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憂悲苦樂等感受來。
其實,每一個有情衆生都活得很可憐,就如同乞丐一樣,每天都在他人名下乞討一切憂悲苦樂,自己無有選擇苦樂的權利,只能隨外境的變化而感受苦樂,所以說,若不能給自心作主就不能獲得自在。例如:你今天一出門就有人誇獎贊歎你,你的心裏馬上就會很高興。可是若一出門就遇到一個冤家對頭來誹謗你,你的心裏馬上就會很生氣很煩惱。我們的心總是隨著人家所給的不同言語或是臉色等,産生喜樂或者煩惱等,所以人一輩子都是這樣隨著外在的環境活在憂悲苦樂之中。我們的心從來都沒有給自己做過主。若是能做到想歡樂就歡樂,不隨外境界而轉,這樣才是自在的。佛教中的各個法門都是教給我們如何覺悟的,如何掌握命運而獲得快樂的。所以只要能夠如法修學佛法,則必能達成你之所願。千萬不要再繼續扮演乞丐的角色了,要從現在起學著做自己的主人,爲自己做主是學佛人都需要做的功夫。
在生活中做“乞丐”是很苦的,人家施舍我們一些好的話語,就能高興一會兒,若人家給我們不好聽的話語自己就會煩惱好長時間,不管人家施舍給我們什麼,我們只能照單全收,這就是因爲自己不覺悟,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若爲自己獲得自在,就應該明白一切的稱贊、毀譽、利益、衰損等事只是因緣所生之假相,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因此就不應該去貪著;若當自己對外境所謂的“歡樂喜受”生起執著時,就會使自己的心束縛在這些幻相中,那麼自己就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生起煩惱。所以若想解脫心中的煩惱,就必須要能給自己的心做主,使這顆“妄心”不再執著外境,若能做到不執著外境,則當外境發生變化時,你的心也不會再會隨著外境産生苦樂等受了。如是則于當下就獲得了自在解脫,這就是不隨境轉。假如:有人罵你一句不好聽的話,這時應該依諸法緣起無自性的方式抉擇。將所聞之音聲通過智慧抉擇觀察後,了知所有聲響皆是因緣假法,如夢如幻無有自性,所謂的罵也是由于自己耳根對境,攀緣心起取著聲相,故成罵之聲響,若無有自己的根識作爲因緣,如何能成就罵事呢?若通過如是觀察了知一切音聲空無自性,則行者就不會生起煩惱來。若遇罵等而不生煩惱,如是已能給自心做主了,心不隨外境起煩惱分別即是自在人。
另外,一切衆生之所以有苦受,也就是因爲有一個“我”的執著,有了這個“我”就生起了“我的自尊”和“我的人格”等執著,由于衆生的心中有此諸多執著,故心不得自在。如:別人說了一句傷你自尊的話,你自己馬上就會産生不高興的情緒。若人家說了一句侮辱你人格的話,你的嗔心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還恨不得和對方玩命。其實衆生所執著的“我”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並不是真實地存在。這個自我的概念是有情衆生受輪回業力習氣的幹擾,才形成這樣的一個執著,所以這個概念並非有實在性的。衆生執著我或者是我所等,都是錯將現前肉身或是妄心等執著爲我,但若對其進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我”是不可得的假相。這可以通過叁時的方式來觀察,所謂的“我”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叁時概念中不能成立,因過去的已經過去,乃是不複存在的,現在的也在刹那間成爲過去,從來都沒有停住過,未來的還未有到來,也不能成立。這個“我”若離開此叁時是無法安立起來的,因此這個我本來就是衆生妄心安立的一種錯誤概念。
若有情衆生能把這個自我執著的概念看淡了,那不管再遇到什麼樣的外境,心就不會生起諸多苦受來。這樣就是解脫了煩惱。
問:不吃素可以受五戒嗎?
答:不能吃素也可以受五戒的。在佛教的叁大體系中,只有漢傳佛教不吃葷腥,其它如藏傳和南傳佛教都吃肉。吃肉在五戒裏是屬于間接殺生的戒,在罪相裏是屬于一種過失,沒有直接的破戒罪。所以持五戒不是完全在于吃素,只要你能把殺、盜、淫、妄、酒這五條戒律守好,就可以受持五戒了。守持五戒的行者若實在無有條件吃素,則最低限度要吃叁淨肉。但受戒者若有條件吃素,最好還是要守持吃素的戒律。其實漢地的居士不吃肉是可以做到的,這只看自己有沒有決心了。
問:目前佛教界的修行人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答:以我個人的分別念來觀察,目前漢傳佛教界修行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修行不遵次第,缺乏如法之聞思,從而使修行者大部分無有正信和正見。
修學佛法要是不遵守次第來修的話,你就是有再大的智慧都不會成功。佛教裏的聞思修叁慧和戒定慧叁學,這是一切修法的共同次第。先要多聽聞佛法覺起聞得慧,依所得聞慧而善加思維覺起思得慧,依思得慧發起如實的修行,依修行證得修得慧;先要聞思學習戒律的持犯,然後如法守持。進而學習諸禅叁昧,依清淨持戒引發禅定,于定中善知一切境界差別,心不取相入于甚深禅定,自性智慧自然開顯;這是一切法門修法的次第,若行者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必能證如是妙果。故如愚僧偈雲:“佛性雖自圓,以受無明蔽。無始輪回中,生起諸患習。依戒斷粗根,依定轉細識,依智破無明,菩提自圓成。”
問:我念佛念了好多年了,而且念的數量也很多,但是心從來都不能清淨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答:若是你已經明了念佛的竅訣,而且修法的次第也沒有錯亂的話,在具足如是條件下還是不得力,不能使心清淨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原因,那就是因爲你在往昔造了很深重的修法違緣的業障,因此要先修忏悔法將業障徹底摧毀,然後再如法念佛,則必能得清淨心。
念佛能否獲得自心清淨,並不是數量多就好,而是要觀待你的信、願、行叁資糧和禅修的方法是否具足,若信深、願切、行堅而無謬,如是則必能得念佛叁昧。
請問法師:學佛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識嗎?
答:學佛不見得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知識。但是初學者看經時會有一些障礙。學佛是要看一個人的悟性和根性,還有要看這個修行人修法是否精進。在佛教曆史中,有好多高僧大德都沒有文化,但是他們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一個修行者的成就不在于文化的高低,而在于對戒定慧叁學能否精進。
問:沒有文化的居士只能一門深入念佛嗎?
答:學習佛法的人無論是有沒有文化,也不管學習哪個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這是和文化學曆沒有關系的。但在准備一門深入前,要觀察自己是否具足了一門深入的條件。一門深入的條件是:正信、正見、定解,就是具足對佛法的正信、正見和堅固的定解。若欲深入修學佛法,卻對所學的法一竅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去閉門修學,那麼這就是忙修瞎練,這種修行不是如法的,也不會真正成就佛法之利益,不僅如此,還會由無知之故對佛法中的甚深見解生起邪見,依邪見而造業墮落地獄。
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修解脫道而出離生死輪回的,佛陀是出離叁界的智者,他老人家證悟了一切智智,故行者要想成就解脫道就要依靠佛陀的教言而修學。但是佛陀已經圓寂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只能依靠佛陀所宣講的經教來學習,以期通過聞思經教而開啓自性的智慧。有人認爲沒有文化的人就不需要聞思教義,他們的理由就是因爲沒有文化的緣故。這種說法非常荒謬,這就如同在說“愚癡的人不需要開啓智慧,因爲愚癡的緣故。有智慧的人才要開啓智慧,因爲有智慧的緣故。”這種說法簡直是象笑話一樣。所以無論有沒有文化都需要如理地聞思佛法,當具足了一門深入修學的條件後,無論是普通行者還是叁藏法師都需要一門深入而專修。例如:一個駕駛員要駕駛汽車,他必須要有娴熟的駕駛技術和熟讀交通規則,這樣才可以是一個合格的駕駛員。若開車者沒有娴熟的駕駛技術,而且對交通規則也不懂,他就不能安全地行駛在路上。學佛修行就如同開車一樣,若自己對所學的教法沒有認識理解,這樣只能是盲修瞎練。現在佛教界有好大一部分的念佛者都是這樣的,雖然說沒有文化的人,對教義的聞思和理解不是很圓滿,但也應該基本掌握自己所修法門的基礎和綱領,若是連自己所專修法門的教義都沒有弄清楚,就要去做一句佛號念到底的行持,這樣不僅不能成就念佛叁昧,有時還會因自己的無知,而造破戒等惡業。
凡學佛者都應該知道,任何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叁學的大綱。所以,無論是有沒有文化的人,只要你想學習佛法,都應該通過聞思,了解佛法綱要的意趣。如:戒律的開遮持犯,這是一個修行者首先要明了和必須要掌握的,即使你沒有文化,也需要受戒和持戒,但若不明戒法又如何能持好戒律呢?除學戒之外,佛教中的發心以及禅修等都需要通過聞思而了達。所以,沒有文化的人也一樣要聞思教義,只不過聞思的方式可以變通一下。不認識文字的人,可以多看多聽高僧大德的視頻講座,縱使開始聽不懂也要耐心聽下去,只要堅持到底最終必能聽懂。
問:淨土法門的帶業往生是佛的方便說嗎?
答:雖然釋尊爲我等衆生宣說了無量法門,衆生可依諸法門成就無上佛道。但因觀知末法衆生障深慧淺之故,佛陀起大悲而爲我等末法衆生開演淨土方便之易行道,欲令對彌陀具信願之行者方便出離輪回。故淨土法門乃是釋尊因大悲而方便開演之法門;若等衆生斷盡業力而出離叁界六道輪回,則是爲甚難。故釋尊宣講彌陀大願,令我等得知可借助彌陀之本願暫時壓製輪回之業不起現行,因念佛力故與彌陀相應得蒙接引往生彼國。往生彼國者皆能遠離一切退道之因,壽命無量與佛同等,如是則能一生而獲補處之位。
此法門雖然是方便法門,但委實殊勝難以思議,故爲諸佛所共歎之法門。釋尊令衆生對極樂世界生起希求之心,而發願往生彼國之目的,不是爲了衆生去那裏享樂,而是爲了令衆生在極樂世界繼續精進修行,最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才是釋尊以及諸佛勸衆生求生極樂的目的。此…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3 (照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