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止的訓練】
叁
敬禮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甚深實修、教導降伏自心的方法,即是“止”的訓練。
這一章的主題是“止”。是什麼被靜止呢?主要是五毒:貪、嗔、癡、慢、疑(貪欲、嗔恨、無明、驕傲與嫉妒)。這些是主要的心結,但是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有很多次要的心結。
“止”的藏文是“息內”(藏:zhi gnas)。第一個發音是“息”(藏:zhi),意思是“使平靜、使平息”;因爲在“止”的境界裏,五毒已平息。爲了真正有效果,行者需要住留在平息的境界裏,否則五毒很快的又會出現。所以, 第二個發音“內”(藏:gnas),意思爲“住留、維持”。
“止”的益處是什麼?達到與住留在心結降伏的境界中,有什麼價值、益處?在我們的一生中,從早年開始,我們就在輪回裏不斷快樂、痛苦的流轉。我們情緒的不穩定表示,我們無法在心結平息的狀態中住留。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有情緒的起伏,例如,有時會感到寂莫、有時卻感到“需要更多空間”。
《父子合集經》說:談到所有佛的教法,我看無它。如你達到“止”與大原本智,你確定會變得自發(英:spontaneous藏:rnag byung nyid)。
過去的衆佛已經證悟,因爲他們已降伏自心;但是我們還沒有證悟,因爲我們自心還未降伏。沒有先成就“止”,偉大原本智不會生起。“止”的培養通常比喻爲耕田:如果你沒有把田地先准備好,即使你種植了農作物,你也不會有豐收。同樣的,“止”的培養,一定要在“觀”與智慧的培養之前。如此的培養是絕對必要的。藉著這個訓練,你將會變得自發,或更正確的說“自生”(英:self-arisen),這個就是了悟的征相。
《持功德根經》說:即使你守戒律一劫,並長久培養忍辱耐性,如你不能熟習真相,以我的教法來說,你是個極端主義者。
此處,“熟習真相”意思是培養“止”。因此,你如果不培養“止”與之後的“觀”的話,即使你試著修行佛法,並不是真正在修佛的道。針對這些法教,你還只是一個“門外漢”。
《阿難教導入胎門經》說:任何缺乏“禅定之心”的人,缺乏原本智。染汙無法消除,所以盡力成就禅定!
這兒“禅定之心”意思是“止”,沒有它,純淨原本智就不會生起;沒有如此的智慧,煩惱不能去除。
在這些教導裏,我們應該分辨兩個名詞:智慧(藏:些熱[shes rab],梵文:般若[prajna])與原本智慧(藏:耶些[ye shes],梵:珈納[jnana])。第一個名詞意味著“至高的知識”,它
意指一種經由聞思修而來的“觀”、智力與智慧。相反的,原本智是具有天生的“觀”,特別是針對空性。
《菩提道炬論》評論:沒有恰當“止”的准備,即使你很努力禅修一千年,也不會成就叁摩地。
“止”是其它禅修種類的必須基礎,如“觀”。但是,“止”的修法也是需要准備的,否則,再大的努力都不會成功。
《入菩薩行》說:在了解有“止”爲基礎的“觀”可去除心結後,一個人應該先尋求“止”。那個“止”是以無執著于世俗與喜悅來成就。[15]
又說:一個分心的人,活在心結的獠牙間。[16]
又說:全知聖者說,假如念誦與苦行時,心散漫到別處,即使長時間的修持也無用。[17]
又說:若想保護修行,就應該積極的看守你的心。不看守心念的人,無法保護自己的修行。[18]
又說:單只要降伏心,其他即會全部降伏。[19]
又說:一旦我屏棄護守心的誓戒,再多的誓戒對我又有什麼用?[20]
密乘傳統裏,有很多我們可以修行的教法、誓戒與法門。一切都是爲了護持我們的心。同時,它還有很多儀式、法器與我們可以穿戴的美好飾物;我們可能太重視這些外在行頭,以致我們看起來好像在參加萬聖節化裝舞會。我們可能太著重外在的事物,以致誤失要點,也就是說,忘了降伏自心。
又說:一旦如旬之心放縱,它可能造成阿鼻地獄之害。[21]
又說:但如象之心若被念住之繩約束,恐懼就會消失,會得到所有美德。[22]
又說:我的財産、榮譽、身體與生計都會消失,甚至其他的美德也會消失,但願我的心永不退轉。[23]
對于祈求守護自心的人,應不惜賠上性命守護正念與正知!我以雙的拿掌來祈請。[24]
又說:簡單的說,這個就是正知的定義:不斷檢視身心的狀態。[25]
“止”之根即是靜慮(定)(藏:bsam gtan),所以佛經記載的訓練,即是心的訓練。
在《解脫寶飾》中敘述四種靜慮:第一個靜慮,具備檢視與分析。第二個靜慮,賦予愉快。第叁個靜慮,賦予心喜。第四個靜慮,賦予平等性。
《般若波羅蜜多經兩萬五千章節》裏提到,培養四種靜慮、它們的特質,以及益處,須菩提,偉大的菩薩們,住于完美靜慮中,離欲、離惡及不善行[26]。具備檢視與分析,加上因獨處隔離而來的愉快與喜悅,成就第一個靜慮、並安住。
在平息檢視與分析後,他們的心完全清明;因心流的合一,而生起離于檢視分析之叁摩地的愉快喜悅。他們成就第二個靜慮、並安住。
離于對歡樂的執著、持具念住、住于正知與平等性中,他們體驗身體的愉悅,並擁有勝者[27]的念住。住于愉悅與平等境界中[28]。他們在出離歡樂裏,成就第叁個靜慮、並安住。
放棄愉悅與痛苦,更勝于前得克服心中歡樂與不樂;由于離于苦樂,他們成就第四個靜慮,其中平等性與念住完全淨化,並住于此。
再者,他們不執著于靜慮的特征及其性質。由于具有如此等引(平等住)(英:meditative
equipoise)之心,他們經曆多種特異能力:他們甚至能使大地震動;從一變多、從多變一;可經驗隱形或現身;穿牆過籬;如空中之鳥,無阻的穿山;如鳥在天空飛行;他們從地下升起、並穿過地底,像在水中行過;並且,在水上行走不會下沈。
像這樣的特點與益處,有廣泛的談論。榮耀的促拉程哇說:藉由經典的一般九種維持專注法,首先成就欲界專注的“止”。在成就第四種靜慮時,達到神通道上的五種神通力。這些在非佛法的成就者,以及顯密佛教中皆屬尋常。然而,這個來自實修教導要點的“止”,是以大手印次第等來成就。在欲界專注的性質中,有類似四種靜慮所得來的品質,以這個做爲基礎,可以成就天宮[29]的靜慮。然後,無困難的,先成就部分“止”來替“觀”做基礎,但是不要只把世俗靜慮,當作是最重要的修法來修習。
“欲界專注的止”,是指專注于欲界的心境,不是色界或無色界。雖然神通力不是只有佛法修行或佛學教導中才有,在此處,培養“止”的方法是,只屬于大手印與這個傳承的。欲界的專注,是比那四種靜慮更基本、粗淺的叁摩地,但是它的性質與利益,據說與這些更細微的叁摩地境界類似。以這種“止”做爲基礎,可以達到更高的轉世:如欲界的天宮、色界與無色界的神祗。我們修靜慮,並不是爲了得到特異功能與神通;因爲,靜慮的培養是重要的,它可以做爲“觀”的基礎。
身體的姿勢
在心不散亂後,身體必須保持在正確姿勢上。
《大教導》[30]說:身體面保持毘盧遮那七支坐法。這七個要點是:(一)雙足金剛盤坐;(二)雙手結定印,平置臍下四指處;(叁)雙臂垂直不動,雙肩平展如鷹翅;(四)下颌微後收、壓喉結處;(五)背脊挺直如箭;(六)雙眼視鼻尖前四指處,不眨睫毛與不往兩邊看;(七)雙唇微閉,齒微扣,舌抵上牙龈。坐于舒適的墊子上。
身軀不要搖擺,眼睛固定前視。牙齒輕輕合起,但不咬緊。
《金剛花環本續》說:行者應坐在舒適的墊子上、眼視鼻尖。將鼻與臍置同一直線。雙肩平張、舌抵上牙龈。讓齒唇不要緊繃。呼吸放松、微放松著力。如此做後,適當保持金剛坐姿勢與手印。
以上這些教導表示,你應該在太緊或太松中間找到平衡,而且你的手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這麼做就不會有叁種過患。四大元素組合而成的身體,它的狀態是喜、輕身、圓滿的去除所有觀念妄想,而且遍布所有現象。坐姿不是從自身生起。[31]
《般若波羅蜜多經七百章節》說:善男子、善女人,安穩坐于孤獨的座墊上,自樂于無娛樂處,不要生相于心,以正確金剛坐姿盤坐。
《蓮網本續》說:以金剛盤坐姿,挺直的坐于柔軟的座墊上,眼視鼻尖,慢慢呼吸,舌輕抵牙龈,小腹微收,如此做,讓心住于謹慎、留神中。
結杜song虔巴也說:要看到那邊的山;你要看此處。如你想要空性,建立顯相;如你想維持注意力,以坐姿降伏身體。
梵文的adhisara是藏文的khrul ”hkor,意思是佛教傳統的氣功。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些較難的事情,有時,你需要用一個間接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希望房內有光,你也許會先打開窗簾,讓外面的陽光照進來,而不是在房內開燈。同樣的,如果你想看遠處的山,你不如先集中注意力在比較近的事物上。如果你想了解空性,與其尋找,不如先建立顯相的本性。最終,如果你想穩定自心,先以氣功降伏身體---在此處是指,正確坐姿與正確手印。雖然,你表面上是在降伏身體,你其實,間接在降伏與穩定自心。
《大教導》說:再者,這些適當的姿勢是有目的的:雙足(金剛)盤坐,下行清除根本氣(藏:rlung)導入中脈,嫉妒的煩惱得以平息,不受幹擾之障。雙手結定印置于臍下四指處,水大的根本氣導入中脈,嗔恨的煩惱平息。脊椎要如箭直立,肩平張如鷹翅,地大的根本氣導入中脈,無明平息。下颔微內收向胸,火大的根本氣導入中脈,…
《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叁章 止的訓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