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以回向來密封
九
敬禮觀自在菩薩!
這些是觀自在菩薩甚深實修教導,尊主之口傳教導,且以回向來封印。如果你得到前面修法的教導,卻不修持,就無法得益。
在經典說:沒有徹底禅修佛法,法性無法得見。看到水、聽到水聲,但不去喝它,就不能解渴。
藉由聽聞佛法、思考與修習,佛果是可以達到的。實際上,過去所有佛都是以此方式證悟,因此,我們爲這個目標而回向。
使自己成爲適當容器修佛教顯密教法的主要理由,是爲了得到永恒的安甯。在密乘裏,大圓滿是最重要的,因爲以此修法,我們可以直證佛心。爲了得到如此的證悟,我們必須試著使自己成爲恰當的容器。在此生,我們有可以達到證悟的因,現在絕對是修行的恰當時候了。假如我們手中有這個良機,而把它給錯失的話,這就像扔掉一個如意寶,之後,又立刻去尋找另一個。當你得到真正的佛法時,以清楚、明了與純淨來修持,並持之以恒的修到底。當你修行時,丟棄傲慢感與自誇,因爲證悟的其中一個品質是謙虛。單只是聽聞外內前行、生起次第、“止”、“觀”、大手印與大圓滿是不夠的。這些教導是需要修習才會有利益的。佛法所有次第---從小乘至大圓滿,都有禅修;如果你沒有修持,就不會領悟佛法的精要。
《莖綑經》說:得到佛法卻不禅修,就像雖然你把食物與飲料給予衆人,但你自己卻餓死了。得到佛法卻不禅修,就像點數寶箱的珠寶,而一個開心的微笑也沒有。
《華嚴經》說:得到佛法卻不禅修,放像聾樂師以音樂取悅他人,但自己卻聽不到。得到佛法卻不禅修,就如渡船人承載他人過河或海洋,但自己卻淹死。
《莖綑經》又說:此佛陀真教導,不是只以聽聞來成就。得到佛法卻不禅修,就如那些無助的在大河激流中浮沈,卻死于口渴的人。
《殊勝決心增上經》說:自認爲“我已經有成就。現在我該做什麼?”的愚者,死亡時將經曆痛苦。因爲沒有洞悉到深意,所以會有大苦楚。這是因爲著迷于空話。
學習禅修、但卻耽擱實修的人,在死亡時時只會有悔恨。在那時,即使有一百個人在你的身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助你,就算沮喪的捶胸也沒有用。爲什麼如此的悔恨會生起呢?這是因爲,你沒有得到佛法精要。
《大寶積經》說:大迦葉,是如此的,就像一些人在激流中浮沈而死于口渴,很多宗教信徒與婆羅門學習、了解很多法,但沒有去除他們對貪愛、嗔恨與妄念的著述與糾纏。他們被如海般的佛法載著,卻死于自己如口渴般的心結煩惱,以致他們趨往惡道。
在西藏有某些喇嘛很有學問,別人都認爲,沒有人比他們更有機會成就佛果。據說假如
你擠壓一條蛇,它的足會伸出。同樣的,大家認爲,如果這種喇嘛被擠壓的話,你會找到真正的知識。他們的大學識,雖然表面看像真佛法,但是當他們之中有一些人被擠壓時,就顯出只是爲了世間八法。當他們被擠壓時,顯示出來的是五毒而不是證悟。實際上,是喇嘛自己的心結在擠壓他們,而且暴露他們的真面目。在這種狀況裏,是佛法的錯呢?還是個人的錯?雖然佛法是五毒的對治,這些人卻用佛法來增加自己的心結。他們介入佛法的結果是,學問只帶給他們,更大的傲慢與妄念。
《大迦葉問句經》說:就像一個在大湖泊中死于口渴的人,很多比丘在累積很多學識後,卻沒有消除自己的心結,結果轉世入惡道。
假如你不修行,佛法無法成爲你心結的對治法。沒有任何按鈕即刻能夠解除你的心結。你也無法把它們洗掉。佛法的要點是,幫助去除你的心結。佛法真的是解藥。如果你去醫院,但不肯接受治療,即使有很多醫生與護士,你不會得到益處。同樣的,假如你不修行,你不會受益。
《樹裝飾陀羅尼》說:一個聽聞很多佛法、但沒有修行的人,就像一個替別人算錢,但自己沒有錢的窮人。
《無生經》說:假如未徹底了悟心的自性,就算對經文有信心,你也無法像佛陀一樣的證悟。
《大集月藏經》說:如未了悟實義,熟悉名詞術語是沒有益處的。秋德番特卡與大迦葉都是以了悟四聖谛裏每一章節、每一句的意思來達到阿羅漢果位。阿難能解釋所有的經典,但他只達到預流果。[87]
烏金仁波切說:如是,即使你認出自己明空的清新覺識,要直接體驗它。如此修習,每一個人都能解說,無利鈍根器的差別。雖然牛奶是奶油之因,如果未經攪動與過濾,奶油不會出現。同樣的,雖然實際上所有衆生的本質是佛,但不修行的話,衆生不會證悟。
假如他們修行,連牧牛者也會解脫。雖然,他們不曉得如何形容,但他們以實證來認知。當你嘴裏含糖時,沒有必要向別人形容它的味道,甚至連沒有了悟的學者都是在混淆之中。那些曉得如何解說九乘的大學者,他們甚至就像沒有親眼看到遠處發生事情的人一樣。在當下,你與佛果之間是無距離的,而且當此被了悟,善行和罪障是會自解的。如果未了悟,任何的善行與罪障,都會導致你陷在輪回的善道與惡道裏。
所有認出、並現證自己明空清新覺識的人,會得解脫。沒有任何藉口。你不能說你不夠聰明。通常我們分辨高、中和低根器。但不管你的根器是什麼,經由此特別修法,解脫將會得到。甚至通常視爲社會地位低的牧牛人,也能得解脫。雖然,他們無法言傳所證到的。當你嘴裏有糖,你也許無法形容它,但實際上,也沒有必要把那個味道形容給別人。
成就者烏金說:假如體驗並未以顯相與心的關系來維持,甚至那些能以自己學識而傳授“四難題”[88]的人,他們在中有過程中不會有護衛援助。即使他們手中有很多冊甚深的教導,在中有過程中他們也不會碰到護衛。他們就像那些對糖的體驗是,從視覺和想像得來的人一樣,他們所需要的僅是以舌頭來嘗看看糖的味道。同樣的,主文裏所有甚深教法都該用于自心上。對藉一個因饑餓瀕臨死亡的人說:“你可以吃食物。”是無益義的,或說:“這個食物是烤幹的大麥面粉做的。”並不能解除他的饑餓。我們所需要做的是,烤幹大麥面粉、研碎,把麥粉做成食物後給他吃下。同樣的,要戰勝輪回,你必須把覺識的精要修法,用在所有的顯相上。
即使你曾經研讀過最要義的教導,假如你不把修法用于顯相與心上,在中有過程中,不會對你有任何利益。你不會得到證悟。從前行法開始,然後修前面所提到的每一個次第時,你必須把它們用于修法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覺識的本性上。
加哇楊恭巴說:單只有大圓滿法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成爲大圓滿行者。我認爲假如佛法論述比做是一匹馬的價值,則通常個人的價值,連一只狗都不如。單只有概念上的了解,以及熟習佛法的字句,並沒有益處。那些到老只是集中在虛飾辭令的人,所運用的辭語,就像一只喋喋不休的鹦鹉和一只鳥的吱喳鳴聲一樣。佛法並沒有進入他們的心流。不把佛法與心的面粉、水混合的話,就無法除去將個人與佛法分開的自大。佛法就像浮在湯表面的肺碎片一樣,他們的言語是虛僞的。
現在重要的是,不管你的了解有多少,依你的程度,把我解釋的這些要點用在修行上。
《月燈叁昧經》說如此修行的益處:以祈願了悟“法無我”而向荒野走七步的功德,遠大過把所有叁界衆生帶入十善業道[89]。
藏文的“恭帕”(藏:dgon pa)有兩種意思,荒野與寺廟。原意是僻靜處,不受打擾的地點。在這個僻靜處,一個人可以專心的修行。有時,一些單獨的行者,會加入在深山野嶺裏的修行團體,而這個就稱爲“恭帕”。最後是越來越多的行者聚在一起修行,但即使他們有一萬人時,他們的住處還是稱爲“恭帕”。在西藏如此大的團體裏,一些人是真正的抛棄輪回、真正精進修行的。他們的確是住在“恭帕”裏。否則的話,他們只是住在一個比丘城裏。即使兩個比丘是鄰居,一個也許是住在“恭帕”裏,而另一個則是住在城裏。這是因爲住在“恭帕”裏,主要是跟內心有關,而不是一個外在的僻靜處。
《華嚴經》說:單只是說:“糖是甜的。”並不會有“甜味”的感受,如果吃它的話,你會發現它的味道是甜的。同樣的,只是嘴上談“空性”,不會有體驗,但以禅修你可以體驗得到。
《真如揭示經》說:舍利弗,一個人禅修真如之相,一彈指的時間所得來的功德,遠超過聽聞佛法十劫。舍利弗,因此,盡力把真如叁摩地傳授給他人。舍利弗,所有跟隨佛陀教導的菩薩,住于叁摩地中。
《大了悟經》說:只要一次進入靜慮之門,遠比你爲叁界所有衆生舍命,還更有意義。
《不可思議神秘經》說:祈願迅速達到無上證悟的菩薩,不應該專注于文字上。那些想要爲證悟而努力的人,應該集中在修行的要義上。
《深意精要綜合》說:完美佛在宇宙十方無法找到,因爲心性就是完美佛。不要到別處去尋佛。
《大解脫經》說:在佛法衰退期,如你希望回報勝者的善意,一刹那的靜處所得來的功德,遠大過爲一千世界裏的衆生犧牲性命。
《進入崇高經》說:在一課禅修空性所得來的功德,遠大過供給所有衆生,一生所需要的事物。
有經典說:如你禅修空性,甚至死亡之神也不能傷到你,一億個魔也不能傷害你。
《般若波羅蜜多經兩萬五千章節》說:用一彈指的時間,來培養智慧的完美(圓行)所累積的功德,遠大過向所有十億宇宙中的衆生布施,與協助他們修戒律、叁摩地、智慧、解脫、現見解脫智、預流向和辟支緣覺佛的證悟。
《月燈叁昧經》說:能維持這個至高叁摩地的人,可以達到菩薩的十地: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與法雲地。
《大寶積經》說:末法時代的衆生,對佛法不會産生疑惑。單只有一刻的疑惑,也會導致輪回之力減弱。
在末法時代…
《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九章 以回向來密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