿法益一听,圆念、圆成、圆悟,成就圆法益,证得圆果,即生成就;那渐次根性的人听到圆教,也作渐次修持的因缘。所以称为圆顿之说,渐次而行,这是通教。
《圆觉经》是不可思议的,就象释迦佛在后面举这个例子说,这个教导象大海一样,蚊蝱,就是小虫子来吸这个大海的水可以使其饱满,阿修罗也可以使其饱满,各顺众生的根性罢了。如大雨普降于南瞻部洲,大器大载覆,小器小载覆,河流多存一些水,大海容纳一切水,池溏容纳一小量的水,草根树叶涵纳吸收一点水,顽石不润,这都是因缘。这地方我们要审视。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作”、“止”、“任”、“灭”是“四病”。我们现在许多人学习禅宗,或者学习其它教导,有发生作意的教诲,作意非究竟的佛道;那“止”、“禅定”乃至种种幻化的种种三昧正受的运用,也非究竟佛道;“任”者,任运自如,种种作业的任运,亦非究竟佛道,何以故呢?那自然外道也可以任运;灭者,取断灭,证于实际,亦非究竟佛道。因为诸佛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直除四病,这是最上乘的四病,在最上乘的修持上往往会发生这四种病,善知识说你现在要保任、要任运、要作意,作意善意舍弃诸恶,这地方都会犯病,在这个地方执持,以为实有;“作”,那就会在作意上堕入不净心,不能发生无上的利益;那么“止”呢?认为禅定、三昧就是佛法,那也是堕入可笑之因缘。
不知道佛法是如《涅槃经》所云:“解脱非佛法,涅槃非佛法,大般若之智亦非佛法,三者具足,是为佛法 。”现在人一般的一听涅槃,认为取涅槃为佛法,一听智慧,认为智慧是佛法,一听解脱,认为解脱是佛法。释迦佛在《涅槃经》上告诉我们真实之语,作狮子吼,摧毁邪见执着,说三者某一点皆非佛法,三者具足,如鼎三足,如伊字三点,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学佛的人稍有执染就会堕入邪见执着,不能得究竟道业。此类称为蕉芽败种,这个地方我们要审视的。因为《圆觉经》甚深!甚深!特别地细微,因为我们每天有三十页的任务,也不能细讲,因为讲这言词特别费时间,当然大家要深深的思维,我们在一些地方提醒一下。
末法时代犯这个“作”,“作意”,不净心。
“止”,以禅定为法益,为究竟道业。这在佛住世之时有这样的人,有的出家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九次禅定(编注:灭尽定,在四禅定和四无色定之上,又称第九次定)现前了,认为自己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后来到世间一走动,烦恼业缘又再现了。因为他没有证无漏之智,没有证断德,不知恩德,发生不了真正的功用,所以后面就会烦恼再现,他就说没有佛,没有阿罗汉,就来诽谤如来圣教,堕入地狱。那是以禅定为所谓的能证者。
有的任运,在我们这个时代,我听很多大德给大家开示,都堕入这个“任”上了,说你要好好地保任,保任自己现前这个清净的念,无作无染,所谓的不来不去,莫生念头,莫随业流。在这个地方要任运自如,就认为这是佛法了。可怜啊可怜,这是佛法吗?这叫菩提分。这个地方一执持还会堕入边见,认为自己清净了,认为自己得到佛法了,那就会生增上慢心,下面呢就会生烦恼,因为这是有对的、有漏的。虽然说是保任,虽然在任,任来任去,自以为发起作意,就会堕入前面这个“无作”。
那么他认为“有作”了,他认为他清净嘛,有所得嘛。有所得就会生起所谓的不净心。我们知道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不作意,自然发起报德回施,报德的教化,报德的行持,报德的三昧,但是七地以下的菩萨还都是有作意的因缘,叫“不净心菩萨”。这次第我们好好看。
“灭”者,就是堕入二乘,求于实际。阿罗汉果趣于无余涅槃也好,都是证得这个因缘,一涅槃就发生欢喜,断灭大慈悲种性,不入菩萨乘,不入最上乘,堕入化城之中。释迦佛当然在大乘了义教上还是呵斥这个事情,这也是一病。在《楞严经》上也称为外道,外道一病。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学佛人不知道九十六种外道,我们要是看看《瑜伽师地论》就会知道现在基本上都在外道之中,很少人知道佛法的。
这话跟大家讲也是比较实际一些,也不敢伤害大家,但的确我们要实话实说,真正知道佛法的人利益的确是不可思议的,那是不假起作的,所谓地一切作为都是佛法的光明,都是无沾无染的,都是解脱,都是般若,都是涅槃。但于此处决不着不染,无有痕迹。所以说诸佛无知正徧知!徧照于法界,那无作起。
这四病我们要好好的看一看。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
“能”“所”两忘,这也是个方便说,我们现在众生都在“我”、“我所”中。
“我”就是“我”能讲法呀!“我”能修证呀!“我”向往佛法呀!这个“我”是学佛的第一障碍。
“所”,我在修什么法呀,我在做什么事情呀,那么我遇的是恶友啊善友啊,周围的依报因缘就会发生“所”。
这个“我”、“我所”,就会产生负作用,什么负作用?障自己清净道缘,自己的清净法益。心有罣碍,多有得失,有得失就有人我是非,人我是非就有爱憎,有爱憎就幻化无量的差别境界,那生死轮回由此而生。“我”、“我所”为本的,“能”“所”也就是“我”“我所”,就是转换一个名词。
“毕竟无证”
诸佛如来证无所得,是为亲证,所谓的亦无能证者,亦无所得者,是为佛的真实利益。这于初发心来说,多生恐怖。所以佛在很多经典上说与初发心说第一义谛,此人为堕落,为法堕,说者、听者皆受…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