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叁章 止的訓練▪P2

  ..續本文上一頁貪執平息。不去迷眼斜視,將視線導至鼻尖前四指處,並且舌抵牙龈,風大的根本氣導入中脈,慢心平息,覺識變得明晰。

  再者,根本氣是心依賴的重要因素,脈是根本氣依賴的重要因素,眼睛是脈依賴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確的凝視方法是重要的。

  如此,由于身體有五個或七個靜慮特質,五毒自然平息,而且根本氣與心念,自然的導入中脈。之後,所有觀念營造自然止息。你會覺得舒適、自在、明朗,並且證悟快速生起。所以,身體的姿勢是重要的。

  下行清除根本氣的正常功能是排除大小便。在做這個姿勢時,眼視的引導是須要強調的。掌控這一點是替大圓滿的最高修法“頓超”做好准備,因爲在“頓超”裏,眼視非常重要。

  紅教甯瑪派系《天藏》傳承,極強調中脈,其他傳承也許有更複雜的修法,以及觀想很多不同的脈輪,但是在《天藏》傳統裏,你只是集中在中脈上,因爲那包含修法的要點:把根本氣收入中脈,如此就能降伏煩惱。在更複雜的修法內,有更複雜的觀想;這個的危險性是,可能會導致根本氣走到其他觀想的氣脈裏。

  如果身體不協調或者彎曲,心念會變得翻騰,注意力也會無法集中。如身體向右傾,開始時,明晰雖生起,然後嗔恨會在心中生起;有受到惡靈(梵:grahas, parthivas)的幹擾等危險。如向左傾,開始時,會有喜悅感,然後,強烈貪執會出現;龍族與女魔靈(梵:grahas, nagas, matrkas)等會幹擾與傷害。如身向前傾,開始時,無概念狀輕易生起,但強烈妄念也會接踵而來,有害地靈(梵:ksamapatis)等會加害。”[32]

  特別是,當你看到兩個人或更多的人在談話時,你可能會認爲:“這兩人在背後毀謗我。”而感到不快樂等。尚有許多誤導護命根本氣的問題。如果身姿後傾,開始時,會輕易有空洞感,然後慢心會出現;前述的惡靈傷害念頭也會生起。特別是,無法維持注意力,妄念紛纭,身體發青瘦弱,産生精液遺漏之症。

  所以,爲了不出問題,並得到所有益處,身姿是要素,正確的身印相當重要。

  喇嘛張解釋靜慮有五種特性:他說,身姿的五個特色是(一)直如箭;(二)彎如鈎;(叁)安置如棋盤上的方塊;(四)繃緊如鐐铐;(五)抓緊如剃刀[33]。

  直如箭:脊椎挺直如箭。這不表示平張,而是你拉直頸項,使喉線看不見與伸張下腰。如此做的目的是,使叁脈在原位,中脈變得垂直,脈結解開使根本氣容易導入中脈。

  彎如鈎:頸子自然微彎,目的是,阻止如魚張口的左右二脈根本氣,以及妄念的散失;如此,證悟會生起。

  安置如棋盤上的方塊:雙足踝靠緊。這個目的是,金剛盤坐的特征,如此則不被幹擾所煩惱。

  繃緊如鐐铐:以禅修金剛帶等,從膝部處繃緊。這個目的是防止姿勢錯誤。

  抓緊如剃刀:在肛門下放置一個布球,下門竅就緊閉了。目的是使脈和根本氣在體內相遇,使樂之暖相迅速、壯麗的生起。

  有關這五個姿勢的要點,尊貴的瑪爾巴婁紮說:我對姿勢五要點的實用教導,比所有西藏實用教導加在一起還要偉大。爲什麼?由于持有這個姿勢的五要素,根本氣會導入中脈。由于此,拙火自然從臍內往生燃燒;由于此,菩提明點自然從頭頂下降。結果是,喜樂自發生起。因此,不需要刻意阻止概念營造,因爲,無概念會不費力的生起。結果是,證覺原本智也跟著生起。

  所以,開始時身姿是重要的,藉著長時間自己熟習這些要點,內在元素達到平衡,你將會長壽;先前存在的疾病將治愈,此後不再犯病;脈、根本氣和明點強化;身體上半部的重量不會造成下半部的傷害;由此脈、根本氣和明點的結合,即使住留在禅定中幾個月或幾年,均不會感到不適;由于精氣的精華卓越、成熟,覺識自然澄清、且證悟無作的生起。

  熟習坐姿的結果是,你會控製脈、根本氣與明點。

  專注訓練

  把握姿勢的要點,練習專注。偉大的印度大師菩提巴德熱的論著《叁摩地九集》中,提到有兩種“止”:藉著內視達到與藉著向外集中而達到。談到內視,有集中在身體上與集中在依賴身體的事物上兩種。

  而集中在身體上,則有叁個方式:(一)專注于身體的神聖面;(二)專注于身體的不美妙面,如骨骼;(叁)專注在特別象征上,如卡當卡(叁叉戟)。

  培養“止”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觀想自身爲佛身時,注意力就不會離散。在這個修法內,很重要的是,不要觀想本尊身爲實存的實體,像一張桌子或一個杯子。應該觀想他爲自性的顯現。這是修法的要點。

  在這個教法裏,觀想自己爲男或女本尊,外形美妙和尊嚴。你也許會開始認爲:“嗯,我很特別。”但是,是誰在說:“我很特別?”是心把自己的顯相執著爲特別。覺察這種執著的態度。

  然後,以不美觀相來觀想自身。例如,觀想自己爲骨骼、一堆骨頭,甚至是餓鬼,也就是,一個看起來使人厭惡、並一直駐留在挫敗與無法滿足欲望的境界中的靈。在這個修法裏,你也許會對這個自我形象有一種厭惡感。

  執著于某種顯相,好像它們會帶給你益處,執著于另一些顯相,好像又會對你有害,這些對顯相的強迫性態度,皆屬妄念。有一些大圓滿灌頂中強調這一點,也就是,惹人歡喜與憎厭的事物,都在儀式中出現。這是爲了引出對一樣東西的喜愛,與對另一樣東西的厭惡。我們應知道,對顯相以如此執著回應,就是我們在束縛自己。

  然後,集中心力在特別的象征,如卡當卡上,這是密乘本尊如蓮花生大士與金剛亥母,手挽的戟杖,是密乘聖像學的聖物。

  專注在與身體有關的事物上,有五種方法:(一)專注在呼吸;(二)專注在微細征相上;(叁)專注在一個明點;(四)專注在光線的特質上;(五)專注在歡樂與愉悅上。

  向外注視,有兩種方法:特別的與普通的。特別的又分爲兩種:專注在佛身與專注在佛語上。這些都是達到“止”的輔助法。

  這些方法有助于“止”的修行。同樣的,偉大的印度菩薩和詩人寂天(梵:santideva),在他的《入菩薩行》裏指出,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靜慮---有助于第六度(般若智)的培養。

  尊貴的敦登夏普,談到維持專注在非純淨事物(如小石子與一根棍子)上的方法,以專注小石子、棍子、油燈或佛法上師做爲專注的對象。

  這兒所提到的不同東西,沒有什麼特別;它們只是做爲修“止”的普通對象。例如,你也可以用手表、鑽戒,甚至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照片都可以,但是這些東西如果帶出欲望與貪愛的話,反而會有害處。集中心力在根本上師身上,一位你對他有信心與虔敬的上師,是特別有益處的。你可以從祈禱文開始,然後集中心力在觀想的形象上,不要過度執著。你可以把這個修法,當成前行法中的上師相應法來修。這是非常有益的方法。

  以上純淨和不純淨禅修對象的區分,符合二元相對的分別心。你也能集中心力于一座雕像、棍子、小石頭、蓮花、佛身、金剛薩垛或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上,並且也可以集中心力于化身、報身或法身,不在任何物象上。

  好比集中在化身釋迦牟尼佛身上,觀想他約爲四指寬高度。你首先集中在他的額頭、然後他的心際、然後他面前的空間(他可以被許多金剛杵環繞)。第四個階段是集中在整個身體上。所以,你一步一步做下去,直到能夠立刻觀看到整個身體。

  當你專注在佛的形象時,憶起佛身的特別品質,叁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還有環繞佛身的金色光。憶起這些特征,會有助于去除修法上的障礙。

  美國人習慣問很多于修法上的細節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哪一種形象適合做爲禅修的對象?其實,不同形象的佛都可以,包括以黏土、石頭、金子或珍寶做的。它可以是平面的,如畫像,或以木頭做的雕像。任何這些都是適合的。

  不管你如何在心中觀想這個形象,學習觀它純爲光體。這個淨觀慢慢會出現。以無分別的方式觀想,它只是一個顯相、是無自性或實質的。如此修法是生起次第的准備、也是圓滿次第的准備。在這兩個密乘修法內,你不視自身爲一個實質的東西。

  在“止”的修法中,如果有時你感到些微怠惰,或者你的心變得昏沈,就要暫時放下主要禅修的所緣,花一些時間思索佛的殊勝品質。這會激發你的心,並使之有生氣。你也可以想到佛法的美好品質,與讓人感佩的佛法行者。這一切都應該會激發你的心。另一個對治昏沈的方法是,集中心力在佛的頭頂上。你也可以把觀想的位置提高。

  在修行的其他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心變得相當紛擾或激越(掉舉)。在那個狀況內,把專注的集中力降低。你可以集順佛的肚臍、腳或甚至他的寶座上。同時,也把觀想的位置降低。基本上,當心是擾亂時,降低觀想的位置;當心開始昏沈、感到怠惰時,提高觀想的位置。

  最後,另一個對治心的紛擾與激越的方法,是思考“轉心四念”中的任何一點,也就是,擁有珍貴的暇滿人身、無常、輪回之苦與業力的本質。

  在報身觀想修法裏,修“止”的對象,建議是金剛薩垛。觀想金剛薩垛穿戴報身服飾與珠寶。除此之外,它的程序與化身觀想完全一樣。你從上細看到下,然後從下細看到上。你也可以單只憶想金剛薩垛的品質,來鼓舞自心。

  很重要的是,你要視觀想的對象爲無自性的顯現。把他視爲只是無任何實質、實體或自性的顯相。

  “止”的修行,不應該被視爲最終的修法,但是它對所有不同的修法來說,不管是小乘、大乘、密乘裏的瑪哈瑜伽與阿努瑜伽等,是很重要的。它是可以增進其他修法的一個重要步驟。

  上述的化身與報身觀想修法是,把注意力導向外。另一種修法,是把注意力導向內。此處,觀想金剛持在自心中,藍色,大小如大拇指關節、金剛坐于蓮花月…

《解脫大道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 第叁章 止的訓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