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生理與修道
實際上過午不食,加上適當的運動量,就不需要辟谷(師父指主動辟谷的行爲)。在佛門裏邊爲什麼很少聽說“辟谷”這個詞呢?因爲很多人長期過午不食,再加上靜坐、跑香,他就完全不需要“辟谷”了。
當修到一定程度,胃氣充滿了以後,就不需要食物了(有的是短期不吃,也有的長期不吃。)我們五髒六腑的元氣,都是通過胃産生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從嘴裏吃進的食物,首先是貯存到了胃裏面,通過胃的研磨、胃液的消化,再輸送到小腸,營養在小腸被吸收以後,再輸送到各個器官裏面去,糟粕就被排出了體外。五髒六腑通過吸收營養産生元氣,同時又有排泄的功能。
靜坐的人,或者有些意志比較薄弱——暗示性強——的人,通過別人的誘導(譬如說“氣滿了不思食”這句話對他産生了心理暗示),就由心理影響生理,他就可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
也有的人是的的確確生理的元氣充滿了以後,他不需要外來的食物來補充營養,體內貯存的能量已經足夠身體受用了。就像有些動物在冬眠以前,有一兩個月吃得非常多,就是爲了讓身體蓄積能量。一到了冬天,它就封口了,就不吃了,把體內貯存的能量拿出來供身體消耗。
爲什麼一個冬天不吃不喝而能夠維持生命呢?就是因爲體內貯存了足夠的能量供身體消耗。正好一個冬天過去了,體內貯存的能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春回大地、陽氣開始上升的時候,冬眠的動物也開始蘇醒了,要吃東西了。
我們“人”,不管你修行不修行,每年也都會有一個月吃食物不香。如果你是修煉的人,出現辟谷往往都是在這一個月裏面。就我個人來講,每年農曆的六月吃飯就不香。在我閉關修煉期間,都是在這一個月當中不吃不喝,每天照樣打坐。還有一些體力強壯,胃功能比較好的人,在辟谷期間照樣幹體力活,但是這樣的人很少。這一個月把體內貯存的能量消耗完了以後,身體就又開始接受外來的食物了。
過去修煉的人,在這個階段往往功力會大大增長。因爲食物是屬于陰性的東西,你吃得越多,越容易昏沈、打不起精神。也就是說你不吃食物,或者少吃食物的時候,體內的陽氣相對來講比較足。既然是陽氣,它就往上升,而不是往下沈。
所以過去很多開悟的人,都是在辟谷期間的淩晨開悟的。也就是兩點以後,過了子時。因爲這個時間大地的陽氣是從下往上升的,我們體內的能量也是從下往上升的。道家和密宗講的“開頂”,也大都是在這個時辰。其余的時間也會有,但是很少。因爲其余的時間,體內的能量都是從上往下走。
就像蓮花開放的時候都是在清晨。早晨我們起床以後,發現蓮花都開了!爲什麼中午以後,到了傍晚,蓮花苞就都關閉了呢?因爲午時一過,能量往下走了,蓮花苞就關閉了。等到子時一過,能量又往上走了,蓮花苞又全都打開了。
我們人體生理的機能運轉與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樣的。道教裏面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這裏所講的“精”,是指人體的精力。我們通常講的“某某人精力特別充沛”,就是指這個“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講身體虛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精力(或者說元氣)不充足,體內就有足夠的空間讓它來流動,它就會亂串。而當一個人精力充沛的時候,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力量,越是充滿越不容易走動,所以他的欲望很少産生。
它既然是一個完整的能量體,就不僅不會往下走,還會往上升。因爲我們身體裏邊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裏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應、溝通、相吸。可是我們往往由于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多,沒辦法往上升,只能夠往下沈。
當你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的能量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緊緊地吸在一起。因爲體內的這股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裏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頭。
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還能夠保證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這股能量就會轉過頭來,從下往上升。問題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後也會漏掉。
如果你能夠把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讓它漏掉,它就會呈圓形(督脈上升,任脈下降呈圓形,又從中脈往上升)往上升。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在地面上打坐了,可以跑到山頂上,或者跑到屋頂上,總之離地面越高越好!因爲地面有一種吸引力。
既然地面有吸引力,那麼樹枝爲什麼又會往上長而不向著地面長呢?這就說明宇宙虛空同樣有吸引力。所以當一個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話,它就往上升變成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元氣。在道教裏面,中國的古文字寫作“炁”。
當一個人沒有欲望的時候,精就變成了氣。狹義的欲望,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性欲;廣義的欲望,指的是人的“貪、嗔、癡、慢、疑”,例如人的種種抱負,都可以列到欲望之列。
因爲你有了種種欲望(包括廣義的、狹義的欲望),就沒有辦法保持先天的元氣,它就會變成後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欲望就會更強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裏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盡通”。佛在《楞嚴經》裏講過,漏盡不證,要想成佛,無有是處,猶如煮沙欲其成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你通過某種手段達到了不漏,但是你還得能夠讓這股力量回過頭來往上升,升到中間變成“氣”。你如果降伏了這股氣,讓它繼續往上,升到頭頂就變成“光”。在下邊是精、在中間是氣、在頭頂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氣就變成冰,中等的溫度就是水,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或者變成一股煙、一束光。這就是爲什麼修行層次高的人,頭頂上會有光。他把下邊的能量,由精變成氣,把氣變成神光散發出去了。
既然我們人體可以通過五谷雜糧吸收能量,再把體內的能量釋放出去,也就能夠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但是你必須達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了以後,才能吸收外邊的能量。
既然能夠吸收外邊的能量,也就意味著你體內的能量可以(通過八萬四千毛孔)釋放出去!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會感到他身體的火力特別旺,感到他身體發熱;也會感覺到自己很清醒、頭腦更活躍了。
因爲他的能量場比較大,可以影響對方。就像一團大的火焰,我們一靠近它,就會感覺到身體發熱;或者是走到一個冰山旁邊,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冷。這都是能量影響到對方的一種現象。
所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裏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
實際上秘密說穿了,也就是能量場的作用。“能量”是現代科學的用語,過去沒有“能量”之說。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宗教裏面講的是真實不虛的。科學只有200年左右的曆史,宗教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曆史了,就佛教來講,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了!所以科學就目前來講無法證明宗教!
就像我們中國的《黃帝內經》,科學考證有5000年的曆史,據人們傳說已有一萬年的曆史,但是科學家是以考證爲依據,不聽人們的傳說。即使是五千年,科學只有200年的曆史,怎麼能夠證明《黃帝內經》是否正確呢?
實際上我們中國的中醫就是源于《黃帝內經》。學中醫的人必須要讀《黃帝內經》,就像是學佛的人必須要讀《楞嚴經》、《金剛經》、《圓覺經》的道理一樣,這是學佛的“根本經”,《黃帝內經》也是學醫的根本經!
中醫的針灸、按摩過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來治療的。因爲在子時,我們人體的能量全部要歸源。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勞動了,最好要休息。如果這個時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體內的能量就很難回到它的源頭。
“源頭”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體的各個髒器。身體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時是要休息的時候了。當我們這個時辰休息,氣血全部回到五髒裏,補充了以後(五髒吃飽了),過了子時,能量又要從五髒裏面分布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又開始工作了。
過去的修行人,尤其是年青人,通常在子時都還在用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辰容易降伏身體的能量。身體虛弱的人、精力不充沛的人,在子時通常就要休息。
爲什麼男同志在清晨的時候,會明顯地表現出很強的欲望呢?因爲這個時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邊。在這個時候你必須起來修煉,你通過一種方法修煉,能量就上來了;你不修煉,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所以我們佛教裏面通常都是四點鍾就要起來修煉了。有機會我會對這些男同志專門講一堂課。
修行人必須要懂生理學,要懂醫學。你不懂生理學、不懂醫學,想修行是不可能的,你想入道、弘道,絕無可能!沒那麼回事。一個修行人,你就是不精通“五明”,也要了解五明。
釋迦佛就是一位大醫學家,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生理學”,就是釋迦佛講的《禅觀正脈》。我以前曾經推薦給大家看,你們可能都還沒有看過!修“白骨觀”的人,都要先讀這本書。
我們體內的能量,在頭上是“神”,在中間叫做“氣”,在下面就變成“精”。修煉了以後,就由精變成氣,由氣變成神;你如果不修煉,有欲望,就由神變成氣,由氣變成精,有精就有欲望。也就是說精、氣、神它是一個東西。譬如“水”,你可以把它變成“冰”,也可以變成水蒸氣,變成一種霧狀散發掉了。水蒸氣就是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就是水蒸氣,叁者是一,不是叁。
爲什麼古人要把它分成精、氣、神呢?它在我們體內確實是一種東西,但是它走到不同的層次,就變成不同的形象。如果你沒有欲望的話,身體裏面就有用不完的元氣;如果你體力不消耗,欲望又沒有的話,…
《降伏其心 叁 修生理與修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