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三章 止的训练

  第三章 【止的训练】

  三

  敬礼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甚深实修、教导降伏自心的方法,即是“止”的训练。

  这一章的主题是“止”。是什么被静止呢?主要是五毒:贪、嗔、痴、慢、疑(贪欲、嗔恨、无明、骄傲与嫉妒)。这些是主要的心结,但是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有很多次要的心结。

  “止”的藏文是“息内”(藏:zhi gnas)。第一个发音是“息”(藏:zhi),意思是“使平静、使平息”;因为在“止”的境界里,五毒已平息。为了真正有效果,行者需要住留在平息的境界里,否则五毒很快的又会出现。所以, 第二个发音“内”(藏:gnas),意思为“住留、维持”。

  “止”的益处是什么?达到与住留在心结降伏的境界中,有什么价值、益处?在我们的一生中,从早年开始,我们就在轮回里不断快乐、痛苦的流转。我们情绪的不稳定表示,我们无法在心结平息的状态中住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情绪的起伏,例如,有时会感到寂莫、有时却感到“需要更多空间”。

  《父子合集经》说:谈到所有佛的教法,我看无它。如你达到“止”与大原本智,你确定会变得自发(英:spontaneous藏:rnag byung nyid)。

  过去的众佛已经证悟,因为他们已降伏自心;但是我们还没有证悟,因为我们自心还未降伏。没有先成就“止”,伟大原本智不会生起。“止”的培养通常比喻为耕田:如果你没有把田地先准备好,即使你种植了农作物,你也不会有丰收。同样的,“止”的培养,一定要在“观”与智慧的培养之前。如此的培养是绝对必要的。藉著这个训练,你将会变得自发,或更正确的说“自生”(英:self-arisen),这个就是了悟的征相。

  《持功德根经》说:即使你守戒律一劫,并长久培养忍辱耐性,如你不能熟习真相,以我的教法来说,你是个极端主义者。

  此处,“熟习真相”意思是培养“止”。因此,你如果不培养“止”与之后的“观”的话,即使你试著修行佛法,并不是真正在修佛的道。针对这些法教,你还只是一个“门外汉”。

  《阿难教导入胎门经》说:任何缺乏“禅定之心”的人,缺乏原本智。染污无法消除,所以尽力成就禅定!

  这儿“禅定之心”意思是“止”,没有它,纯净原本智就不会生起;没有如此的智慧,烦恼不能去除。

  在这些教导里,我们应该分辨两个名词:智慧(藏:些热[shes rab],梵文:般若[prajna])与原本智慧(藏:耶些[ye shes],梵:珈纳[jnana])。第一个名词意味着“至高的知识”,它

  意指一种经由闻思修而来的“观”、智力与智慧。相反的,原本智是具有天生的“观”,特别是针对空性。

  《菩提道炬论》评论:没有恰当“止”的准备,即使你很努力禅修一千年,也不会成就三摩地。

  “止”是其它禅修种类的必须基础,如“观”。但是,“止”的修法也是需要准备的,否则,再大的努力都不会成功。

  《入菩萨行》说:在了解有“止”为基础的“观”可去除心结后,一个人应该先寻求“止”。那个“止”是以无执著于世俗与喜悦来成就。[15]

  又说:一个分心的人,活在心结的獠牙间。[16]

  又说:全知圣者说,假如念诵与苦行时,心散漫到别处,即使长时间的修持也无用。[17]

  又说:若想保护修行,就应该积极的看守你的心。不看守心念的人,无法保护自己的修行。[18]

  又说:单只要降伏心,其他即会全部降伏。[19]

  又说:一旦我屏弃护守心的誓戒,再多的誓戒对我又有什么用?[20]

  密乘传统里,有很多我们可以修行的教法、誓戒与法门。一切都是为了护持我们的心。同时,它还有很多仪式、法器与我们可以穿戴的美好饰物;我们可能太重视这些外在行头,以致我们看起来好像在参加万圣节化装舞会。我们可能太著重外在的事物,以致误失要点,也就是说,忘了降伏自心。

  又说:一旦如旬之心放纵,它可能造成阿鼻地狱之害。[21]

  又说:但如象之心若被念住之绳约束,恐惧就会消失,会得到所有美德。[22]

  又说:我的财产、荣誉、身体与生计都会消失,甚至其他的美德也会消失,但愿我的心永不退转。[23]

  对于祈求守护自心的人,应不惜赔上性命守护正念与正知!我以双的拿掌来祈请。[24]

  又说:简单的说,这个就是正知的定义:不断检视身心的状态。[25]

  “止”之根即是静虑(定)(藏:bsam gtan),所以佛经记载的训练,即是心的训练。

  在《解脱宝饰》中叙述四种静虑:第一个静虑,具备检视与分析。第二个静虑,赋予愉快。第三个静虑,赋予心喜。第四个静虑,赋予平等性。

  《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章节》里提到,培养四种静虑、它们的特质,以及益处,须菩提,伟大的菩萨们,住于完美静虑中,离欲、离恶及不善行[26]。具备检视与分析,加上因独处隔离而来的愉快与喜悦,成就第一个静虑、并安住。

  在平息检视与分析后,他们的心完全清明;因心流的合一,而生起离于检视分析之三摩地的愉快喜悦。他们成就第二个静虑、并安住。

  离于对欢乐的执著、持具念住、住于正知与平等性中,他们体验身体的愉悦,并拥有胜者[27]的念住。住于愉悦与平等境界中[28]。他们在出离欢乐里,成就第三个静虑、并安住。

  放弃愉悦与痛苦,更胜于前得克服心中欢乐与不乐;由于离于苦乐,他们成就第四个静虑,其中平等性与念住完全净化,并住于此。

  再者,他们不执著于静虑的特征及其性质。由于具有如此等引(平等住)(英:meditative

  equipoise)之心,他们经历多种特异能力:他们甚至能使大地震动;从一变多、从多变一;可经验隐形或现身;穿墙过篱;如空中之鸟,无阻的穿山;如鸟在天空飞行;他们从地下升起、并穿过地底,像在水中行过;并且,在水上行走不会下沈。

  像这样的特点与益处,有广泛的谈论。荣耀的促拉程哇说:藉由经典的一般九种维持专注法,首先成就欲界专注的“止”。在成就第四种静虑时,达到神通道上的五种神通力。这些在非佛法的成就者,以及显密佛教中皆属寻常。然而,这个来自实修教导要点的“止”,是以大手印次第等来成就。在欲界专注的性质中,有类似四种静虑所得来的品质,以这个做为基础,可以成就天宫[29]的静虑。然后,无困难的,先成就部分“止”来替“观”做基础,但是不要只把世俗静虑,当作是最重要的修法来修习。

  “欲界专注的止”,是指专注于欲界的心境,不是色界或无色界。虽然神通力不是只有佛法修行或佛学教导中才有,在此处,培养“止”的方法是,只属于大手印与这个传承的。欲界的专注,是比那四种静虑更基本、粗浅的三摩地,但是它的性质与利益,据说与这些更细微的三摩地境界类似。以这种“止”做为基础,可以达到更高的转世:如欲界的天宫、色界与无色界的神祗。我们修静虑,并不是为了得到特异功能与神通;因为,静虑的培养是重要的,它可以做为“观”的基础。

  身体的姿势

  在心不散乱后,身体必须保持在正确姿势上。

  《大教导》[30]说:身体面保持毘卢遮那七支坐法。这七个要点是:(一)双足金刚盘坐;(二)双手结定印,平置脐下四指处;(三)双臂垂直不动,双肩平展如鹰翅;(四)下颌微后收、压喉结处;(五)背脊挺直如箭;(六)双眼视鼻尖前四指处,不眨睫毛与不往两边看;(七)双唇微闭,齿微扣,舌抵上牙龈。坐于舒适的垫子上。

  身躯不要摇摆,眼睛固定前视。牙齿轻轻合起,但不咬紧。

  《金刚花环本续》说:行者应坐在舒适的垫子上、眼视鼻尖。将鼻与脐置同一直线。双肩平张、舌抵上牙龈。让齿唇不要紧绷。呼吸放松、微放松著力。如此做后,适当保持金刚坐姿势与手印。

  以上这些教导表示,你应该在太紧或太松中间找到平衡,而且你的手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么做就不会有三种过患。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身体,它的状态是喜、轻身、圆满的去除所有观念妄想,而且遍布所有现象。坐姿不是从自身生起。[31]

  《般若波罗蜜多经七百章节》说:善男子、善女人,安稳坐于孤独的座垫上,自乐于无娱乐处,不要生相于心,以正确金刚坐姿盘坐。

  《莲网本续》说:以金刚盘坐姿,挺直的坐于柔软的座垫上,眼视鼻尖,慢慢呼吸,舌轻抵牙龈,小腹微收,如此做,让心住于谨慎、留神中。

  结杜song虔巴也说:要看到那边的山;你要看此处。如你想要空性,建立显相;如你想维持注意力,以坐姿降伏身体。

  梵文的adhisara是藏文的khrul ”hkor,意思是佛教传统的气功。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些较难的事情,有时,你需要用一个间接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希望房内有光,你也许会先打开窗帘,让外面的阳光照进来,而不是在房内开灯。同样的,如果你想看远处的山,你不如先集中注意力在比较近的事物上。如果你想了解空性,与其寻找,不如先建立显相的本性。最终,如果你想稳定自心,先以气功降伏身体---在此处是指,正确坐姿与正确手印。虽然,你表面上是在降伏身体,你其实,间接在降伏与稳定自心。

  《大教导》说:再者,这些适当的姿势是有目的的:双足(金刚)盘坐,下行清除根本气(藏:rlung)导入中脉,嫉妒的烦恼得以平息,不受干扰之障。双手结定印置于脐下四指处,水大的根本气导入中脉,嗔恨的烦恼平息。脊椎要如箭直立,肩平张如鹰翅,地大的根本气导入中脉,无明平息。下颔微内收向胸,火大的根本气导入中脉,…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三章 止的训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